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属性及其价值意蕴

2017-02-21张卫明

道德与文明 2016年6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道德

张卫明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道德的“质”,是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它是道德自觉,规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和发展趋势;它是道德灵魂,从根本上影响了国家软实力;它是道德基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作为规范体系,它是保证力量,维护和实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指路明灯”,引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作为自律精神,它是精神之“钙”,帮助人们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它是生活动力,满足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它是心理支撑,增强了人们的民族归属感;它是价值共识,为人们确定了德性修养的标杆。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道德 社会意识 规范体系 自律精神

[中图分类号]B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6)06-0125-0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勾绘了国家的价值内核、社会的共同理想和国民的精神家园,它具有道德的“质”,“它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凝聚中国力量、确立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道德

“道德”(Morality),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指风俗与习惯,是在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形成的,并被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它以善恶为价值导向和评价标准,给人们的生活及其行为提供正面价值判断与价值指导,以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的方式,调节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特殊精神价值。

道德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人只需认识自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评价这些关系,根据人的本性的要求,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来安排世界”。同时,“由于人们认识到坚守道德原则,能使人们尽可能生活得和平、幸福、充满创造性和富有意义”。

道德的本质问题历来为伦理学家所关注,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提出了自己的学说。但是,我认为,从全面的角度来看,道德的本质不外乎一般本质、特殊本质和深层本质三种:在一般本质上,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它受制于社会的经济结构,即“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在特殊本质上,它是一种调节和规范体系,“它的崇高、尊严和价值,就在于它是集體利益的调节者和维护者”。在深层本质上,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是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方式,“是一种解放外在于人的束缚与限制,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道德的“质”,它是一种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它是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道德自觉,又是当代中国思想道德文化的灵魂和中国各项事业的基石。作为调节规范体系,它调节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规范市场经济发展的秩序。作为自律精神,它是广大人民群众个人品格提升、自我完善的价值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最根本的看法和观点,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道德。它阐明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是对国家道德、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的高度凝练和集中概括。三层道德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在道德目标上的一致性。社会主义“国家的德”崇尚的是人民的福祉高于一切的宗旨。在“有德的国家”之中,人民安居乐业,拥有充盈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国家拥有巨大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综合国力;人民当家做主,以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社会文明进步,人们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齐心协力共创美丽的精神家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融,世界大同。简言之,社会主义“国家的德”就是国家富强、国家民主、国家文明和国家和谐。

社会主义“社会的德”追求和实现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和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真正拥有自由,能够成为自己的主人;人人享有的一切权利和应履行的一切义务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共享人生出彩和祖国、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通过依法治理,优化社会环境,关心和满足公众的正当需求,实现好、维护好每一个人的合法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用精炼的语言表达的话,社会主义“社会的德”就是社会自由、社会平等、社会公正和社会法治。

社会主义“个人的德”强调的是满足他人和社会整体利益需求的集体主义原则,欲求的是个人品格完善与人类幸福生活。“有德的个人”常怀爱国之情,常做爱国之事,心系祖国繁荣发展,自觉报效祖国;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以执着的精神、真诚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与人友善,确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物友善,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代际平衡。一言以蔽之,社会主义“个人的德”就是人人爱国、人人敬业、人人诚心和人人友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价值

如前所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道德,其本质从一般意义、特殊意义和深层意义角度分别展现为一种社会意识、一种规范体系和一种自律精神,那么,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价值的分析将依据这三个角度分别展开。

(一)社会意识角度的道德价值

1.作为道德自觉,它规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

毛泽东同志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标准被赋予了新含义和新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继承的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经济上生产萎缩,交通梗阻;政治上新政权刚刚成立,困难重重;民生凋敝,失业众多,人民生活困苦,我党适时提出了强国富民“四个现代化”理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党清醒意识到,没有民主和文明,就没有社会主义。十六大以来,和平、发展与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至此,“和谐”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和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价值理念是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否定,“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主义的“自由”崇尚以人为本,追求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现实的政治自由和社会自由,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平等”的基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谋求的是广大群众权利平等与机会平等、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的有机统一。“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合法性的依据,保证了社会关系的和谐,促进了人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法治”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前提和目标,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实现载体和保障机制。

“爱国”,既是一种对祖国美好河山、悠久文化的朴素的情感流露,也是一种对“全体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和“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的内在认同。“敬业”,既是社会主义公民对职业的基本要求和内在的伦理精神,也是一种勤于工作的外在的爱家、爱国的职业道德。“诚信”,是人类交往的普遍道德要求,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活动和公民人际交往健康运行的保障。“友善”,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社会主义谦敬礼让、帮扶互助等优秀的善行义举道德资源,是我们建设美好家园、实现民族梦想的宝贵精神财富。

