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余夏布绣技法与风格研究

2017-02-28廖江波张小红杨小明

丝绸 2017年2期
关键词:夏布肌理针法

廖江波, 张小红, 杨小明

(1.江西服装学院 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昌 330200;2.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上海 201600;3.渝州绣坊,江西 新余338000)

研究与技术

新余夏布绣技法与风格研究

廖江波1,2, 张小红3, 杨小明2

(1.江西服装学院 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昌 330200;2.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上海 201600;3.渝州绣坊,江西 新余338000)

夏布绣是以绣地材质夏布命名的刺绣,由民间麻布刺绣演变而来。通过对新余的夏布生产基地、渝州绣坊、新余夏布绣博物馆及夏布绣传承人张小红大师的调查走访,追溯新余夏布绣的源流,揭示其技法要素,归纳其风格特征。研究表明,新余夏布绣在制作技法上,绣地采用定制的纯手工夏布保留其天然的肌理和色泽,针法上在吸收其他绣种针法的同时,结合夏布的特点,创新了适宜于夏布上刺绣的针法;其在风格上,利用“留白”手法凸显夏布的肌理艺术特征,同时结合文人书画的笔墨情趣彰显地域文化风情,使之走上了“中国刺绣艺术中的文人画”之路。

新余;夏布绣;夏布;针法;刺绣

夏布指以苎麻手工编织的平纹布或罗纹布,夏布绣是在夏布上进行的刺绣,也称麻布刺绣。新余夏布绣在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正式列入中国28大绣种之一。新余位于江西省中西部,属一所地级市。新余市下辖渝水区与分宜县,渝水区的欧里镇与分宜县的双林镇盛产夏布,分宜县的夏布制作技艺入选江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双林镇也被誉为“中国夏布之乡”。新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气候湿润,利于苎麻的茁壮成长。当地产的苎麻纤维素含量高,用之手工纺织的夏布支数高、强度高、且条干均匀,为优质苎麻夏布的主产地。时至今日,新余的夏布,不但向国内供应,更多的是出口日韩。精良的夏布,为夏布绣提供了优质的绣地材质来源。

忙时农耕、闲时刺绣,为新余当地农耕经济模式的一种写照。新余夏布绣在继承民间麻布刺绣的基础上,注重吸收其他绣种的表现语言并加以提炼,保留天然夏布绣绣地的肌理和色泽,植根于地域文化,形成夏布绣的技艺特征。刺绣的境界主要表现在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1]。新余夏布绣独特的技法与风格,使它在中国刺绣技艺方面别具一格。目前,新余夏布绣多见记者的采访报道,但学术上对其研究并没有展开。刘慧[2]通过对新余夏布绣产业的调查,提出夏布绣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而作为新余夏布绣本身的技法与风格却缺乏详尽的记录与考证。介于此,基于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弘扬夏布绣艺术魅力的目的,本文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追溯夏布绣的源流,揭示其技法要素,归纳其风格特征,还原这一独特的民间工艺。

1 新余夏布绣的源流

夏布绣从民间麻布刺绣中走来。民间麻布刺绣的绣地先用植物染色,然后以纳纱针、十字绣针法和平针绣等针法绣出的图纹。与中国传统民间刺绣一样,麻布刺绣最初是一种实用与审美兼具的工艺技术。一方面,绣地上的图纹能增加织品的耐用程度;另一方面,能寄托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朴素愿望。新余夏布绣博物馆收藏江西历史上的民间刺绣1 100件(套),这些绣品有口围、褡裢、云肩、枕顶、香包、钱包、童帽、抹额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其中包括50件夏布绣艺术作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大师认为,严格意义上夏布绣源于宋代。她介绍:一是,棉花在宋代开始在新余地区开始得到推广,棉布适宜于一年四季穿着,而麻纺的麻布,因在夏季用做“夏布”表现出优良的性能,“夏布”的称呼也流传开来,“麻布绣”也开始有“夏布绣”之称;二是,宋代书画绣勃兴,小部分的观赏性夏布绣开始出现。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麻纺科技的革命,以前新余民间用夏布制作的床单、蚊帐及枕顶等,被现代化家纺品所取代,手工的夏布几乎从普通家庭中绝迹,传统的夏布刺绣也失去了赖以共生的土壤。令人欣慰的是在张小红的带领下,同一批夏布绣娘一起,努力创新夏布刺绣的技法和风格,形成创造性的夏布艺术刺绣,填补了江西艺术刺绣的空白。

