APP下载

新经济:概念辨析、发展动态与生活方式的变革

2017-03-06张敏敏周长城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知识经济经济信息

张敏敏,周长城

(武汉大学 社会学系,武汉 430072)

新经济:概念辨析、发展动态与生活方式的变革

张敏敏,周长城

(武汉大学 社会学系,武汉 430072)

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是中国进行经济转型的关键。对中国新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中国已经为新经济的发展准备好了有利条件,同时,新经济对居民生活方式产生了变革。新经济给中国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将在中国大势兴起,为中国经济发展与转型做出贡献。

新经济;概念辨析;发展动态;生活方式变革

2016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同时强调:“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过程,当传统动能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形成新的‘双引擎’,才能推动紧急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1]这是“新经济”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意味着中国政府对近些年来中国日益发展起来的新的经济形态,开始重新认识且高度重视起来。实际上,新经济这一概念和社会经济现象,早在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出现之后,就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新经济一词也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传播和使用。一方面,新经济确实带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性增长,降低了其失业率与通胀率;另一方面,人们意识到这种新的经济形态特征将迟早超出美国,在其他国家内出现,逐渐成为主流的经济形态,不仅为国家经济带来新现象,转变社会发展的方式,同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产生巨大的变革。新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与变革的特定经济形态,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和社会转型升级的动力。然而,在对新经济进行定义时,不同的学者由于不同的知识结构与偏好,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争议。同时,随着时间和技术的发展,加上国情的不同,不同国家内形成的新经济在具体特征上也产生了差异。

一、新经济概念辨析与内涵演进

1996年,迈克尔·曼德尔在其为《商业周刊》杂志撰写的特稿中率先使用了“新经济”这一说法,并将其界定为:“以信息革命和市场全球化为基础的经济”,“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技术革命及由此带动的以高新技术为龙头的经济。”[2]但在当时并未引起反响。随后1997年《商业周刊》杂志的主编Shepard也继续使用了“新经济”这一说法,并详细阐述了新经济的含义,其根据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提出新经济描述的是当时美国经济的主要发展趋势,即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其观点与曼德尔不谋而合,认为“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背景下,由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带动的经济形态”[3]。自此,新经济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关于新经济的含义则自此一直未有明确定义,存在着很多争议。随着新经济这一名词的兴起,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等词也均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之内就迅速成为热门词语,用于描述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相对于新经济,后者似乎更简单易懂,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习惯用这些词语来描述或者代替新经济。然而,究竟什么是新经济?新经济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等之间是什么关系?既然出现了新经济,那么相对的旧经济,两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美国的新经济与中国的新经济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在研究新经济之前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

1. 新经济与知识经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已经意识到了新的经济形态即将产生,托夫勒在著作《第三次浪潮》[4]以及奈斯比特在《大趋势》[5]一书中均指出,人类将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进入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这一说法开始在欧洲文献中频繁出现,美国经济学家Romer指出,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其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导致决定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生产要素不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新的生产要素即知识[6]。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年度科技发展报告中正式对知识经济进行了定义,认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7]世界银行也倾向于用知识经济来描述已经出现的新的经济形态。而就在同一时期,美国经济开始进入了持续高增长的状态,对这一新的经济现象,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以及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则称之为新经济,并认为新经济就是现在正在不断产生的新的经济形态。对此,克林顿认为:“新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特别是以现代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经济。”[8]而不论是知识经济还是新经济,其都来源于美国经济,再加上概念产生的时间并未有太大间隔,其概念界定上也具有相似性,故而当时的学者普遍认为新经济即为知识经济,是描述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的经济形态的不同命名。直到现在,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保持此观点。但也有学者认为,知识经济与新经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克莱因在2000年召开的“重庆·中国西部开发国际研讨会”上认为,美国经济应分为三个部分:传统经济、知识经济以及新经济。传统经济即为制造业;知识经济指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相关的研究与开发;新经济则是新兴产业,以信息、技术与网络为主题。很显然,克莱因认为知识经济与新经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9]。更多的学者认为,新经济与知识经济虽然并不等同,但仍有联系,这一观点现已成为主流观点。无论是新经济还是知识经济,均立足于高新技术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知识和知识型人才是支撑其不断可持续发展下去的力量,区别在于新经济偏重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知识,而知识经济则是面向全部科技知识类型的不断创新,故而又有观点认为新经济依托于知识经济[10]。

