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教材战争小说解读举要

2017-02-27张鑫鑫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界河冰山战争

张鑫鑫

在高三小说复习中,我们会遇到一类内涵深刻、意蕴隽永的小说——战争小说。源于有限的生命体验和较少的知识储备,大部分学生对小说的解读总是泛泛的、肤浅的,甚至是歪曲的。在他们看来,战争无非是和“罪恶”“残忍”“血腥”这些字眼挂钩的,主人公总是正义的、积极投身革命的,这类小说无非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对和平的渴望。诚然,学生的这些理解的确是大多数战争小说的共同点,但如果一遇到一篇战争小说就用这些陈词滥调去应对的话,学生怎么可能在阅读中获得自己的独特感悟,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呢?

“文本深入解读其实就是阅读者与文本、作者的深入对话。只有挖掘得深,理解得透,才能进入文本的佳境,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内化情感,提升自我。”(陈鹏良《文本深入解读的几点思考》)对高三复习中的战争小说进行深入解读并不只是为了完成问答题,更是为了让学生从功利化、机械化、模式化的阅读中跳出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此,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的阅读品性,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

这里,笔者以《界河》《瓦斯科夫凯旋》《一个诗人的生命》《桥边的老人》四篇战争小说为例,与学生一起从多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有创意的解读。

一、深入解读人物形象

在加拿大作家迈克·弗洛里安的战争小说《一个诗人的生命》里,主人公是一位被俘虏的诗人。从黑衣女人的描述中,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想要阻止杀戮和死亡的“傻瓜”诗人。这位诗人善良、热心,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两边的队伍都帮。他并不持枪,只是给两边的伤员们提供药品和酒。

以上这些关于诗人身份和品格的信息,学生能够很容易就从文本中找到,但如果学生对“诗人”这一人物形象的解读仅仅停留于此,那就过于浅显了。战争中的俘虏很多,作者在选择和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完全可以把他定位成一个商贩、一名学生或是一位深受战争荼毒的妇人。但作者为什么偏偏把主人公的身份安排为“诗人”呢?

再次回到文本,我们发现这位诗人是那一排被绳子连在一起的唯一一个没有倚着墙的人。他有着诗人的傲骨和气节,所以他从不为自己争辩什么,也从不向敌人求生。自由时,他带着自己满腹的浪漫和理想写诗、救人;被俘时,他就在沉默中孤独地咀嚼着战争带来的悲伤和苦痛。诗人看似“傻”的行为却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始终不变的纯洁和良善。他就是理想、才华等美好事物的代表和象征。他的被摧残甚至被毁灭就更能突出战争毁灭一切美好事物的罪恶本质。分析到这里,学生对小说主人公的解读就深刻多了。

因为给了学生这样的指导和铺垫,所以在解读其他战争小说中的人物时,学生就不会把人物简单化、脸谱化,而是能够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形象内涵。在阅读《瓦斯科夫凯旋》时,学生不只能看到瓦斯科夫作为一名战士的勇敢、坚强、守纪,更能从他摇摇晃晃、身心俱疲的形象中体悟到瓦斯科夫内心沉重的痛苦和茫然:战争是暂时胜利了,可这种胜利是建立在那些逝去的鲜活的生命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百姓家破人亡、辗转流离的基础之上的。瓦斯科夫内心对战争是极端厌恶的,他甚至对自己能够侥幸活下来感到愧疚,因为他原本是打算和黄泉之下的战友们团聚的。

二、深入解读小说意象

小说《界河》并不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文章对战争背景的交代比较有限,对主人公“他”的刻画不够具体细致,在情节安排上也不够跌宕起伏,所以学生在阅读时就有很多困惑,《界河》到底在讲述什么?讲一个违反军令下河洗澡的战士被射杀的故事,以此来揭露战争的残酷?

