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试验

2017-03-01

中国领导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城乡农民

于 伟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试验

于 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成都市近年来进行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取得了不少成果,也发现了不少难点问题,如统筹新型城镇化的办法不多,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长效机制未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本文从成都发展实际出发,对统筹城乡一体化提出了建议。

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新型城镇化;农民财产性收入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深化了对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部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明确了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关键在于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

一、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难点问题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创新产业互动发展机制,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利用,健全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为全国深化体制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示范,但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深入,也面临若干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以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办法还不多。农民向城镇转移的渠道和机制不畅通,虽然成都已在部分区县开展了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承包地的试点,但对农民退出后的宅基地如何补偿、使用以及其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怎样保护等还没有具体的政策,农民对此心存顾虑,不愿进城或者即使进城居住也不愿落户。中小城市和城镇作为接纳农民进城的综合承载能力亟待提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短板”比较突出,尚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城镇常住人口的需求。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畅通农民进城落户渠道,增强城镇吸纳人口的综合能力,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尚待持续努力。

二是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长效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尽管成都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各类产权权属先行先试多年,但因城乡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培育发展不成熟,农民产权意识不强,以及产权流转交易、抵押融资等面临着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方面的障碍,在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抵押融资以及吸引社会资本下乡方面成效不够明显,存在确权后流转不畅等问题。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处于试点阶段,与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实现国有和集体土地同地同权同价还有相当距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弱,农民从中获得持续稳定收入较少。深化以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抵押融资和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造为重点的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改革,畅通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化渠道,激活农村资产资源活力,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各项举措尚待进一步落实。

三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还需进一步缩小。

成都建立城乡统一公共服务制度、推进农村公共设施标准化起步早,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付出很大努力,但由于长期投入不足,以及山区、边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远高于城镇等原因,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部分边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还要深化城乡一体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向农村覆盖。

四是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统筹城乡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不够。成都积极探索建立以村民议事会制度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治理新机制,但部分议事会成员议事决策能力和水平不高、农民主动参与不够积极,导致部分村或社区的议事会运行成效不佳。随着农民向城镇转移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打破原有村组甚至乡镇界限和治理结构,新的治理体系不成形,社会化组织参与方法不多,部分农民集中居住区自治管理不规范,农民现代生活习惯和文明素养亟待提高,实现“一核多元、合作共治”仍需深入探索。加强村民议事会制度建设,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自治管理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尚待深入实践。

二、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思考建议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坚持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二元结构的现实出发,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其着力点在于: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一是加强理论指导,推进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提出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深化,体现了我们党认识和把握统筹城乡发展规律的新飞跃。要与时俱进地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深入做好理论解读,正确引导理论运用,用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实践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互促进,更好地深化对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规律性探索,做到举措到位、方法对路、工作得力,努力取得重大突破。

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握节奏力度。准确把握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阶段性特征,逐步实现高水平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不能脱离本地实际。必须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二元结构的现实出发,着眼我国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传统、制度体制,充分考虑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条件、承载支撑、持续动力和要素保障,加强顶层设计,加强系统谋划,使城乡发展一体化各项决策部署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三是研究改革难题,定向精准发力。当前,统筹城乡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接近“天花板”,“低垂之果”已不多,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向纵深推进,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任务十分繁重。有些还面临着现行法律法规制约,缺少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财政金融支持不足等瓶颈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专题研究,定向发力,精准施策,推动改革深化,给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

(本文作者:四川省成都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江生亮

永远在路上刘慧远·篆刻作品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城乡农民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2021版正式启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饸饹面“贷”富农民
论气象公共服务的职能提升
促进内外贸易 创新公共服务
城乡涌动创业潮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