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写就的大爱人生
——追记稷山县化峪镇西堡村小学退休教师赵殿俊

2017-02-14

山西教育·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赵老师学校学生

2016年5月17日,山西省稷山县化峪镇邢堡村,一位91岁的老太太眼噙泪水,从兜里摸索出用手绢紧紧包裹着的“红礼包”,对前来家中慰问的县教育局负责人说:“我是赵殿俊的老伴,受他生前嘱托,交上他平日积攒下的1000元党费,向党的95周年华诞献上一份心意。”在场的人们闻言莫不肃然起敬。老太太还说:“老伴生前常告诫家人和孩子们,共产党给了我们毕生奋斗的目标、力量与幸福,要永远铭记在心。1000元虽然不多,但由他一分一分积攒而来,表达的是他对党的感恩之心!”

党龄41年的赵殿俊于2016年5月去世,终年90岁。从扎根稷山县化峪镇西堡村小学执教至退休,漫长的30年中,他呕心沥血育英才,鞠躬尽瘁植桃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成绩优异的农家学子;在校长任上退休后仍不忘初心,奋发有为,将全部心血和汗水都洒在了西堡的热土上。到底是什么让赵殿俊老人有如此高的境界与追求?笔者往返于相距10里的西堡、邢堡两村,一路追寻老人“心”与“心”交相叠印的大爱人生——

对事业,他有一颗执着的恒心

赵殿俊青年时代耳濡目染,切身领悟到共产党人矢志为民的高尚情怀。风华正茂的他从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便暗下决心:一定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要干出个模样。在这以后的数十年间,他始终践行着这一无悔的选择。

赵老师深知:欲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水。初执教鞭之时,正当汉语拼音和注音字母交替之际,赵老师对汉语拼音尚很陌生,就手不释卷地学,还虚心请教同事,从声母、韵母到400音节,一丝不苟,孜孜不倦。清晨,学校的操场上留下他一步一声苦练拼音的足迹;晚上,宿舍里更有他一字一句挑灯夜读的身影。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学使用的教材比较单一,赵殿俊就把自己的业务研习成果适时转化为特殊教学方法,经常自编自撰顺口溜,有针对性地丰富各种教程。当时,西堡村小学的校办农场已全县闻名,为了让师生进一步掌握果树嫁接知识和技术,赵老师写了这样一首打油诗让学生向全县观摩团演示:“各位领导听我言,不同果子一树显。果树嫁接并不难,时间要在三伏天。用刀划开丁字口,树皮轻轻拨两边。壮实枝芽放里面,麻丝捆绑才算完……”一堂寻常的劳动课,经他的诗歌吟诵这么一点化,顿时简洁明了,不仅让学生熟悉了操作技能,还普及了农科知识。

对工作,他有一颗滚烫的热心

赵殿俊怀揣一颗爱教育、爱孩子的热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既把丰富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导着学生,力促每一个农家子弟身心健康茁壮成长。谈及恩师,今年80岁的何卯发泪眼婆娑地说:“我是赵老师带的第一批学生,70来个春秋过去了,当年手把手教、促膝而谈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他是以他自己的一言一行印证‘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谓呀!”

赵老师刚从教那会儿,西堡村小实行“四级复式”教学,即4个年级全由他一个人带。他不辞劳苦,每个年级都尽心竭力,每门课程都精益求精,带出来的班级个个成绩突出,统考时总是在全县名列前茅。他曾经的学生,今年63岁的何建生告诉笔者:“赵老师在小学阶段就给我们打下良好基础,学生毕业后上任何初中都是好学生,成年后到任何单位都是好员工。”

1950年,全国展开大规模的扫盲运动。起初,西堡村小只利用冬闲时节为农民扫盲。1951年,扫盲转入“速成识字”阶段,进程加快,农闲学习变为全年学习,各村都成立了“民校”,上级要求小学师生多担重任,赵殿俊更加积极主动了。他在悉心指导各位扫盲教师备课教学的同时,采用“农忙时分散少学,农闲时集中多学”的教学方式,并身体力行,使众多乡亲从此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上世纪70年代提倡“开门办学”,生产大队划给学校三分试验田,赵老师惜地如金,带着学生合理密植,精耕细作。当时,粗放耕作惯了的农民看到后笑着问:“赵老师,你们这搞得跟烧香似的,真能多打粮食?”到了收获季节,那三分地里竟打了300斤小麦!大伙先是对高产成果将信将疑,继而对科学种田心服口服。村支书宁文宇更把这300斤小麦作为种子分给各生产队继续播种,一时传为佳话。赵殿俊还在这块试验田里探索红薯栽培新技术——土地起垄,结薯后用瓜锨轻轻刨开土,剪掉下面的主根,让养分全都供应给块茎,成效喜人: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农科实验能力,还夺得了高产,最大的一颗重达47斤,在县文化馆展览了20多天。

那些年,每次勤工俭学活动,赵殿俊都走在最前头,领着学生开荒坡、种蓖麻、拾麦子、捡棉花……以身作则,专拣重活脏活干。学校离西涧农场三四里路,往农场送粪,学生们俩人抬一桶,赵殿俊一人挑一担。放学后、节假日,学校果园、试验田间、农场地里,也总能看到赵老师剪果树、除杂草的忙碌身影。

从一个20多岁的青年教师到年届花甲的一校之长,30余个寒暑,赵殿俊究竟教过多少学生已难以计数。人们只知道他带出来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个个争当有理想、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能吃苦、有知识的栋梁之才。这些学生中,如今有工程师,有医师,有部队干部,有企业经理,担任从小学到高中各级学校领导职务的就更多了。