2.新经济与信息经济。新经济与信息经济之间的关系不像其与知识经济那样具有争议性。从上文可知,新经济概念的提出即建立于信息技术革命的基础之上,故而普遍认为,新经济即为信息主导经济。信息经济这一概念的提出比知识经济更早,Machlup首次使用了这样一个概念,据他估计,知识产业即信息产业在1958年,占据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9%,从事信息生产和活动的劳动者则占据了整个劳动力市场的32%[11]。之后,丹尼尔·贝尔对信息经济概念进行了发展,指出发达国家已经从前工业社会进入到了工业社会,最终将到达后工业社会,而在这样一个新的阶段,经济活动将会因信息经济的到来产生一系列变化[12]。马克·波拉特则用具体的数值计算表明,一些发达国家确实已经进入到了信息经济的阶段,即与信息活动相关的经济活动已经占据了一半以上[13]。保罗·霍肯则认为信息经济是与物质经济相对的,传统经济中产品以及劳务的物质成分要大于信息成分,而在信息经济中,产品和劳务的信息成分要大于物质成分,未来必将是信息经济[14]。在奈斯比特的《大趋势》中,也是用信息经济一词来指代即将到来的新的经济形态。故而,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可以看出,信息经济提出在前,新经济提出在后,新经济脱胎于信息经济,其产生于高度发达的信息经济之上,来源于信息技术的变革。

3. 新经济与网络经济。Shepard在对新经济进行概念界定之后,同时指出,信息行业的蓬勃发展也是一场技术革命[3]。曼德尔也指出,正是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促进了通讯、软件、电脑行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形成了经济的不断增长[15]。1997年,《Wired》杂志上一篇名为《长期繁荣》的文章指出,推动经济长期繁荣的五个技术为计算机技术、电信技术、超导技术、生物技术以及可替代能源[8]。将世界各个角落联系起来的全球化网络已经成为新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以电脑、光缆、卫星、数码等为标志建立起来的全球信息网,尤其是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是人们实际接触并进行知识、信息生产和处理的工具。对大众来讲,相对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新经济等较为抽象的名词,网络经济更为具象化,也更容易理解。在大众心目中,近年来,出现并改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新现象即为网络,很容易将网络经济等同于新经济。而实际上,网络经济是新经济在现阶段也是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实现新经济的载体。“如果从经济活动的知识含量和知识资本的作用上看,则网络经济也是知识经济;若从国民经济的构成和主导产业上说,则网络经济又是一种信息经济。”[16]网络经济并不等同于新经济,但却很好地反映了新经济的发展状况。

4.新经济与旧经济。新经济的内涵之所以一直争议不断,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新”并不是一个具有意涵的对象,而是一个形容词,新经济即为新的经济形态。并且,“新”本身蕴含着动态变化,过去的传统经济形态在当时也是一种“新”经济,而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新经济”,在若干年后,可能也会变成“旧”经济。即使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形成的新经济也与进入到21世纪之后的新经济的内涵有所不同。王玉指出,新经济的崛起受到了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内部因素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是政府的支持与推动。外部因素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经济已经无法促进经济的快速高速增长,经济转型已经十分必要,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17]。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经济已经死去,新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超越,但新经济并不排斥传统经济,正如在工业经济时代,农业经济仍然存在一样,新经济也需要传统经济的支撑。夏振坤和肖艳指出,新经济对传统经济具有依附性。在很多领域,新经济只是通过改变技术基础进而改变生产方式,并且新经济也具有一些独自发展的领域如生物工程、通讯等[18]。故而新经济并不需要铲除传统经济,新旧经济应携手共进,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连接新旧经济的桥梁即为互联网,随着网络经济的兴起,“互联网+”与“+互联网”成为两种主要的新社会经济形态,两者的本质相同,都是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发展传统行业,区别在于对后者来说,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原有运营模式并未改变,而对前者来说,则是运营模式与用户关系的改变,以互联网为基础,将传统各行各业融合,创造新的发展形态。“互联网+”与“+互联网”正是促进新旧经济融合的努力。

