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艺术融入美术课程的探索

2017-02-13刘静茹

辽宁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刺绣青海

◎刘静茹

乡土艺术融入美术课程的探索

◎刘静茹

在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亮点,也是难点。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国家课程作为一种官方课程,它更多着眼于社会需求和社会条件,主要关注社会发展。只忠实地运用国家课程,就会丢失一些传统的、民族的、地方的特色资源,民族多样性文化无法得以延伸。为了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获得最佳的发展,就应当把本地区所潜存的地方美术资源充分地加以开发,以确保国家课程标准的达成和教育质量的提升,特别是青海本土历代传承下来的优秀民间艺术,它与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合,有利于学生从中吸收灵感,并对当地人民的劳动价值有更深认识,有利于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一、青海地方美术文化资源

青海,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这里地大物博,江河奔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汉、藏、回、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

青海民间艺术生长于高原这块沃土,又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其艺术造型主要以实用为目的,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根据其特性可分为平面造型、立体造型和综合造型。平面造型包括刺绣、剪纸、地毯、绘画、壁画等;立体造型有雕塑、酥油花、面具、银器等;综合造型有皮影、面具等。青海民间艺术的发展在全面开花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几个颇具规模、产生一定影响的制作基地,成为国内外很有影响的民间艺术之乡。塔尔寺的“艺术三绝”,是指塔尔寺的壁画、堆绣、酥油花(图2)三种艺术品,这些艺术是以塔尔寺僧人为主,还有热贡艺人、青海其他艺人共同创造的。此外,湟中县鲁沙尔的银铜器制作艺术(图4)、湟中县加牙村的地毯制作(图3)、玉树州安冲的银器制作艺术、互助土族自治县的盘绣艺术等。

图1 唐卡

图2 酥油花

图3 藏地

图4 铜塑

图5 土族阿姑刺绣

二、青海地方美术与美术教学的融合

虽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把地方美术资源与学校美术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给美术教育工作者留下了不小的空间,但同时,其具有的开放性也使不少的教师感到茫然甚至无所适从。我认为西部地区开设美术课程模式可依照“教材内容+自选内容”两大模块,自选内容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注重挖掘地方特色。

“实现‘乡土文化融入美术课程’的最终目标,就必须完成一个寻找‘文化’并透过‘美术’最终体现‘美术教育’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在美术课堂中渗透地方文化,其步骤应如下:

美术资源是形成美术课程的要素来源,也是实施课程的必要条件。尹少淳教授曾讲过,把地方文化资源变成美术课程不能随意性太强,对地方文化资源要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思考,看它是否适合美术表现,是否适合学生年龄的接受程度;不要贪大求全,找出地方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越具体越好,哪怕只是一个局部。鉴于此,笔者以“青海互助土族民间刺绣”为例,谈谈我对地方美术渗透进美术课堂的设想以及做法:

青海的刺绣,俗称“绣花”,如同高原绽放的雪莲花,编织着千针万线的绚丽锦绣。青海民间刺绣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的风格,如藏族刺绣,吸收唐卡(图1)的构图手法,又学习汉族刺绣的技艺,绣品讲究观赏价值,追求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回族和撒拉族刺绣讲究高雅、秀丽,针法精巧飘逸,绣品精美淡雅,并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很少用动物图案,多以植物花卉、几何图案为主;土族刺绣,其绣品精工细致,经久耐用,其饱蕴着民族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绣,作为传统文化资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青海民间刺绣的绣品,按照用途可分为腰带、钱褡(图6)、围肚、鞋袜、针扎(图7)、荷包、枕顶、辫筒、宗教用品等。其绣法很多,按本地的叫法,可以分为平绣、盘绣(图9)、锁绣、拉绣(图8)、网绣、剪贴绣、切针绣、参针绣(图10)、堆绣(图11)、十字绣(图12)等等,有些绣法也已经失传。从艺术特色来看,青海民间的绣品还具有多元化的构图,有的严密规整,有的写实饱满,有的讲究对称,有的讲究夸张。刺绣物品中所反映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的,从图案纹样上看有吉祥八宝、吉祥如意、光圈云气,也有人物、动物(图13)、植物(图14)、几何图案。一些传统的题材,如龙凤呈祥、丹凤朝阳、喜鹊探梅(图15)、孔雀戏牡丹等也大量应用。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通过走访、调查等前期工作,我认为青海刺绣工艺在美术课堂上有很大的利用空间,确定以“青海民间刺绣”为题,进行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确立课程目标

青海民间刺绣引入课堂的总体目标为:把青海民间刺绣艺术与最富创造力的儿童美术融为一体,课堂中融入以青海民间刺绣艺术为基本内容的美术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宣传大美青海,传承青海文化的同时,促进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使民族多样性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二)确定课程内容及操作策略

对已收集到的青海民间刺绣资源进行整理归类,按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构建地方美术课程结构体系。

根椐该美术资源,按儿童认知规律,具体以“探索认知”“造型表现”“文化感悟”三个学习板块进行实施。

1.“探索认知”板块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即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美术创作的前提。该板块是指通过查阅资料、走访民间等形式,开展师生活动,使学生获得青海地方刺绣知识,以便探索及运用。

2.“造型表现”板块

该板块利用线条、颜色、形状、色彩、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该板块内容可根据年段有所区分,如低年段可依据民间刺绣图案,采用绘画、剪纸的形式进行表现;中年段可采用临摹的形式进行简单的刺绣学习,并大胆进行表现;高年段可在临摹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创新刺绣作品。

3.“文化感悟”板块

该板块是指通过探索、表现、创作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增进学生对家乡文化遗产——青海刺绣艺术的认识,培养对地方美术的认知与认同,促使他们主动地传承青海民间美术,同时,培养热爱大美青海的情感,加强对外宣传大美青海的能力。

(三)建立评价体系

从促进“青海民间刺绣”课程发展的角度建立评价体系,定期对实施中的问题进行阶段性的分析、评估,调整教学内容,改进课程管理,形成实验不断革新的机制;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角度建立评价体系,实验课程要具有可操作性和从内涵到外延举一反三的迁移功能;从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角度建立评价体系,既要保证学生认识和感受到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又要使他们的美术学习获得有益帮助,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三、利用地方美术加强青海文化传承

地方美术是构成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美术从艺术的角度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特色和精神,反映了地域核心的价值观。当我们将“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地域文化”“乡土文化”作为美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引入课堂时,能否寻找并努力呈现它们内在的“非物质”之“化”应该是课程最终实现的“源头”。

青海民间艺术是青海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是经过世世代代传承和不断创造的智慧结晶,它载负着一个民族的光荣与自豪,是产生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商业文化的冲击,诸多文化遗产将面临灭失的危险,所以说,拯救文化遗产,不应只是每一个高原人的呼唤,更应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传统美术的继续需要美术教育,而青少年必定是文化传承的关键,通过学习,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对民间艺术产生兴趣,不久以后将有更多人投入到保护与抢救民间艺术的行列中来。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刺绣青海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民间艺术篇
大美青海
清新唯美的刺绣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青海“闯关”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