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图画的感性内涵及结构化表现

2017-02-13高修军

辽宁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感性图画语感

◎高修军

小学语文教学中图画的感性内涵及结构化表现

◎高修军

文字、语言均是图画的转换形式,具有感性和整体性,图画感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图画与形象关系密切,形象既包含具体的物象,也包括具有心理操作功能的意象及想像。这些意象、想像之间的排列、组合又会构成新的图画关系,这就是图画结构。感性和图画结构共同实现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

图画;感性内涵;结构化

一、感性的图画和图画感

图画是一种感性的存在。图画,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几乎等同于视觉形象的,是一种直接感觉,带有整体性和选择性。整体性是从理解的角度来谈的,而选择性则是感知个性风格的体现。图画在感官正常的人那里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有着图画水平的差异,这取决于前图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无意识,人们的理解水平其实就是图画之前相互比较的水平,包括新旧图画的比较,也包括同一水平图画的比较。无论如何,图画是一种感性的存在。

文字是符号化的图画,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性,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感性的。语言文字构成了语文的世界,自然也是感性的存在。语文的世界离不开言说的世界,文学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文学说到底就是把别人的世界搬到读者的面前,用陌生感和熟悉感来丰富自己的图画。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每一种文学样式都是以呈现图画作为追求的。作者用文字模拟各种图画,有形状的,有颜色的,有声音的,有情感的,而且这些要素往往都是一个整体,彼此之间无法分割,所以会呈现出一个立体的图画,于是也就有了逼真感。

语言是图像的形式转换的结果。作为具有图画性表现的语言,也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语文的功夫在于“感悟”“体验”“积累”“意识”“无意识”“语感”,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训练”这个字眼一度在语文的世界里横冲直撞,如字词训练、篇章训练、说话训练、习作训练等。训练带有一定的强制色彩,而且往往是以一种内容抽离的方式来进行的,也就是脱离了语言环境,所以训练大多是围绕着某些知识点进行的,彼此之间缺乏呼应和联通,相互割裂,形成不了类群,一直陷于高耗低效之中。究其原因,就在于图画意识的缺席,感性思维的不在场。

教语文,一定要注重语文的感性。很多人对感性投以轻蔑的眼光,认为感性没有理性的关照,过于松散、随意,经不起推敲,教语文就要实在一些,把字词学会,把句子练习好,就完成了任务,在感性上下功夫是多此一举的,而且也无法很好地进行量化考核。持这样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把语文进行了实用性的理解。语文有其实用性的一面,但绝不仅仅如此,她以一种更为磅礴的力量连接着人的精神沃野,和人的气质面貌、精神追求、学识素养、道德品质紧密相连。语文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

世界是物质的存在,但人是精神的存在,如果没有精神的存在,物质也就不是物质。物质是因为精神而存在的。人类精神的丰厚离不开图画、语言的丰富。语文教学在这样的意义上要实现认识的转向,用感性的思维来融化语文,可不能任由应试的尘埃沾染。

有一种图画现象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我们在进行文字阅读的时候都会进行着类似于图画化的过程,无论文字所表达的对象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皆是如此。这与心理学上的“想象”有一定的关系。唯一不同的是,想象是一种主观的意识活动,而图画感则更隐秘,是一种潜意识的不自觉行为。作家梁晓声在谈到《慈母情深》这篇课文的创作时说:“《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节选于我的小说《母亲》……我想要用文字,为自己的,也是为这一代大多数人的母亲画一幅像。”从写作者的角度证明了“文字画画”的存在,在阅读者那里很显然就是图画的还原。

这种图画还原的过程与作者的文字表达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与阅读者的阅读能力也有一定的关系。我们把阅读中形成图画的这一心理品质和感觉叫做图画感。说到图画感,自然也就会想到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一些比较。从相同点的角度来说,二者都是一种“感觉”,一种在意识行为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无意识”,也就是说它们起码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有意识,一种是无意识的。无意识的占据着更高级别的感觉,甚至与直觉思维有一定的联系,一旦形成之后,直接决定着行为主体的理解和表达的水平。