5.新经济:中国VS美国。新经济产生于美国,起初新经济是用来描述美国在1991年至1999年间所特有的新的经济现象。Shepard指出,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呈现如下特征,失业率低、公司运营利润上涨、通货膨胀率低、GDP大幅增长、进出口之和占GDP比例上升、GDP增长中高科技的贡献度上升[3]。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新经济只是对美国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的描述与归纳,是狭义上的新经济,也是美国独特的新经济,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对新经济进行考量。陈宝森认为:“美国新经济是在知识经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由信息化和全球化带动的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良性互动带来的结构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9]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美国新经济的内涵又随之发生了变化,开始偏重于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这个时候,欧美学者普遍认为新经济:“是指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条件下,兴起于美国,扩展于世界并由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引起的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以及经济运行规则等在内的经济转型与制度变化。”[20]在这种广义的模式下,人们开始随意地称呼新经济为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等等。

新经济概念源自于美国,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注重互联网平台的建构。但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对新经济的内涵有所扩展,更为关注各个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并不过分地重视宏观经济效益。李克强表示:“‘新经济’里面制造业和服务业常常是混在一块的,设计制造营销一条龙。”[21]自从李克强提出应加快发展新经济以后,关于新经济的概念,国内学者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如胡鞍钢等人认为新经济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形成了互联网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的趋势,体现为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形成和它们对传统产业和传统经济运行模式的重塑,进而对就业创造、产业发展以及宏观经济产生积极影响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22]向晓梅认为,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主要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包括‘互联网 +’、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新业态等重要内容。”[23]中国各行各业已经产生了属于新经济范畴的产业,比如京东、天猫、淘宝、支付宝、微信、乐视、Uber、滴滴、ofo小黄车、摩拜单车等等。这些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以高新科技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产业,已经逐步成为中国经济活动的主要现象。正如李克强所说:“‘新经济’的覆盖面和内涵是很广泛的,它涉及一、二、三产业,不仅仅是指三产中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也包括工业制造当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一产当中像有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等。而且,发展‘新经济’,小微企业可以大有作为,大企业可以有更大作为。目前,很多大企业也在搞创客空间,有许多这样的例子。”[24]

综上所述,从内涵上来看,虽然新经济并不等同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与网络经济,但其同时具有这几种经济形式的特点,即知识化、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形成的基础在于知识的创新,信息技术的变革以及全球网络的建立,但同时也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以及网络经济发展到较高层次后所产生的碰撞与融合,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形式展现。新经济既可以看成是这几种经济形态的延续与创新,也可以说这几种经济形态是新经济发展的基石和载体。从形态上来看,21世纪的新经济已与出现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有所不同。如今的新经济更为强调的是高效率、高技术、高人力资本、高创新、高投入,具有这些特点的产业或者经济活动都可以看作是新经济的范畴,其与传统经济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在全球互联网络的发展下,实现了跨界与融合。

二、新经济发展动态

目前,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已经开始对经济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经济模式逐渐向着以消费和创新为驱动的领域转型。随着互联网络的广泛普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新经济在经济领域内的比重开始增加。根据万事达卡财新BBD最新发布的中国新经济指数(NEI)报告,截至2017年7月,新经济指数为31.5,即新经济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为31.5%。而根据之前每月发布的NEI报告,2017年1-6月NEI指数分别为31.7、30.7、33.3、31.8、28.2以及29.3,虽然每月新经济指数略有升降,但基本维持在30左右,已有回升并继续上升趋势。*该数据来源于财新智库与BBD公司联合发布的新经济指数,该指数于每月2日发布,首次发布于2016年3月2日。具体参见财新网“新经济系列指数”http://index.caixin.com/nei/.从该指数来看,目前中国还未能进入新经济形态。但从与新经济息息相关的信息经济发展、新兴产业发展以及互联网络的发展来看,新经济发展已具有肥沃的土壤,新经济兴起将是大势所趋。

