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虚”和“瘀”两方面浅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之中医疗法

2017-02-27周盾于天启

环球中医药 2017年6期
关键词:障碍性瘀血骨髓

周盾 于天启



·学术论坛·

从“虚”和“瘀”两方面浅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之中医疗法

周盾 于天启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衰竭性疾病,临床单纯以西医手段来治疗往往疗效欠佳,在西医规范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本文主要从理论探讨和经验举隅两大部分,从“虚”和“瘀”两方面浅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治疗,以期进一步提高此方面中医理论水平,为今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辨证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脾肾亏虚; 瘀毒内阻; 中医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以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为主要表现[1],其中起病较缓,贫血、感染、出血较轻者,称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慢性再障)。目前国际上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其中依赖于输血的慢性再障可采用环孢素联合促造血治疗[2];不依赖输血的慢性再障可应用环孢素和(或)促造血治疗[3]。通常在西医规范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用药,能减轻其不良反应的发生[4-5],提高疗效及生活质量[6],所以再障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优势病种。慢性再障的辨证论治大多以补肾为主,然而单纯补肾往往效果一般,在临床中发现,在治疗中结合活血祛瘀之法常可提高临床疗效,现汇报如下。

1 再生障碍性贫血从“虚”和“瘀”论治的依据

1.1 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认识的中医发展历程

中医经典中没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与“虚劳”“髓劳”“血证”等互参。随着当前对疾病的进一步认识,根据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位在髓的特点,将其命名为“髓劳”,以与常见的虚劳病相鉴别。中医认识到慢性再障疾病的特殊性并系统进行治疗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其中经历了几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多从 “健脾益气 ” “补益气血”等方面入手, 然而临床治疗效果一般[7];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脏腑辨证,认为肾主骨、生髓,治疗以补肾为主,临床疗效有所提高[8];1982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座谈会上首次将慢性再障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3型;1987年又进一步制定了相关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并在全国试行,这两项举措在再障的中医规范化诊治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9];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30多年内,中医学者治疗多以“补肾法”为主,并根据临床实际,或结合 “活血祛瘀”“解毒” “清肝”“祛湿”等治法,并与现代医学雄性激素、免疫抑制剂乃至骨髓移植等常规疗法相结合,临床疗效有进一步提高。

1.2 “虚”和“瘀”的关系

慢性再障以气血亏虚为主要表现,患者多部位骨髓穿刺均提示造血机能低下,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气血生化乏源,因而出现气血不足的表现。气虚不能推动血行,血行不畅则瘀,瘀血不去则新血难生,瘀血又可耗伤人体正气导致气更虚。血虚则血流不畅,血液滞留成血瘀,瘀血日久,停留于髓,留居不散,则血虚益甚[10]。慢性再障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在4年以上,甚则10年之久。《素问·痹论》中提出“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中医学亦有“久病多瘀”之观点,故再障亦与瘀血密切相关。其患者骨髓造血组织面积减少,多充斥脂肪等非造血组织,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痰瘀阻滞于骨髓,导致瘀血内停,影响骨髓正常造血,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可见,“虚”和“瘀”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因虚致瘀则虚更重,因瘀致虚而瘀益甚。

1.3 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认识

慢性再障的辨证论治大多以补肾为主,孙伟正认为“肾虚髓枯”为慢性再障的主要病机,主张以“补肾生血”为原则[11]。丘和明认为脾肾两虚是慢性再障的发病关键,主张补肾健脾[12]。不少医家也提出自己不同见解,刘大同提出“再障病因为热毒,其病机系因毒致虚,应以解毒为其第一要务”[13];张慧则认为湿邪内阻、瘀血阻滞是再障主要病理因素,主张从“湿”和“瘀”论治[14]。刘艳[15]认为“诸血者,皆属于心”,尝试从心论治再障,治疗以炙甘草汤加减。通过反复总结前人治疗经验,发现 “虚”和“瘀”是慢性再障病机中最为关键的两大因素,治疗应着重从“虚”和“瘀”入手。虚即以脾肾亏虚为主,认为健脾补肾为治疗慢性再障的根本大法。以补肾为主,促进造血机能恢复;健脾为辅,减轻贫血症状。瘀既可为气不摄血或血虚导致的病理产物,亦可作为一种病理因素加重贫血和出血。瘀血的治疗宜在补虚的基础上进行,健脾养血活血或滋肾养阴化瘀,做到活血而不伤血为佳。