2 新余夏布绣技法要素

新余夏布绣转型为极具辨识性的艺术性绣种,其技法要素在于夏布绣绣地的工艺处理,以及适宜于夏布绣的针法和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的夏布绣针法,而在绣制工具与程序上与其他绣种并无多大差别。

2.1 新余夏布绣绣地的工艺处理

新余夏布绣绣地采用定制的手工苎麻夏布。手工制作的夏布质地粗糙,经纬纱的间隙大,上浆后布面生硬,图1为拍摄于新余夏布工厂生产的夏布。但它与机织的麻布相比,却具备天然的肌理和色泽。夏布绣绣地一方面需要高支纱线织造的精细夏布,兼备机织麻纺品的柔软度,同时要保留生态布上的肌理与色泽,这就需要定制的精加工夏布。纯手工的夏布制作包括打麻→剥麻→脱胶→绩麻→穿经→上浆→织造→漂白与清洗等多道工序。纺织高支的精细夏布,需控制夏布制作中的一些程序。例如,打麻的材质选用夏天收割的苎麻,绩麻时分劈要精细、断头要少,经纱穿扣时要紧密,织造过程中的穿梭拉扣保证夏布的严实。图2为新余夏布绣博物馆收藏的民国时期的一匹精细夏布。在刷浆过程中,米浆的精细和刷浆的均匀,会影响夏布的柔软度。因而刷浆的小米要精磨细,刷浆要在阴凉的地方,温度高会让米浆很快结成团,导致刷浆不均匀。为了达到平整定型目的,可以通过将叠放整齐的夏布用木棒槌捶打,或是将夏布裹覆在铁制的滚筒表面,来回滚动,这样也会降低夏布的硬度。手工纺织的夏布质地硬朗,这与苎麻纤维中含有的杂质有很大关系,经过现代化的脱胶处理后,可以除去掉一部分杂质,同时可以让夏布色泽洁白,此时才能纺织成家纺用品。新余民间的手工夏布织造完成以后,常采用硫黄熏蒸的方式漂白与脱胶,这样与机织麻布一样会失去麻纤维天然的色泽,图3为拍摄于新余恩达麻世纪生产的苎麻布。为了兼顾夏布的肌理和色泽,做夏布绣的底子一般放在木甑上蒸,或是与草木灰水搅拌,除去苎麻纤维中的部分可溶物质与胶质。并根据夏布色泽情况,通过清洗与晾晒,达到软化与脱胶的目的。值得一提的还有一点,张小红主导创办的渝州绣坊在定制夏布时,根据作品的要求,提前向织工要求在多少扣内包括一根色纱,色纱即为老纱,其色泽会保持经久不变,从而让夏布肌理和色泽具有古朴的艺术效果。

图1 新余夏布工厂生产的粗夏布Fig.1 Coarse Grass linen produced in Xinyu Grass linen factory

图2 新余民国时期生产的精细夏布Fig.2 Fine Grass linen produced in Xinyu during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图3 化学脱胶后的机织夏布Fig.3 Woven Grass linen after chemical degumming

2.2 新余夏布绣的针法特征

夏布绣的针法依赖于夏布底子的纤维组织结构。俗话说:“麻布绣花,底子太差。”夏布绣传承人张小红大师在研究其他刺绣技艺针法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并创新适宜于夏布的针法。不同针法技艺、不同材料选择、色线表面凸起、底料凹陷及针脚纹理等,表现出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质感、色泽与空间感[3]。新余夏布绣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针法主要有透底针、通透乱针、芝麻针、层叠针、套针五种。

2.2.1 透底针

透底针是夏布绣的特色针法,借用夏布绣底的肌理与色泽,形成空灵剔透的效果。新余夏布绣多以文人类型的写意画为题材,强调线条,弱化色彩。因而在绣线选择上偏重于无色系或是纯度偏低的色彩,即淡彩晕染,突出神韵。将绣线与夏布的肌理和色泽融合,使线迹在布面上若隐若现。透底针适宜于表现烟雨、云雾、远山、江河等景物,产生朦胧且富有层次的效果。夏布绣选稿时,首先要充分理解画意,进而根据画面要求定制夏布,这样可以控制夏布的色泽和肌理与原画的意境吻合。图4原稿为元代曹知白的作品(张小红刺绣),图5为远山局部的透底针。夏布天然的绣地与绣线相结合会产生深远的效果,即为虚景,是写意的表现,能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

图4 夏布绣《曹知白山水图》Fig.4 Grass linen embroidery “Cao Zhibai Landscape”