1.信息经济快速增长。信息经济不仅在中国,在全球也是快速增长,其增长的速度明显要高于GDP,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也持续上升,是促使新经济不断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作为全球第二大信息经济大国,2017年1月由中国信息化百人会发布的《2016中国信息经济发展报告》中表明,2015年,中国信息经济总量已达18.6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27.5%。该报告指出,中国信息经济发展呈现如下特点:第一,中国信息经济近年来明显增长迅速。虽然其所占GDP比重低于英美,但其增长速度是英美的3.3倍以上。第二,中国信息经济所占GDP比重逐年上升。2002-2015年,信息经济所占GDP比重由10.0%上升至27.5%,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1.4%。第三,基础信息经济增速创新高,结构趋于稳定。2015年其增速为13.5%,是五年来的新纪录,其中软件行业和互联网产业是主要动力,增速分别为15.7%和30.5%。第四,融合型信息经济增速回落,但投资收益率呈指数级增长。2015年,其增速为15.9%,是12年以来首次低于20%,但仍然为信息经济增长的主要类型,贡献高达77%。第五,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无论是制造业水平稳步提升,服务业转型持续加快,数字化工具普及率、智能制造就绪率均呈上升趋势[25]。总之,中国信息经济发展增长快、规模大、潜力大,是促进新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上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即具有消耗少、潜力大、效益好,知识技术密集等特点的产业,是实现中国经济逆增长,促进新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比如新型计算机、视听设备、微生物农药、新型铁路运输设备、医药、医疗器械、航空航天设备等。近几年来,相对于工业产业发展来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明显发展更为快速,总量也明显增加,在经济总量以及全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根据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6)》,截至十二五末,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值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左右,相比2010年几乎翻番。该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了规划目标。首先,增长快速。截至2015年末,27个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高达16.9万亿元,所占工业总收入的15.3%,与2010年相比,提升了3.4个百分点。从2010年至2015年,重点新兴产业行业收入年均增长为17.8%。其次,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增多,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从33.3%上升至36.6%,增加了3.3个百分点。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总额也不断增加,2010-2015年,该部分企业收入年均增长17.8%。报告还对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预测,认为其增加值增速将达到20%左右[26]。总的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增强国际竞争力,调整中国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作用。

3.互联网络规模扩张。进入21世纪以后,互联网在中国迅速发展与普及开来,带来了经济运行、经济增长模式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变,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成为推动新经济发展的动力,甚至成为中国新经济的代言人。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趋势仍然势不可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发展呈现如下趋势:第一,网民规模不断增长,近五年来,网民规模由2012年6月的5.38亿增加至2017年6月的7.51亿。第二,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扩大。从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互联网普及率由39.9%增加至54.3%,五年内,提升了14.4个百分点。第三,手机网民规模不断增加,移动互联网地位上升。截至2012年6月底,手机网民规模为3.88亿,而截至2017年6月底,手机网民规模为7.24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也由72.2%提升至96.3%。第四,网址数量和网站数量不断增长。2012年6月,中国IPv4地址数量为3.30亿,IPv6地址12 499块/32;到2017年6月,分别增加至3.38亿与21 283块/32。2012年6月,拥有网站250万个;2017年6月,这一数字上升为506万个。第五,电子商务交易高速增长,呈现明显的网络购物消费特征。线下使用手机在线支付的网名规模也大幅增加。截至2017年6月,线下购物时通过手机支付的网民比例已高达61.6%。第六,公共服务各领域类用户规模增加,如在线教育、网约出租车、共享单车等,截至2017年6月底,此三类网民规模为1.44亿、2.78亿以及1.06亿。*该数据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历年所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主要为第30次与40次报告,该报告始于1997年11月,之后每年1月、7月各发布一次。详情参见http://www.cnnic.net.cn中国互联网络以及移动网络发展迅速,技术与资本的结合,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蓬勃发展。