2 从“虚”“瘀”论治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举隅

2.1 脾肾亏虚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之“主线”

肾为先天之本,内寓真阴真阳,主骨生髓,为先天气血化生之源;脾为后天之本,运化五谷精微,主生血统血,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张氏医通》有云:“人之虚,非气即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而血之源头在乎肾,气之源头在乎脾。”故本病与脾肾二脏关系密切,其中与肾关系尤为密切。大多数慢性骨髓衰竭性疾病常以肾阴亏虚为主,故治疗以补肾滋阴养血为主,辅以健脾益气药物[16]。根据“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在滋补肾阴的同时需伍少量温阳药,可使阴得阳助而源泉不绝,亦可防全方寒凉太过。临床上选用滋阴药时应注意“滋而不腻”。若必须用大剂量滋阴药时,可佐藿香、木瓜等芳香化湿药以化湿醒脾。温阳药宜选用淫羊藿、肉苁蓉、鹿角胶等“温而不燥”之品以温补肾阳,以免增加温燥之力而动血。此外,在补肾的同时应辅以健脾益气药物补益无形之气,这些药物能较快地改善气血亏虚症状,如用党参、黄芪等,但一般需用大剂量,但大剂量参术等又易壅滞脾胃,此时可少佐以川芎、木香等药行气理脾。

病案1:患者,女,25岁,2014年5月24日初诊。因“头晕乏力、伴月经量多3月”就诊。曾在湘雅医学院确诊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在医院接受治疗3月余,治疗上给予雄激素刺激造血、丙种球蛋白免疫调节,间断输血改善贫血,并配合营养支持等治疗,但病情反复,后诉求以中医治疗。刻下:头晕乏力,月经量多,色淡偶夹有血块,经期延长,口干舌燥,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数。2014年5月21日外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2.5×109/L ,血红蛋白:76 g/L,血小板42×109/L;骨髓穿刺示:骨髓增生低下,粒红系增生减低,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少见,符合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象。中医诊断:髓劳(脾肾亏虚)。治以滋补肾阴,益气健脾,佐以活血化瘀。处方:山药、墨旱莲、党参、仙鹤草各30 g,生熟地黄各20 g,阿胶、龟板胶烊化各15 g,肉从蓉、菟丝子、女贞子、枸杞子、谷芽、麦芽各15 g,山茱萸、三七各10 g,每日1剂,水煎服。以此为主辨证加减治疗6月后诸症消失。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6.5×109/L,血红蛋白:124 g/L,血小板: 135×109/L;骨髓穿刺示:骨髓增生活跃。随访1年余,病情未见反复。

按 患者经量多、口干舌燥、脉弦细,考虑为肾阴亏虚、虚火妄动迫血妄行。血为气之母,患者失血过多,气血两虚,故而头晕乏力。气虚血热,月经时行不畅乃可偶见血块。全方以补益脾肾为主,佐以活血化瘀。生地黄、熟地黄、龟板胶、山茱萸能补肾填精,温肾助阳以化气,其药润而不燥,肾旺精足方可造血生髓;佐以菟丝子、女贞子、枸杞子固肾生血;党参、山药益气以健脾,助脾运化,继而气血生化有源;稍加阿胶、三七、仙鹤草、墨旱莲活血化瘀止血,活血而不动血;肉桂引火归元,通血中之瘀;考虑到养阴药滋腻碍胃,不适合长期服用,加入谷麦芽健脾消食。