面对学生的疑惑,笔者带领他们把文章细读了好几遍,终于有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文章的标题是“界河”,全文又是围绕着士兵们对界河的向往和“他”在界河中洗澡展开的,我们就可以抓住“界河”这一贯穿全文始终的意象对文本进行解读。

对那些驻扎在林子里的士兵来说,界河无疑是一条“诱惑之河”,尽管有战士因为去界河洗澡而一去不归,尽管司令部下了禁令,但“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因为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经使士兵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他们极需要流动的河水冲走身上的污垢,让自己焕然一新。

对“他”来说,界河更是一条“自由之河”,因为禁令,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在梦中也极度渴望投进大河的怀抱。所以他不顾一切终于站到了河边,享受着河水温柔的抚摸,观赏着鸟群自由的飞翔。那一刻,他的身心是解脱的,也是自由的。长久以来被战争压抑着的肉体和心灵在界河中得到了安慰和释放。洗澡本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可在战士眼中却变成了难以企及的梦想,作者正是通过这一有悖常理的强烈反差揭露了战争对人身心的荼毒和禁锢。

当敌人出现在自己的视野中时,作为军人的他应该立刻做出保护自己的举动,可他没有,他只是和对方默默注视着。即便回过神来举起枪时他也无法扣动扳机。因为在界河面前,“两个人都赤裸着”,“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是河水解除了标志他们国籍和身份的军装,是河水把他们变为两个互相袒露身体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经验中,还有什么比毫不掩饰地相互袒露身体更能体现亲密无间的关系,更能体现真诚、善良、信任的美好人性呢?界河在解除了他军人属性的同时又恢复了他普通人的善良本性。所以,这时的界河于他而言就是一条“人性之河”了。但最终他还是被敌人射杀了,因为一时的心慈手软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的行为似乎够“愚蠢”的。但在“愚蠢”的背后我们读出了人性的美好与可贵。战争总是试图摧残一切美好的事物,但在遍地狼藉之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人性的闪光。

由此可见,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文本我们可以抓住关键的意象进行解读,意象理解到位了往往会事半功倍。抓住《橋边的老人》中老人反复念叨的动物形象,学生就能顺利地走进老人的内心。在战争面前,能够自食其力的人尚且不能保全自己,遑论那些需要人照料的动物呢?老人内心对自己把它们抛下是十分自责的。它们是那个茫然无措、举目无亲的老人的唯一陪伴和精神寄托。老人对弱小动物发自内心的关怀和他朴素美好的人性,为小说低沉压抑的灰色基调涂上了一抹亮色。

三、深入解读创作技巧

在做《桥边的老人》的几道简答题时,学生遇到了有关“冰山”创作原则的一道探究题。虽然题干中对“冰山”创作原则进行了阐释,但对于语文素养一般的高中生而言,这一文学创作原则还是超出了他们的知识范围。于是,这一创作技巧又成为了我们可以共同探讨的知识难点。

海明威曾经以冰山来比喻创作,说创作要像海上漂浮的冰山,有八分之七应该隐藏在水下。因此,他要获得的是一种言外之意、趣外之旨。在《桥边的老人》中,作者不去正面描述战争场面的激烈和血腥,而是选取了坐在桥边的一位孤独年迈的老人和“我”之间的对话这一微小格局。老人和“我”之间貌似无关痛痒的对话却让我们看到了老人在经历战争时的茫然和无措。他“一个人的遭遇”正是千千万万的民众在战争中求生与挣扎的写照,是对罪恶战争的无声控诉。老人就是那露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而这个八分之一却表现了宏大的战争主题。

除此之外,本文还安排了一个见证者——“我”,从“我”的视角去观察去体悟去同情。“我”的所见所闻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这样的叙事角度就更能调动起读者的参与性,给他们留足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自己的咀嚼与思考中深入挖掘小说的内涵。这也是“冰山”原则的巧妙之处。

曹文轩说过:“小说发展到现代,越来越多的小说家在叙述上逐渐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每个链条,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从而使读者变得不再是被动地听故事,还必须动脑筋,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他的这一观点无疑与“冰山”原则是一致的。通过对这一原则的学习和探究,学生扫除了自己的知识盲点,开拓了阅读视野,以后再遇到类似的小说时就不会束手无策了。

通过对以上四篇战争小说的深入解读,学生懂得了解读文本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借助各种方法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只有这样,他们的思维才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保守走向创新,从单一走向丰富。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中学(215316)

猜你喜欢

界河冰山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黔东北地区南华系两界河组CIA指数特征及意义
不可思议!冰山变绿了
他们的战争
中俄界河黑龙江主要控制站设计通航水位研究
崩塌的冰山
危险的冰山
界河的鱼(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