总的来说,近年来,中国虽然宏观经济出现了不断下滑趋势,但新经济则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也快速发展,二者增速明显高于其他工业增速。各种新产品层出不穷,增速也远高于传统产品。信息服务业、互联网络产业等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不断增加。新经济范畴内的各行各业均呈欣欣向荣之势。

三、新经济与生活方式的变革

2000年,克林顿总统在白宫新经济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新经济不仅指“美国正处于其历史上最长的经济扩张之中和正处于经济转变之中”,同时“正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8]新经济带来的并不仅仅只是经济结构与经济形态的转变,更是一场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信息经济以及新兴产业和互联网络的发展,不仅仅只是转变了经济结构,带动了信息服务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居民的生活方式,提升居民的生活体验。尤其是互联网络技术发展所带动的电子商务经济,通过改变人们的购物习惯,对居民的生活方式进行了变革。

1. 技术发展提升居民生活体验。科学技术革命从古至今一直从各个方面对居民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在新经济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物质精神生活需求,提升居民的生活体验。首先,技术的发展多方位满足了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各种科技产品不仅使得人们的生活更为便利,也使得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更容易实现。例如高铁、动车的制造,滴滴打车等使得人们出行更为便利;通信技术、微信、QQ等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便利,信息传达更为方便快速;各种高科技家电使得生活更为便利;淘宝、京东、天猫、支付宝等使得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分离,同时扩大了选择范围,足不出户便可获得自己所需的产品,使得生活更为轻松;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可以让人们以较低的消费欣赏到各种艺术产品,进行各种娱乐活动,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源,满足精神文化所需,具有更丰富的闲暇生活等。其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扩大了教育覆盖面,有助于提升居民教育水平和文化能力。在线课程、远程教育等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快速地获取教育资源,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所需,选择想要学习的知识与课程,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最后,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医疗水平的发展,提升了居民的健康水平。例如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等的研究,克服了过去所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远程医疗、各种医疗器械产品、机器人手术等使人们能够享受更健康的生活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口平均寿命明显增加。总的来说,技术发展极大程度地提升了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2.互联网引发消费方式革命。互联网技术作为技术的一种,在提升居民生活体验方面功不可没,互联网对居民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就是创造了电子商务经济,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支撑,如网上银行、余额宝、支付宝、微信支付、快捷支付等,引发了消费方式的革命,形成了以网络为基础的虚拟经济。由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高达22.97万亿元,同比增长25.5%;其中B2B交易额16.7万亿元,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5.3万亿元,生活服务O2O交易额9 700亿元。*该数据来源于中国电子商务中心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详情参见http://www.100ec.cn/zt/14-15bgzhd/同时,根据历年来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以看出,个体互联网消费方式主要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开始从线上转为线上线下结合,在线下消费时,也会使用移动支付来代替实际货币支付,并更为喜爱这种方式;二是消费方式开始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一般的购物活动,旅游、教育、医疗、出行、理财等,都可以开始线上消费。数据显示,从2012年6月底至2017年6月底,网购规模由2.10亿增加至5.14亿;网络购物使用率则由42.9%上升到68.5%;网上支付规模由1.87亿增加至5.11亿;网上支付使用率由34.8%上升至68.0%;旅行预订规模由4 258万人增加至3.34亿,旅行预订使用率由7.9%上升至44.4%;互联网理财由2014年6月的7 849万增加至1.26亿,互联网理财使用率由12.1%上升至16.8%;在线教育规模由2015年6月的1.10亿增加至1.44亿,在线教育使用率由16.0%上升至19.2%等。另外,截至2017年6月,手机网购规模为4.80亿,手机网购使用率为66.4%;手机网上支付规模5.02亿,使用率为69.4%。此外,2017年还新出现了网络直播、共享单车等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消费模式。*数据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历年所发布从30次到40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详情参见http://www.cnnic.net.cn由此可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越发倾向于使用计算机和手机在线支付的形式来购买产品。