2.2 瘀毒内阻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之常见病理特点

慢性再障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不是纯虚无邪,常夹杂着瘀血、邪毒、湿浊等,以瘀血最为常见,若瘀血深潜骨髓,髓海瘀阻,瘀血不去,新血难生,因瘀愈虚,因虚致瘀,形成恶性循环,缠绵难愈[17]。故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为本病的一大特点。治疗过程中,应在补益脾肾的基础上适当佐以活血化瘀药,如赤芍、牡丹皮、当归等。因慢性再障常伴有血小板减少,出血风险高,故活血药不选用莪术、三棱等破气动血之品。此外亦有不少医家认为毒邪在再障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来源不外乎外感与内伤两个方面,既可由外感热毒(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因素)直接入侵,内陷骨髓,又可内生毒邪(先天禀赋、饮食劳倦等因素),煎灼骨髓[18-19]。可在补虚的同时配合解毒,提高疗效。临床选用解毒药时可选用如羚羊角、水牛角、重楼、紫草、大青叶等凉血解毒药,但组方时应注意寒热,避免全方寒凉太过,不利于气血生成,亦可导致毒邪深伏。可在“肾虚毒伏”的基础上选用名中医李可培本固元散(紫河车、鹿茸、红参、五灵脂、三七、琥珀)为基础方,加入斑蝥、马钱子。斑蝥性热,破血消癥;马钱子性寒,通络消肿。二者一寒一热搭配使用[20]。

病案2:患者,男,28岁,2015年9月11日初诊。因“反复头晕、乏力10余年,加重伴牙龈出血2周”就诊。患者有慢性再障病史10余年。2周前因感冒病情加重,经常规治疗感染得以控制,自觉头晕乏力,动则气促等症加重,伴有牙龈出血。刻下:面色苍白,爪甲色淡,畏寒怕冷,少许气促,动则喘甚,纳差,睡眠欠佳,二便正常,舌黯,舌下络脉青紫,苔薄白,脉沉细。血常规示:白细胞:1.63×109/L,血红蛋白:49 g/L,血小板:22×109/L。骨髓穿刺示:三系增生低下,符合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象。中医诊断:髓劳(肾阴阳两虚,髓海瘀阻)。治以补益肾阴肾阳,活髓祛瘀。处方:北黄芪、熟党参、山药、补骨脂各30 g,仙鹤草、鳖甲、生龙骨、生牡蛎各25 g,龟板胶、鹿角胶烊化各15 g,大蓟、三七粉、神曲各15 g,淫羊藿、熟地黄、赤芍各10 g,制马钱子1.5 g、鸡内金20 g,每日1剂,水煎服。

7剂后复诊:牙龈出血止,饭量增加。考虑到马钱子为剧毒之品,长期服用伐正,患者食欲改善,原方去马钱子、鸡内金,续服40余剂,诸症减轻,牙龈未再出血。2015年11月3日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 3.0×109/L,血红蛋白:80 g/L,血小板:46×109/L。又守方治疗3月,诸症全无,可从事一般工作。查血常规示:白细胞:3.6×109/L,血红蛋白:105 g/L,血小板:84×109/L。其后规律服用再造生血片,每月复查血常规1次,随访1年,病情稳定。

按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气亏虚,肾不纳气故见气喘较甚,气不摄血见牙龈反复出血。患者患病日久,气虚阳微,故见畏寒怕冷,脉沉细。阳虚血不得温煦,寒凝血瘀,故见舌黯,舌下络脉青紫。发病前有外感病史,考虑外邪引动内毒,可稍加解毒之品。方中黄芪、党参、山药益气养阴生血;熟地黄、补骨脂、淫羊藿、鹿角胶补肾助阳以化气;龙骨、牡蛎重镇安神,龙骨可敛汗固精,牡蛎可软坚散结;仙鹤草、赤芍、大蓟、三七活血止血,改善骨髓造血;马钱子通络消肿解毒,祛除骨髓深伏之毒;鸡内金、麦芽健脾开胃。