2.作为道德灵魂,它从根本上影响着国家的软实力。

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不断奋斗的动力。中国曾是世界公认的强国,其道德观念、价值体系几乎影响了整个世界。然而,近代中国却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急剧衰落,积弱积贫。邓小平曾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马克思主义的融入,洗刷了中国近代失败的耻辱,输入了我们大国崛起的强大思想能量,中华民族又重新站在人类文明的制高点。以五千多年的文明积累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精神理念、道德信仰日益显现出巨大的整合力、凝聚力和塑造力,令当今世界刮目相看,在其指引下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可以通过脚踏实地的奋斗就可达成的现实。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一直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社会政治伦理原则。新时期以来,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思想差异性明显增强,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尊重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大力弘扬法治精神,积极倡导公平、正义理念,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整个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公民道德境界的逐步提高、社会秩序的稳步安定。它体现了国家的时代素质、精神风貌、综合实力,凝聚、动员和激发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力量建设国家,使之朝更文明、更和谐、更进步的方向发展。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优秀公民的道德准则。内心之中的赤诚爱国、工作之中的勤勉敬业、行为之中的率直纯真、交往之中的真诚友善,是每一位公民追求的优良德性和社会健康发展对良善公民的必然要求。一个社会是否安定有序、和谐进步,一个国家能否朝气蓬勃、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培育了公民的科学精神、独立人格、时代气息、开放心态、世界眼光、自信从容等特质,铸造了至刚至阳的民族精神;培育了公民团结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守序的作风,形成了大国公民气质、国家整体素质。

3.作为道德基石,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现代化建设、两岸统一以及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制度之魂、兴国之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持续、高速发展的道德支撑。在经济层面,核心价值观表达了我们国强民富的愿望,为我们指明了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个人”发展模式的“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向。在政治层面,我们独特的政党组织、合理的宏观指导、紧密的政企合作等,都表征着自由、民主、法治和高效等政治现代化。在文化层面,核心价值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有力抵制了“个人主义”文化的渗透与和平演变。

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最可宝贵的财富。马英九强调的自由与民主是台湾在这世界上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与本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自由民主毫无二致,他总结的“正直、善良、勤奋、诚信、进取、包容”六大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异曲同工。历史和现实已表明,“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台湾同胞将同大陆同胞一道,共享一个伟大国家的尊严和荣耀,以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

大国崛起,不论欧美国家,还是东方的日本,无一不是以战争为主导。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核心价值观决定了中国的崛起必以和平方式。不论是“以和为贵”“以德服人”的道德追求,还是郑和下西洋的宣德行为,抑或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无一例外强调的都是文化的感召力和价值观的说服力。习近平同志指出,“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未来方向,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博采众长,吸取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粹、文明成果,本着“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形成普遍认同的和谐文化,走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和平崛起之路,才能实现国际关系的双赢或多赢。

(二)规范体系角度的道德价值

1.作为保证力量,它维护和实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作为“国家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集中体现在“国家意志”——宪法之中,它代表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诉求。建国初期的《共同纲领》和现行宪法,处处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时时维护和实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共同纲领》说明了我们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诉求(第一、十一、十二、十三、十五、三十八条),阐述了公民“言论、出版、集会、发展语言文字”等自由(第五、五十三条),提出了各民族、每个公民在经济、政治上的平等(第六、九、五十条),強调了“公民生活、经济方针、最低工资、通商贸易、华侨权益”等注重社会公正的原则(第二十五、二十六、三十二、五十七、五十八条),确定了“司法制度、监督检举”等的法治保障(第十、十七、十九、二十七、三十七条),规定了公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团结互助”等道德要求(第八、四十二、五十条)。

在现行宪法中,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序言、第二十四、五十一条),阐述了“国家机构、国有企业、集体经济”等方面的民主原则(第三、十六、十七条),规定了公民“言论、出版、语言文字、企业经营、宗教信仰,人身、人格、通信、科学研究、文艺创作”等自由(第四、十六、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十七条),提出了各民族、每一位公民一律平等(第四、三十三、四十八条),强调了在“公民财产、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社会公正(第十三、十四、四十四、四十五条),弘扬了“公民住宅、通信等不受侵犯”等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第五、三十九、四十、五十一条),倡导了“劳动光荣、遵守公约、团结、互助”等公民美德(序言、第二十四、四十二、五十二、五十四、五十五条)。