3. 共享经济带来生活价值观变化。共享经济或者分享经济作为新经济形态下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新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指的是:“将社会海量、分散、闲置资源,平台化、协同化地集聚、复用与供需匹配,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创新的新形态。分享经济强调的两个核心理念是‘使用而不占有’(Access over Ownership)和‘不使用即浪费’(Value Unused is Waste)。”[27]在共享经济模式下,一切都可以拿来共享,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住宿、共享办公空间、共享专业技能、Uber、滴滴、空中食宿等等,甚至是共享自己的时间。共享经济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根本在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价值观,人们通过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物品,同时也是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方式,人们更加注重物品的使用权而不是拥有权,物品不再具有身份地位的象征,而仅仅是一个物品。张孝德指出:“分享经济正在重塑未来社会生活标准”“工业经济时代的竞争是谁生产更多就更有效率的竞争……分享经济时代的竞争是谁生活得更幸福的竞争。”[28]周长城也指出,共享经济是“人们对新的生活理念的积极倡导……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改变”。周长城同时指出,共享经济虽然降低了经济成本,带动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也造成了一些问题,比如管理上的难题,以及人们素质差异所造成的对共享物品的损坏[29]。

新经济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还有很多方面,但其最主要最明显的影响即为上文提到的对生活体验的提升,对消费方式的革命以及对人们生活价值观的重塑。新经济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有利有弊,在进行研究时,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四、关于新经济的思考与讨论

新经济这一概念刚开始出现在美国时,有很多学者并不承认新经济的存在。在美国,一旦经济出现繁荣现象,就有人提出新经济,但往往发现不过是昙花一现。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连续经济增长时,仍然有人对新经济持怀疑态度,质疑这到底只是美国经济的特有现象,还是会在欧洲其他国家,甚至是亚洲国家出现。并且,由于新经济概念的不明确性,很多人表示,不知道什么是新经济,但知道什么不是新经济。这样一种状况直到进入21世纪,随着新经济内涵的转变,新经济概念的明晰,并且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也开始慢慢出现新经济现象,人们才开始普遍接受新经济的存在。新经济的出现给中国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1. 新经济带来的机遇。中国当前正处于新旧经济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在经过了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之后,传统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下降,中国经济发展已开始进入瓶颈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势在必行。新经济带来的新模式、新产业、新技术等,正好为当前中国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是促进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一次重大历史机遇,是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弥补传统经济动能弱化,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历史上,中国曾因错失几次工业与科技革命,导致发展处于落后境地,为避免重蹈覆辙,中国应牢牢把握带来新一轮工业和科技革命的新经济,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把握住发展的主动性。首先,新经济为传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与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产业得以再次发展,实现更新与创新,再次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其次,新经济独有的发展领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新经济的发展方式是适应现有的社会资源,解决传统经济因过度开发和浪费资源造成经济发展不可持续性的问题。再次,新经济激发了消费市场的潜力,扩大了消费市场的规模。网络的普及,电子商务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新的方式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掀起了新一轮的消费热潮。最后,新经济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创新与融合,为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提升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总的来说,新经济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2.新经济带来的挑战。新经济为中国经济转型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正是由于中国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所以存在着很多结构性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味地强调经济的发展,导致结构问题不断累积。如何平缓地解决这些结构问题是中国发展新经济的首要挑战。同时,新经济要求新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来适应发展的需求,如何顺利快速地改造传统产业,创造新的产业,减缓环境恶化等都是非常艰巨的任务。第二,新经济依赖于新技术,而中国目前的技术水平整体来说相对薄弱。虽然十二五期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加,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具有大规模和高技术水平的企业仍然较少,开发与创新新技术的能力仍然较低,多种核心技术仍不得不从国外引进。这将导致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降低,是非常严峻的挑战。第三,新经济可能加剧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由于信息化、网络化、高新科技的发展在各个地区发展不同步,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因此,将会在一段时间内,加剧中国的发展不平衡,扩大贫富差距以及各种生活体验上的落差。第四,新经济可能带来国家安全、国家主权以及文化上的挑战。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带来的开放性,使得中国将不得不与其他国家发生碰撞。很多问题无法单独解决,可能会动摇中国的主权;信息技术不如人,将面临来自其他国家的信息安全威胁;文化的交流碰撞,可能会对中国意识形态产生消极影响等。第五,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减少了人们社会交往的机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变得更加疏远,原子化社会可能会更快地到来。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因此不堪重负,感到压力与不安。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科学技术的发展通常建立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之上,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等都是严重影响人类生存的问题。这些挑战导致新经济在短时间内,只能关注于经济结构转型,对经济效益的高速增长效果可能并不明显。