3 结语

对于再障的治疗,单纯补虚和单纯祛瘀解毒往往疗效一般,虚和瘀往往互为因果,缠绵难愈,在治疗过程中标本兼顾,在补虚同时配合祛瘀解毒,可提高临床疗效。此外,在疾病发展中亦有肝肾阴虚、痰湿、肝郁气滞等夹杂证,治疗时不可偏执一端,应注意随证治之。慢性再障是一个病程长、治疗难度大,且易于复发的疾病,这就需要广大临床工作者和患者之间的相互信任,特别是当症状改善较慢,但脉诊相符时要敢于守方,方可见效,这需要临床留心观察和细心体会。本研究体现结合疾病病理的特点,标本兼治,在补益的同时顾及其兼证,才能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1] 葛均波,徐永建.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557.

[2] 王小东.补髓生血颗粒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及Akt-Thr308磷酸化水平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

[3] Frickhofen N, Heimpel H,Kaltwasser JP,et al. Antithymocyte globulin with or without cyclosporin A :11-year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treatments of aplastic anemia[J]. Blood , 2003, 101: 1236.

[4] 肖咏,冯晶,尹艳,等. 补髓生血颗粒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信息, 2008, 25(4):54-56.

[5] 周永明, 黄振翘, 薛志忠, 等. 健脾补肾活血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5,(7):12-14.

[6] 徐文江, 杨淑莲, 李青, 等. 再障生血颗粒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 16(3):131-132.

[7] 吴迪炯,周郁鸿,沈一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认识及优势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2, 30(3):501-502.

[8] 李海霞, 曲永康, 孙伟正.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应 “以肾为本,从肾论治” [J].中医药学报,2005,33(1):21-22.

[9] 魏学礼,代兴斌,周永明.中医辨治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回顾与思考[J].上海中医药杂志 , 2012, 46(3):4-6.

[10] 郭晓峰,赵延龙,李俊莲,等. 从气血理论浅谈“虚瘀致衰”与“虚瘀致瘤”[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 29(1):221-223.

[11] 孙凤 蒋晓鸥.国家名老中医孙伟正教授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疗经验[J].光明中医,2015,30(3):475-476.

[12] 黎耀和,蓝海,胡曦月,等.丘和明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2(5):940-942.

[13] 代兴斌,孙雪梅.刘大同教授从毒论治再生障碍性贫血[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2(3):481-482.

[14] 王雪,张慧,吴敏,等.张慧从“湿”、从“瘀”论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浅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4):645-646.

[15] 刘艳. 从心论治再生障碍性贫血[D]. 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5.

[16] 韩二英.廊坊市中医院2000-2009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J].北京中医药, 2011, 30(10):776-778.

[17] 代兴斌,孙雪梅.解毒活血养阴法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36(9):1132-1134.

[18] 寇孟诃.再生障碍性贫血 “毒入骨髓” 病机初探[J].四川中医,1996,(10) :8.

[19] 孙艳.从中医体质学说浅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病机 [J].中医杂志, 2015, 56(12):1073.

[20] 杨宏光,于天启.补虚解毒方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 24(14):147.

(本文编辑: 韩虹娟)

510000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周盾(1991- ),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中医治疗血液系统疾病。E-mail:don.chou@foxmail.com

于天启(1962- ),硕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治疗血液系统疾病。E-mail:yutianqidocter@163.com

R259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7.06.023

2016-11-02)

猜你喜欢

障碍性瘀血骨髓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骨髓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表达
赞美骨髓
猪繁殖障碍性病毒病鉴别诊断及综合防控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骨髓穿刺涂片联合骨髓活检切片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体外全骨髓贴壁法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