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南夷教授辨治高血压病的思路与方法

2017-02-27何婷

环球中医药 2017年6期
关键词:李师头晕高血压病

何婷



·名医心鉴·

李南夷教授辨治高血压病的思路与方法

何婷

高血压病属中医学“眩晕病”范畴,主要同肝、肾相关,常累及心、脾;脏腑阴阳失调,气机升降乖戾为其主要病机;治疗上主张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以调肝补肾为主,辅以健脾养心;药物疗效看血压,却不唯血压。同时强调治未病,并注重情志因素的影响,认为情志畅达,方乃气机通达,气机畅通,则邪难伤正。

眩晕; 高血压病; 肝肾; 心脾; 李南夷

李南夷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及已故湖南名医李聪甫、萧佐桃教授,其承家传师授,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勤于实践。临证40余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诊疗特点,即强调五脏相关,尤重后天脾胃;注重平衡阴阳,先须调和气血;常用化痰活血,同时治本除因;用药轻灵变化,把握矛盾主次;坚持防治并重,善于调养结合,而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高脂血症、中风、头晕头痛、失眠等的防治尤有心得。笔者有幸跟师临证,受益匪浅。现就李南夷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的思路与方法体会略陈如下。

1 肝为核心,肾为根本,累及心脾

高血压病属中医学“眩晕病”范畴,多为本虚标实,常因人体脏腑损伤、阴阳失调、气机升降逆乱所致。导师李南夷教授认为其同肝、肾相关,多累及心、脾,就诊者多以眩晕、头痛为主要表现。《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说明了风与肝的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亦明确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见眩晕病的发生同肝密切相关[1]。而五脏之中,肝与肾关系最为密切,肝之阳亢风动与肾水不能涵木密切相关。正如笔者跟诊时多见年老体虚患者,其常以肝肾亏虚为主,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腰酸、无力等不适;而以头痛、头晕、目胀为主要表现者则多见于青中年患者,多属肝阳、肝火、肝郁等实证。

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病人群目前呈年轻化趋势,这与个人生活、工作、精神压力大密切相关。高血压病亦常累及心脾,李师常告诫学生“忧思劳倦伤脾、劳心过度伤心”,累及心者多表现为心烦失眠多梦,多因心肝火旺、心肾不交所致,常致血压波动明显,两者互为因果;而累及脾者则多因肝郁横逆犯脾、脾虚湿蕴、痰浊内生、风痰上扰而致,表现为头晕且重、疲倦、纳差、痰多等症状。总之,七情失调是导致高血压和血压波动的主要原因,故本病以肝为核心[1],肾为根本,常累及心脾。李师常曰“辨证首先要辨明病位”,可见辨病位是辨证论治的第一步,若不明病位则不知病之所处,治病则难以有的放矢,或难收效。

2 脏腑阴阳失调,气机升降乖戾乃高血压病的发病机理

高血压病以肝为核心、肾为根本,其发病多具有肝风之性,同时又与其他各脏密切相关。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肝风》中所言:“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道明脏腑阴阳失调是眩晕病发生的关键,其中尤以肝脏阴阳失衡为主,而肝脏的阴阳平衡,又常与其他各脏有着密切联系。李师认为,年轻高血压病患者多是因精神紧张、忧思焦虑、悲忿恼怒等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上炎;或气机逆乱、肝风内动,或气郁痰结、风痰上扰等;而对于年老患者,多与久病体虚、肝风易动、水不涵木等相关,其中尤以肝肾阴虚、阴虚阳亢最为多见,情志因素致病在年老患者中亦常见。可见不论对于年轻或年老患者,都应注重自身七情的调适。此外,李师久居于岭南地区,认为此地气候潮湿,常年居住此地之人易为湿所扰,脾为湿困,失其运化,则湿聚成痰,若加之七情失调、劳倦过度,常易致肝风内动、夹痰浊之邪上扰清窍,而发为眩晕、头痛等病。总之,脏腑阴阳失调,气机升降乖戾是高血压病的病机。