总之,从中国国情来看,当今阶段,新经济更为注重的是以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基础的各行各业的培育与发展,既强调新兴产业的创造,也注重传统产业的改革。从新经济所占经济总量比重来看,本文认为新经济在中国目前还只是多种新现象、新形式的集合体,还未能完全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从新经济的本质以及与新经济相关的产业与技术的发展来看,本文认为中国已经为新经济在国内的发展准备好了发展的有利条件,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新经济在中国必将大势兴起,繁荣发展,携手传统经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经济形态,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极具颠覆性的影响。总之,把握新经济所带来的机遇,良好应对新经济带来的挑战,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促进经济上行,是中国目前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1] 李克强作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EB/OL]. (2016-03-05)[2017-06-12]. http://www.scio.gov.cn/ztk/dtzt/34102/34261/34265/Document/1471601/1471601.htm.

[2] 迈克尔·曼德尔. 新经济的胜利——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强劲回应[N]. 商业周刊,1996-12-30.

[3] Stephen B. Shepard,“The New Economy:What It Really Means?”[N]. Business Week,Nov. 17,1997.

[4] 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5] 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是个方向[M].梅艳,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6] Paul. M. Romer.“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10).

[7] 世界经合组织.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R]. 1996-10-08.

[8] 刘树成, 李实. 对美国“新经济”的考察和研究[J].经济研究,2000,(8).

[9] 汪同三,等. 重庆·中国西部开发国际研讨会纪要[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0,(7).

[10] 李京文.新经济≠知识经济[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5).

[11] Fritz Machlup.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3.

[12]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高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3.

[13] 佳特洛夫,等.信息经济论[J].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96,(7).

[14] 保尔·霍肯. 未来的经济[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

[15] 迈克尔·曼德尔.经济增长能持续多久?[N].商业周刊,1997-08-14.

[16] 倪苏云, 吴冲锋. 新经济与网络经济等的关系剖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1,(1).

[17] 王玉.我国新经济发展动态及政府政策对接[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7,(4).

[18] 夏振坤,肖艳.新经济辨析[J].经济评论,2001,(6).

[19] 陈宝森.对美国新经济的“再认识”[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5).

[20] 程华, 程伟波. 新常态、新经济与商业银行发展转型[J].金融监管研究,2017,(2).

[21] “新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6-03-05)[2017-06-12].http://www.gov.cn/xinwen/2016-03/05/content_5049380.htm.

[22] 胡鞍钢,等.中国开创“新经济”——从缩小“数字鸿沟”到收获“数字红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3).

[23] 向晓梅. 适应新常态 发展新经济[N].经济日报,2016-05-05.

[24] 李克强详解“新经济”内涵[EB/OL].(2016-03-16)[2017-06-12].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6-03-16/doc-ifxqhnev6203666.shtml.

[25] 中国信息化百人会.2016中国信息紧急发展报告[EB/OL].(2017-01-20)[2017-06-12].http://www.sohu.com/a/124797535_470089.

[26]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6)[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7] 程维,等.滴滴:分享经济改变中国[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28] 张孝德,牟维勇.分享经济:一场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J].学术前沿,2015,(6)下.

[29] 周长城.建立完善的治理模式是共享经济的发展之道[EB/OL].(2017-03-03)[2017-06-12].http://theory.gmw.cn/2017-03/03/content_23885132.htm.

[责任编辑:杨大威]

C913

A

1007-4937(2017)05-0075-08

2017-07-17

张敏敏(1988—),女,湖北荆门人,博士研究生,从事经济社会学与生活质量研究;周长城(1957—),男,湖北荆门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经济社会学、生活质量与社会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知识经济经济信息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评价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知识经济供给侧改革五大着力点论析
订阅信息
知识经济时代独立学院软实力建设研究
展会信息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