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整合优化、创设情境的高中生物学教材二次开发策略

2017-02-18李志刚

生物学教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创设教材情境

李志刚

(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 262703)

赵学杰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 257000)

教材的二次开发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必须依存于具体情境,主张情境化教学并强调知识的表征与多样化的情境相联系,以及根据不同情境来组织课程教学[2]。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教材,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和教育资源进行灵活性、创造性地选择、整合和优化,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构建,以提高教学效果。

1 调整教学顺序,创设“最近发展区”情境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编写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材知识的呈现顺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合理调整,创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 “组成细胞的分子”一章,有机物部分通常是按照教材编写章节顺序来进行教学,即依次学习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质,但由于学生刚进入高一,没有学习有机化学的相关内容,对氨基酸脱水缩合成肽链的过程难以理解,导致影响对“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可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首先学习相对简单的糖类和脂质,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分析由单糖脱水缩合形成多糖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单体是如何通过脱水缩合过程来构成多聚体;然后再学习核酸,引导学生对DNA和RNA的结构进行分析,通过模拟构建模型等活动认识核苷酸通过脱水缩合来构成核酸,进一步加深单体构成多聚体的理解;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再来理解由氨基酸脱水缩合构成蛋白质就水到渠成了。

2 补充资源,创设生活情境

教材的编写有一定的时代性,教材中会存在一些相对陈旧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他们没有亲身经历过,就不易引起共鸣,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就近发生的、影响范围大的事件来替代,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例如,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的“问题探讨”中使用了2003年爆发的SARS疫情,但由于目前高一学生都是2000年后出生的,对该事件没有印象,引不起共鸣,选用近几年的禽流感疫情来替代,效果会好很多。也可以灵活增加本地区有关的特色教学资源,将课堂知识延伸至生活,创设生活情境,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主要是呈现研究结果或最终结论,如果直接进行讲解会导致学生对相应知识模糊理解、机械记忆,也会造成科学研究很枯燥乏味的误解,教学中可以适当补充相应的背景知识以及发现的历程。例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节,可补充当时的研究背景资料和当时的主要观点,让学生知道其他科学家的工作对孟德尔研究的选材、方法和得出结论的影响,认同科学是一步步发展前进的。

3 整改实验,创设探究情境

基于条件限制,依据教材的实验材料或步骤,有些实验不容易进行或者现象不是很明显。教学中可以灵活优化实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情境,体验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例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可给学生准备菠菜、油菜、紫甘蓝、紫叶李等材料,让学生自行选择,先用无水乙醇为提取液提取不同材料叶绿体中的色素,再用清水为提取液提取液泡中的花青素,将结果进行比较,使学生既分离到了叶绿体中的色素又明确了两种细胞器中色素溶解性的差别,加深理解。有时候也可以变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增加学生的探究体验,如人教版《稳态与环境》模块“种群的特征”一节,可安排学生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让学生去体验样方法的使用。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选取当地的蜚蠊为调查对象,对东营市蜚蠊的种群消长规律进行研究。在该过程中,指导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讨论结果、撰写科研报告,极大程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并有助于他们理解科学探究过程。

4 拓展教材资料,创设动手情境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应用,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补充资料,教师可以对其中的某些资料进行适当拓展,变成能让学生动手参与的内容,这样会更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细胞呼吸”一节“资料分析”中,介绍利用麦芽、葡萄、粮食和酵母菌在控制通气的情况下,可以生产各种酒。依据该资料,给学生讲解葡萄酒和米酒生成的原理和简易制作方法,让他们利用周末时间动手体验,用矿泉水瓶尝试制作一瓶葡萄酒,并带到教室,随时观察瓶内的变化。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将矿泉水瓶随时放在身边,每天观察葡萄发酵的变化过程,切身感受CO2产生过程和酒精的生成过程,学生还可制作米酒进行对比。通过对教材资料的二次开发,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加深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教材中的知识可以转化为生活中的应用,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5 课堂角色扮演,创设参与情境

角色扮演法是指学习者在假设环境中按某一角色进行活动以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的课堂交际活动[3],是参与性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现在的学生参与性比较高,喜欢去展现自己。教材中的科学史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去扮演不同的科学家,展示他们在科研中的疑问或者发现成果,甚至是对话交流,能将一些呈现性的知识、结论变得生动有趣,不但参与者有很好的体验历程,台下的学生也会印象深刻。例如,“道尔顿发现人类红绿色盲现象”这一事件,整个过程充满趣味性、意外性,稍微改编一下就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在教学中可以安排5~6人来进行表演。“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等生物科学史相关事件都可以安排学生来进行表演。除此以外,教材中其他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也可以通过情境安排小游戏等活动让学生来参与表演。例如,在“探究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时,设置如下活动:挑选4位学生上讲台,两人分别手持黑板和白板模拟“树干”,板上放置小的黑白磁片代表黑白色桦尺蠖,另两人分别模拟“小鸟”,背对“树干”,在短时间内回头快速抓取板上的磁片来模拟小鸟对桦尺蠖的选择性捕捉,这样在短时间内学生首先捕捉的是颜色对比明显的黑色或白色,体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效果非常明显。角色扮演为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的情境,具有体验性、趣味性等优势,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猜你喜欢

创设教材情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