图5 局部透底针Fig.5 Local transparent stitch

2.2.2 通透乱针

通透乱针是在乱针针法基础上的创新。乱针则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打破针脚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做法,线迹疏密错落、长短交叉,看似无序,实则有序。乱针绣的创立让传统刺绣技术向艺术刺绣跨越了一大步,在描绘光影和空间上有独到之处,是艺术性刺绣的常用针法。乱针分层加色,绣面深厚,适用于表现油画色彩丰富、层次繁多、立体感强的效果[4]。夏布绣的通透乱针继承了乱针分层设色、光影效果强的特征,不同之处在于它结合擞和针、施针、虚针等针法产生通透的虚实感,似空气在画面流动。图6的夏布绣《庐陵风韵》(张小红刺绣)为取材地方特色风景的作品,图7为樟树局部的通透乱针放大。气韵生动是国画艺术的神韵与生命,行笔凝滞,会成“结”,则“气”之不在。夏布绣的作品中也讲“气”,密接其线,线迹无浓淡、粗细无变化,会成“结”,则通透全失。

图6 夏布绣《庐陵风韵》Fig.6 Grass linen embroidery “Luling Fengyun”

图7 局部通透乱针Fig.7 Local transparent stitch

2.2.3 芝麻针

芝麻针是结合历代纳鞋垫的针法,错落有致,针脚较短,第二排绣在第一排的两针之间,每三排又绣在第二排的两针之间,以此类推,以很短的线绣成点状像芝麻一样的形态,针与针相连而刺,针迹要细如芝麻。其刺绣方式见图8的夏布绣《瓦当-玄武》(新余夏布绣坊提供),其为取材新余地方历史文物的作品,图9为瓦当局部的芝麻针放大。在夏布上用芝麻针使绣线在每一个短距离的长度上形成一个固定点,可以缓解绣线长度加大时,出现的挂丝、拉毛、断线的问题。

图8 夏布绣《瓦当-玄武》Fig.8 Grass linen embroidery “Wadang-Xuanwu”

图9 局部芝麻针Fig.9 Local sesame stitch

2.2.4 层叠针

层叠针与施针相似。施针是汉族刺绣传统针法之一,指多层稀疏针迹按需分层施加的针法,每一层绣线长短参差,逐步加密[5]。层叠针常用来表现人物的毛发与胡须,塑造飘曳与蓬松的体积感觉。夏布绣的层叠针在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时,为了表现精妙的层次,有可能需要绣5~6层。图10原稿为江西籍画家傅抱石的作品(张小红刺绣),图11为头部的层叠针放大。由于夏布的经纬纱间隙大,单层绣线易出现空窗,且难以表现细腻的效果,故在着重表现的地方,需要先铺底色,再逐层上色。张小红总结的层叠针经验:一绒铺底,半绒出色,劈丝描细节。

图10 夏布绣《李太白像》Fig.10 Grass linen embroidery “Portrait of Li Taibai”

图11 局部层叠针Fig.11 Local stacked stitch

2.2.5 套 针

套针始于唐、盛于宋,针法特点是参差排列、皮皮相迭、针针相嵌,形成有规律地分批鳞次相覆、犬牙相错针迹,表现退晕的效果[6]。套针按线迹组成的纹样,又分为平套、散套、集套等。夏布绣中的套针,借鉴苏绣的工艺手法,其中尤以散套应用最为平凡。散套是第一皮出边外缘整齐,排针密,内则长短参差,在表现微妙的层次过渡时,效果甚佳,适宜于绣制花卉、翎毛。在绣制花卉时先绣后面的底色,先施后套,打间针时藏去针脚,针脚有序排列,色彩层次过渡微妙。图12原稿为清代慈禧太后的作品(张小红绣制),该作品是为数不多以色线为主的刺绣。图13为作品局部中以套针绣制的牡丹花花瓣,线迹交叉搭接错落有致,色彩退晕效果没有分块面时的生硬。

图12 夏布绣《唐宫富贵》Fig.12 Grass linen embroidery “Tang Palace Wealth”

图13 局部套针Fig.13 Local entangle stitch

3 新余夏布绣的风格特征

以针为笔,以缣素为纸,以丝绒为朱墨铅黄,取材极约而所用甚广,绣即闺阁之翰墨也[7]。新余夏布绣以当地生产的夏布为绣地,选材以彰显本土文化为主,淡彩晕染,让夏布绣成为一种高端艺术品。