3 调肝补肾为主,辅以健脾养心

3.1 药物治疗是基础,疗效看血压,却不唯血压

因高血压病就诊的患者,李师除了予个体化降压方案外,常配合中药汤剂内服,并认为控制好血压才能减少靶器官损害,从而防止更多变证的产生;亦重视中药汤剂在改善患者症状、调理脏腑机能方面起到的作用,乃治本之意。李师在遣方用药时运用叶天士“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介以潜之,酸以收之,厚味以填之,或用清上实下之法”的治疗思路,以调肝补肾为主,并根据患者病机特点予疏肝、平肝、养肝之法,对于年老体虚患者常偏于补肾,若患者兼夹心神失养、痰浊内扰而表现为失眠、多梦、头重、胸闷、纳差、乏力者,则辅以养心安神、健脾祛痰之法。李师在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的不同表现选用石决牡蛎汤、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四君子汤、半夏白术天麻汤、酸枣仁汤等辨证加减。对于肝阳上亢者,常用石决明、龙骨、牡蛎、钩藤、天麻等药对以平肝潜阳;肝肾不足者,喜用桑寄生、牛膝补益肝肾;肝阴不足者,常予白芍、首乌藤、桑葚、二至丸类柔肝养阴;若患者不寐,常究其病因,予以养心或重镇安神之法,常予酸枣仁、龙骨、牡蛎类药物;脾虚痰浊内扰者,喜用茵陈、薏苡仁,或合用四君子汤、温胆汤类加减,以健脾祛痰。对于就诊的更年期女性患者,考虑其情绪波动大,常配合以川芎、柴胡、郁金等疏肝,菊花、夏枯草、牡丹皮等清肝。总之,在临床辨治上着眼于整体,以调理脏腑阴阳、顺达周身气机为主,认为五脏相关,重在调肝补肾,疗效看血压,却不唯血压[2]。

3.2 内治之理即外治之理,缓则用药,急则用针

在本院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李师常配合使用邓老沐足方,以起到上病下治、平肝益肾、引火归元之效;方中怀牛膝、川芎、天麻、钩藤、夏枯草滋肾潜阳、平肝熄风,吴茱萸、肉桂二味引火归元。中药内服配合沐足常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降低血压[3-4]。但是血压常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波动较大,当血压升高出现高血压急症时,李师认为可针刺太冲,邓老平时尤为常用。究其根源,《灵枢》云“五脏有疾,取之十二原”,而太冲穴正是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原穴与三焦又有着密切关系,正如《难经》所言:“三焦者,原气之别使者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三焦是原气之别使,关系着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故针刺原穴,常能起到通达三焦原气,调整脏腑功能的效果[5]。

3.3 强调治未病: 适时劳作,调神养心,饮食清淡

李师常曰邓老之言“上工治未病乃医之策略”,《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亦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故李师尤其重视治未病,认为起居活动因顺应四时之变化,运动宜适度,平日可行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类等导引之术,现代提倡的瑜伽也不失为一选择,皆能起到调理脏腑气血阴阳的作用。在如此高速运转的时代,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常使人们的身心健康脱离轨道,需要及时调整心态,劳逸结合,减轻压力。此外,在饮食上应清淡、少食肥甘厚腻之品,《内经》有云“咸伤血”“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

4 病案举隅

患者,女,50岁,2016年3月13日初诊。主诉:反复头晕1年,加重2天。患者1年前发现高血压病1级,未服用降压药,通过运动、饮食控制,平素血压波动在135~145/80~95 mmHg。既往2型糖尿病病史10年,服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血糖控制不详。近一年来情绪波动较大,时有头晕、头痛,无天旋地转感,伴口干、乏力、腰膝酸软、纳眠差,二便可。2天前因受凉后,头晕头痛加重,偶有胸闷,伴鼻塞、咳嗽、咯痰、痰白质黏,纳眠欠佳,舌红,苔薄白,脉浮弦滑。门诊测血压158/95 mmHg。查血液分析、生化八项及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感冒(风邪犯表);西医诊断:高血压病1级(高危);治法:疏风解表,宣肺化痰;处方:荆芥穗15 g、防风10 g、北柴胡10 g、前胡10 g、川芎10 g、枳壳10 g、桔梗10 g、甘草6 g、茯苓15 g、苦杏仁10 g、紫菀10 g、百部10 g、辛夷6 g,3剂,水煎服,日1剂。嘱患者多饮温水,清淡饮食,门诊复诊。