2.作为“指路明灯”,它引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而每个人的利益显然决定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合作和正义价值的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它是一种科学的价值导向,是一种“社会的德”,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指路明灯”的作用。

首先,保证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及其新成果始终是我们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它在方向和性质上十分明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要巩固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必须“坚持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还必须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进行经常的、艰苦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搞好社会主义建设,在根本上是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1991年,他又强调,搞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确实是我们的工作重心,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为实现‘四个全面,筑牢价值观自信、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其次,引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序运行。众所周知,理性的市场经济内在地蕴含着“自由、平等、法治、公正”等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因此,市场参与者只有在平等地获得自己权利的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遵循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才能避免市场经济陷入道德黑洞,从而实现人们的利益追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有机结合,“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引之下,合作者的利益关系得到了调整,市场参与者的行为界限和基本方向有了明确的规定,他们必将自觉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真正有效地建立、维护并推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种“社会的德”,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德理想变为道德现实——市场参与者自觉将“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等国家发展目标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追求,自觉将坚持“自由”“平等”权利、满足个人需要与注重社会贡献、履行相应义务融为一体,自觉将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与遵守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有机结合。

(三)自律精神角度的道德价值

1.作为精神之“钙”,它帮助人们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深刻宣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然而,在社会转型的当下,一方面,我国的政治、经济等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另一方面,人们的精神家园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广大民众渴望一种科学、理性的价值原则和道德准则来帮助人们补充精神之钙,以此激发自身的内在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知道,理想信念彰显的是旗帜和方向,描绘的是远景和蓝图,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的是理想信念的具体价值取向,两者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一现实基础之上。在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丰富的精神之“钙”对广大人民群众具有重要意义。归根到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公民的德”,恰好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自律”的需要,它可以帮助人们确证自身的本质力量,把握自身的生存发展,关注自身的生命、生活和前途。正如马克思所说,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指引人们“对科学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他们的道德力量和他们对自己发展的不倦的要求”。

2.作为生活动力,它满足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这就是说,理想信念能否成为人们生活的动力和方向,关键在于它能否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美好生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广大人民群众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指引,是因为人们十分清楚地知道:富强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和根基,民主是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文明与和谐可以规避社会愚昧和国家混乱,保障人们获得幸福生活的良好环境;自由是人们生活幸福的原始基点和核心要素,法治能够确保人人享有追求自己自由的权利而又不损害他人的自由,平等和公正是个体追求与社会发展的价值标准以及人民幸福指数的晴雨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重要品质,是在对待工作和与人相处时感到最光荣和最幸福的事情。总之,只有理性选择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们才能获得一种更高文明、更高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利益和生活,一种更高效率和更高公平相统一的利益和生活,一种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利益和生活,一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利益和生活。

3.作为心理支撑,它增强了人们的民族归属感

民族归属感是指源于对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的认可和接受而产生的对民族的归属认知和情感依附,而民族归属感的形成则有赖于本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观念。这就是说,“要形成稳定和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否则,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核,它形成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追求基础之上,它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和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一脉相承。儒家“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与道家和谐统一的“道法自然”价值观,被中华民族的成员所接受、所认同,炼就了中华民族具有仁爱、坚韧和包容的民族特性,进而内化成了民族情感和归属感。这种情感和归属感具有浓烈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焕发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风貌和勤劳勇敢、爱好和平的高贵品格,“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它有力地将五十六个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

4.作为价值共识,它为人们确定了德性修养的标杆。

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受经济全球化和思想文化、价值理念等全球化的影响,基于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道德个体的权利意识和独立人格不断形成,道德权威时有失落,德性标准亦有模糊,公民的思想道德容易陷入一种片面和极端的境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容多样性、尊重差异性,兼容并包,用科学辩证的价值体系去统领、整合多元价值观,让现代和传统、本土和外来在相互碰撞、相互借鉴中朝着正确方向螺旋式进步,是价值多元时代科学的价值共识”,最大限度地凝聚了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为广大公民树立了科学的价值标杆,极大改善了社会道德状况,成为全民的道德信仰,赢得全民的道德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科学的价值取向,它做出了合理的道德选择,树立了明确的道德标杆,形成了全体公民在三个层次上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成就了国家团结、统一、稳定的思想基础和民族和谐的精神坐标;激发了人们以积极的态度、昂扬的斗志推进公平正义的社会建设;培养了具有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埋头苦干和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责任编辑:杨义芹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谈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浅析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有必要制定从政道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