3.1 新余夏布绣绣地的艺术

新余夏布绣绣地的夏布满足了现代人绿色环保与手工工艺的要求。苎麻纺织品透气吸湿性好、舒适挺括,同时因其纤维中含有抑菌因子,故有抗菌防腐的功能,穿着无异味。夏布天然无污染,在追求绿色消费的理念下,生产进入到一个回暖期。苎麻纤维纺织的纯手工夏布作绣地,因每块夏布的肌理和色泽都不一样,故绣地成为夏布绣天然的防伪标志。夏布嫩黄的色泽,经纬分明的肌理,粗犷的纱线,一块夏布本身就像一幅沧桑的艺术品。肌理同样是一种造型语言,让绣地的肌理与夏布绣的主题融合,形成“虽由人作,苑自天成”的艺术效果。新余夏布绣改变传统麻布刺绣植物染底色的作法,放弃满绣,采用透底针、通透乱针等针法,充分利用夏布绣地的肌理特色。古朴的绣地与艺术家在创作国画作品前,先在宣纸上刷底色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3.2 新余夏布绣文人画特征

新余夏布绣利用文人画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使它具备有欣赏与收藏的价值。新余夏布绣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拓展题材,形成以诗情画意的仿古书画绣为主,既有古人的书画遗作和近代国画大家的作品,又有邀请艺术家共同创作具有江西地域特色的作品。夏布质地的古朴、粗犷,于“陈旧”中体现“历史的文脉”,蕴含文人的情怀。古代葛麻纺织的粗糙服饰被称之布衣,后其词义演变为平民百姓,而“布衣之士”则指贫寒的读书之人。夏布绣针法上的“留白”、淡彩晕染、虚实相生,与文人书画的气质是一脉相承的。由于夏布上刺绣起来相对于其他绣地难度大,选择绣稿时倾向于凝炼沉毅,有疏旷之韵的文人画作品。这样的作品重点突出,也适宜显露夏布绣地的特色。例如八大山人朱耷的作品构图空旷寂寥,笔墨浑朴酣畅而又明朗秀健,为夏布绣娘所喜爱表现的题材。简练笔法的书画作品,重视笔墨意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夏布绣绣娘“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在刺绣前需揣摩原作的意境与神韵,刺绣时把握好墨色感觉、虚实关系等,将中国文人画的精神气质,融汇于夏布上的笔墨线迹之中。

3.3 新余夏布绣的地域文化特色

新余夏布绣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性。刺绣技艺与作品所展示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也恰好揭示了不同刺绣遗产的文化空间[8]。新余夏布绣的绣地来源于新余地方生产的夏布。夏布绣的题材多反映江西的山水、风俗与历史文化等,也成为江西省的一张文化名片。仙女湖是新余的风景名胜区,渝州绣坊以此为题材开发了一系列的作品。江西的井冈山、庐山、三清山、龙虎山四大5A级名山也是夏布绣的表现题材(图14)。新余夏布绣与风景名胜结合,既起到宣传作用,又反映了地方特色。张小红及徒弟共同创作耗时半年的夏布绣作品《江西客家童帽系列》,再现了赣南客家儿童淳朴憨厚的形象。童帽的画稿由张小红与黄明延老师共同设计,灵感来源于新余夏布绣博物馆收藏的民间样品,此作品在第九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渝州绣坊将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著作中绘制的腰机、农耕、水车等多幅插画组合成夏布绣作品,该幅长35 m的作品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首届中国(集美)民间工艺精品博览会金奖。宋应星曾任分宜教谕,基于分宜夏布织造与夏布服饰的考察,著述了“腰机”与“夏服”两章。按照书中所绘的“腰机”与如今分宜人所用的腰机并无太大差异,“夏服”则表明尽管棉布在明代已经得到普及,但是在分宜县的夏天,夏布仍可得到民间百姓的青睐。新余夏布绣在选择古人遗迹作绣稿时,江西籍名人书画家傅抱石、八大山人朱耷等人的作品是新余夏布绣乐于选用的题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新余夏布绣洋溢出的地方特色文化与情感,赋予夏布绣难以复制的特色。

图14 夏布绣《江西名山系列》Fig.14 Grass linen embroidery “Jiangxi famous mountain series”