2016年3月18日复诊:患者诉服药后咳嗽咯痰、鼻塞等感冒症状已明显改善,头晕减轻,今晨与家人争执后,头晕、头痛再次加重,无天旋地转感,伴胸胁闷痛,口干口苦,乏力,腰膝酸软,纳一般,眠欠佳,二便尚可,舌红,苔少,脉弦。门诊测血压为165/90 mmHg。处方:石决明先煎30 g、牡蛎先煎30 g、天麻10 g、钩藤15 g、牛膝15 g、桑寄生30 g、杜仲10 g、龙骨先煎30 g、酸枣仁20 g、柴胡10 g、白芍10 g、首乌藤30 g、五指毛桃30 g、党参30 g,7剂,水煎服,日1剂。嘱调畅情志,运动锻炼。

2016年3月25日三诊:自诉暂无头晕、头痛,口干,无口苦,腰膝酸软改善,纳可,多梦,舌红,苔薄白,脉弦稍细。血压维持在125~135/80~90 mmHg。辨证仍属肝肾阴虚,治疗有效,原方去石决明、天麻、钩藤,加麦冬12 g、熟地黄15 g、女贞子15 g,牛膝、杜仲加量至20 g,继服14剂,服法同前。

按 本例患者初诊时以外感风寒为主要表现,《素问·太阴阳明论》有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患者表现为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咯痰等一派表证之象,考虑头痛、高血压同外感相关,急则治其标,当先祛除外邪,故以疏风解表、宣肺祛痰为法。二诊时患者表证已除,但因情绪波动大,再次出现头晕头痛,血压亦较前升高,结合患者病史、症状及体征,辨证当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考虑本例患者为50岁的女性患者,正值更年期,平素情绪易激动,加之肝肾阴虚,髓不充脑,阴不敛阳,肝阳上亢而发为头晕、头痛;肝肾阴虚,虚火扰心,故见眠差、口干;肝经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故胸胁闷痛等。李师认为高血压所致眩晕病位主要在肝,五脏相关,肾为根本,故选用石决明、牡蛎、天麻以潜之,平肝潜阳;牛膝补肝肾、引火下行;钩藤、白芍、甘草酸以收之、缓肝之急;桑寄生、杜仲厚味以填之、滋补肝肾;酸枣仁、首乌藤、龙骨养心、重镇安神;柴胡疏肝之郁;配合以党参、五指毛桃健脾益气清热。同时嘱患者适时劳作,调神养心。7剂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再次复诊时以肝肾阴虚为主,“缓则治其本”,故原方去石决明、天麻、钩藤,加女贞子、熟地黄、麦冬以滋肝肾之阴,并加大牛膝、杜仲之剂量共奏实下之功。

5 结语

高血压病以脏腑阴阳失调为本,气机升降乖戾、痰瘀阻滞为标,病位主要在肝,与肾密切相关,常累及心脾。临床上标急多见,本虚难察,治标常收效较快,但难以维持,主张疗效看血压、不唯血压,通过加强治本,使气血调和,阴平阳秘,才能更好地恢复脏腑功能,改善患者症状。《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情志畅达,方乃气机通达,气机畅通,则邪难伤正,故需重视调心养神。总之,疾病向愈非一人之力,常需通过医患双方信任配合;在治疗上,不仅要治疗疾病本身,更应注重治心,身心合一才能使内在充满能量,从而更好地抵御外邪入侵,达到减轻患者病痛、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1] 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 3-6.

[2] 李南夷, 李艺. 邓铁涛教授诊治高血压病的经验[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4,(5):974-977.

[3] 吴焕林,严夏,刘泽银,等.邓铁涛教授浴足方治疗高血压病32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1, 33(12):36.

[4] 黄桂宝,陈笑银,张立军,等.邓铁涛浴足方治疗高血压病60例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7):1041-1042.

[5] 南京中医学院. 针炙学讲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4: 3.

(本文编辑: 韩虹娟)

510000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何婷(1990- ),女,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心血管方向。E-mail:346330979@qq.com

R249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7.06.018

2017-01-18)

猜你喜欢

李师头晕高血压病
防跌倒,当心直立性头晕或眩晕
头晕和眩晕有何区别
李灿东辨治咳嗽经验拾萃※
梳走头晕
夜雨初夏(外一首)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头晕晕的,好像中暑了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