对学生,他有一颗浓烈的爱心

赵殿俊对学生有一颗慈父般的爱心,这深沉的爱来自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他执教的那个年代,“极左”思潮盛行时,唯成分论一度比较突出。然而,无论学生什么家庭出身,赵老师都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他把课余辅导的重点放在成绩较差的学生身上,经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给他们补课、“吃偏饭”;晚自习后,总是直到把离校最远的学生送进了家门,才转身返校;偶尔出现逃课逃学的学生,也会家里、场院、田间、地头四处寻找,找到人、补完课方才罢休。

上世纪60年代初,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农村生活困难,失学儿童陡增,上级通知各村教师,务必做好家长工作,让辍学的孩子们尽快返校复读。当时,西堡村共有102名学龄儿童,失学的竟达40人。赵殿俊走东家、进西家,找学生、劝家长,那段时间往往深夜才能休息。功夫不负有心人,全村失学儿童全部按时复学了!那时,村里没电话更没手机,和上级教育部门联系及各学校互相联系,全凭学生离村送信,每当天气不好或地里庄稼长高时,赵老师从不让学生送信,而是自己骑着自行车往返。

今年78岁的退休教师王锁学告诉笔者:“赵老师不是父母,胜似父母!我刚来学校任教时,家庭生活比较困难,他就把仅有的麸皮和30多斤玉米交到我手里说,‘这是学校对你的照顾,希望你把数学课带得更好些,把学生的节目排练得更精彩些……’可我知道,灾荒年景,赵老师过得也不宽裕啊!”

今年同样78岁的宁彦和说:“那是1953年春天,由于贪玩,临近小学毕业时我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赵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天下午放学后,赵老师留我谈话,开头只说了四句,‘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迷惑不解地问,‘不用油,灯如何点?不用牛,犁如何拉呢?’赵老师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拿出一张苏联集体农庄的图片给我看,接着说,‘人家耕地用的是拖拉机,照明用的是电灯,农户住的是楼房,相互联系用电话……将来,咱们国家也要建设成这个样。现在我们中国刚解放,缺的是科学与文化,能念书是你的幸福,也是你的责任,改变落后面貌、掌握科学文化的担子不轻啊!’一番话,顿时让我明白了赵老师的良苦用心,认识到了刻苦学习的重要性,从此认真努力,毕业考试成绩进了全班前三名。点醒我的这个小故事,影响了我一生,此后的学习生活中,我都踏踏实实,从不敷衍了事。”末了宁彦和感慨道:“赵老师是真爱学生啊!”

对自己,他有一颗淳朴的初心

赵殿俊出生在郉堡村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受祖辈影响,“勤俭持家”“耕读传家”等家训早已深入骨髓。

1960至1962年,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庄稼歉收,食难果腹。赵殿俊和大家一样吃糠咽菜,却毫无怨言,还积极响应政府“低标准,瓜菜代”的号召,带头在学校房前屋后的空闲场地种瓜点豆、栽红薯、种萝卜,有了收获也和大家分享。因工作出色,上级部门曾多次奖励他去外地休假,而他要么把机会让给别的教师,要么外出休假期间到处搜集优质花卉种子和蔬果种子,带回学校播种培育。那时节,西堡小学四季果香、满园花海,被大家誉为“小小新加坡”,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

赵老师生活特别节俭,一辈子都没有穿过新式棉裤,一直穿着自家缝的、裤口扎腿带的老式棉裤,而且补了又补。

说起赵老师的节俭,年逾半百的王建奎回忆说:“从1971年读学前班到1977年小学毕业,我记得赵老师就用过一支笔——当年每支五毛六分钱的黑色‘英雄牌’钢笔,印象中的那支笔因管口破裂,缠着好几层白胶布。”

王锁学也清楚地记得,严冬的一天,天不亮赵老师就出发了。学校添置桌椅板凳他舍不得买现成的,宁可自己翻两条山沟、上两道陡坡,往返多少里路,到外村(位林村)找木匠打造。为了节省开支且不耽误学生早课,并保证桌椅质量,征得木匠师傅同意后,他又帮木匠挑着沉重的工具担子,满头冒热气地迈着艰难的脚步,硬是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早课前把木匠用的工具挑回了学校。

对家人,他有一颗负疚的愧心

人常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每个事业上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个通情达理支持他工作的好妻子。老伴自嫁到邢堡赵家,多少年来没有享过一天福,除了承担繁重的家务,照顾子女,还要下地劳动做庄稼活。婆婆病重卧床,她一直同床侍候,人瘦了,身体累垮了,为的是不让赵老师分心。赵殿俊执教西堡村小前后30年里,老伴从没去过学校,就怕影响赵老师的工作。赵殿俊也无暇照料10里外的家人。1968年冬,老伴生了一场大病,赵老师白天在西堡村小照常上课,晚上批改完作业直至深夜,才急急忙忙骑自行车回郉堡照顾病重的老伴,第二天天没亮又返回学校。很长一段时间,西堡、郉堡两村村民都不知道,赵老师曾为了不耽误学生们的学业而如此辛劳往返。

在对事业、工作、学生、群众付出恒心、热心、爱心、诚心的同时,赵殿俊却对自己的亲人怀着深深的歉疚之心。每逢佳节,当别人阖家团圆之际,他却在学校里加班加点;每逢假日,当别人休闲娱乐之时,他却在整理着教辅教材。学校,有他对自己选择的教育事业永远无法扯断的牵挂啊!

猜你喜欢

赵老师学校学生
我的 “蜡烛”老师
赵老师的眼睛
超级难写的字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校推介
聪明的学生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