4 结 论

新余夏布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质量上乘,时至今天仍可远销国内外,为夏布绣奠定了材质基础。民间麻布刺绣为夏布绣的起源,新余夏布绣从麻布刺绣以表现吉祥图案为主的“文绣”向描摹书画为主的“画绣”转型,走上了工艺美术品之路。新余夏布绣的材质来源于定制的手工制作的夏布,其通过手工程序的控制,以及独特的脱胶与软化手段,在保留苎麻的天然肌理和色泽同时,兼具一定的柔软度。新余夏布绣针法的传承与创新,夏布绣传承人张小红大师功不可没。她基于夏布古朴醇厚的特质,利用透底针,让绣线线迹在夏布上若隐若现。利用通透乱针交叉叠加,形成书画艺术中的通透效果。为了缓解夏布粗糙且生硬,刺绣绣线过长时容易出现的挂丝、拉毛、断线的问题,利用芝麻针缩短绣线。为了克服夏布经纬稀,单层绣线容易出现空窗的问题,表现精细部位时通过层叠针先铺底色,后多层上色,或套针层层铺垫,形成微妙的过渡。新余夏布绣的“留白”手法发挥了绣地的艺术特色,它在题材上侧重于江西地域文化特征的山水、风俗与历史,在二次创作历代名画时偏爱江西的画家,其风格特征直观地反映了新余乃至江西的地域文化特征,成为江西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新余夏布绣不为社会急功近利的风气所影响,不走产业化、规模化之路,坚持做精、做细、做优夏布绣艺术品。

[1]张朵朵.“绣”的书写:对中国刺绣艺术的分析[J].文艺研究,2006(12):127-132. ZHANG Duoduo. Depiction of “the embroidery”: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embroidery art[J]. Literature & Art Studies,2006(12):127-132.

[2]刘慧,宋青勇.夏绣产业发展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5,20(1):51-54. LIU Hui, SONG Qingyong. Research into linen linen embroidery industry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Xinyu University,2015,20(1):51-54.

[3]郑红,崔荣荣.近代汉族民间刺绣的风格特点与文化传承[J].丝绸,2014,52(4):53-57. ZHENG Hong,CUI Rongrong. Style features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modern Han folk embroidery[J]. Journal of Silk,2014,52(4):53-57.

[4]张适,张燕.乱针绣源流及其艺术[J].艺术百家,2007(5):197-198. ZHANG Shi, ZHANG Yan. The origin and art of disordered stitch embroidery[J]. Hundred Schools in Arts,2007(5):197-198.

[5]于颖.明代顾绣针法技艺探析[J].丝绸,2010(5):47-51. YU Ying. Study on Gu’s embroidery technique in Ming dynasty[J]. Journal of Silk,2010(5):47-51.

[6]孙佩兰.中国刺绣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80-90. SUN Peilan. History of Chinese Embroidery[M]. Beijing: Beijing Library Press,2007:80-90.

[7]叶朗.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淸代卷:下[M].北京:高等敎育出版社,2003:355. YE Lang. China Ancient Aesthetics Library Qing Generation: Lower[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3:355.

[8]周耀林,黄川川,叶鹏.论中国刺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基于群体智慧的SMART模型[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69(2):100-112. ZHOU Yaolin, HUANG Chuanchuan, YE Peng. 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embroidery in China:based on the SMART model[J].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y Sciences),2016,69(2):100-112.

Research on Xinyu Grass linen embroidery techniques and styles

LIAO Jiangbo1,2, ZHANG Xiaohong3, YANG Xiaoming2

(1.Jiangxi Culture Art Science Research Base, Jiangxi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Nanchang 330201, China; 2. College of Textiles,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00, China; 3. Yuzhou Embroidery Workshop, Xinyu 33800, China)

Grass linen embroidery is a kind of embroidery named for embroidery ground material-grass linen, which is evolved from folk ramie cloth embroidery. Through the survey of Xinyu Grass linen production base, Yuzhou embroidery workshop, Xinyu Grass linen embroidery museum and the inheritor of Grass linen embroidery master Zhang Xiaohong, this paper traced the origin of Grass linen embroidery, revealed its key techniques, and summed up its style characteristics. The study shows that in terms of the production techniques of Grass linen embroidery, embroidery ground used the customized handmade Grass linen to retain its natural texture and color; in terms of stitch, Grass linen embroidery absorbed stitches of other embroideries and combin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ss linen to innovated for the stitch suitable for Grass linen embroidery; in terms of style, “white space technique” was used to show texture art characteristics of Grass linen; at the same time, the literati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of ink taste were combined to highlight the regional cultural customs and make it embark on the way of “Chinese embroidery art of the literati painting”.

Xinyu; Grass linen embroidery; Grass linen; stitch; embroidery

10.3969/j.issn.1001-7003.2017.02.007

2016-08-31;

2016-12-12

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基地项目(YG2016025);江西服装学院校级课题项目(201501)

廖江波(1980-),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纺织科技与服饰文化。通信作者:杨小明,教授,ynide@sina.com。

TS935.1

A

1001-7003(2017)02-0030-07 引用页码: 021107

猜你喜欢

夏布肌理针法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伍艳辉夏布山水画作品欣赏
夏布遇上扎染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夏布谣(新余采茶戏)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夏布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