二者也是存在区别的。图画感是对“元点”的复归。世界是图画的存在,先在于语言文字,直接诉诸于人的视觉等知觉器官,我们对世界的最初认知就是从这些具体的形象、图画开始的。所以图画感是一种最原始的,也是潜在的认知方式,虽然一直处于相对隐晦的位置,不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它却一直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语感,则是对“语言”的感觉,包括基础语感、语境语感和体式语感。福建师范大学的潘新和教授对此有着比较详尽的论述,让我们对其有了清醒的认识。

他认为,语感应该包括立足于工具性的基础语感,也包括立足于言语性的体式语感和语境语感。前者主要表现为语言和语义,后者主要表现为言语实践。其实它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语言和言语。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言语是独特的、个性化的。作家的作品风格就是建立在言语之上,具有不同水平和个性的体式语感和语境语感。

以此来关照我们的语文教学,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做好基础语感的培养是必要的,学生应该懂得语言文字的基本规范。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开始向语言的个性化过渡,即体式语感、语境语感开始占据语文学习的主要方面。从教材的文本编排上也能够看出这一点,诗歌、散文、小说,书信、新闻报道、说明文、议论文等应用文体都出现了,很显然是在全面地激发学生体式语感的发展。可是这些并没有很好地被一线教师所体认,依然不断地写字词、背课文、做练习,文体的不同也仅仅限于直觉上、概念上的区分,甚至有很多老师不能够准确地判定课文的文体,有些课文竟被定为“写人记事的文章”,这种笼统的提法实在有些好笑。

这并非全是教师的错。在教学研究活动中,组织者大多都是选择叙述性的文本来教学,大大遮蔽了语言的丰富性,即使是说明文、议论文、书信等应用文体的教学,也硬是教出了思想教育的味道。

语文应该是言语教育,教学不是在寻找一种正确的答案,语言与人生密切相关,用对错来衡量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语言的主体化就是言语。当前对写作教学削足适履的行为也是言语性不强的结果。学生写作不敢越雷池一步,考场作文水平可能上去了,实际的言语应用能力却在不断地萎缩、退化,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体式语感与文章的结构、布局是大有关系的,诗歌中的重复叫反复,叙事文本中的重复是照应;小说曲折的情节、散文细腻的细节描写……这些才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时所应竭力追求的东西,不能只立足于工具,最后沦为工具的奴隶。

我觉得对语言图画性的关注就是对语文言语性的关注,因为图画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阅读主体在阅读的过程中所留下的印象、所关注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特有的图画,这和言语是不谋而合的;但言语以实践性为生命,而图画则更为关注理解的、批评的独特性,这是对自我和他人的私密化的认识。在这里体式语感与图画感倒有了越来越接近的内涵。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二、图画的困境及结构性表现

过去我一直试图寻找用图画来解决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捷径,但是现在越来越觉得困难重重,别人那里似乎也并没有成功的结论,他们展示更多的是搜集、整理、思考的过程,结论往往就是那么一两句话,而且也是我们完全可以预测到的。我曾经沮丧过,但是现在倒觉得这其实就是收获。读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诱发思考,结论不是在书里,不在别人那里,而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图画叙事,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在艺术、哲学,还是在文论的范畴里一直在此消彼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文化思潮背景之下,会表现出发展层次的不同,但是无论如何,它们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带有主观意味的反映。所以任何一个实物或者是艺术品,它的存在是需要四个要素的,分别为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者是缺一不可的,也就是说我们眼中的这个世界不是完全地客观,而是经过改造的客观,因为有了人的因素的存在。图画叙事和文字叙事是同源的,厚此薄彼都是偏颇的。在文字(语言)主宰的当下,课堂的语言霸权自然也难幸免。都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但并不是唯一的载体,语言势力的扩张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并非简单的正比关系,语言的象征性泯灭了形象的魅力,而人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全面立体的过程,它需要多感官的参与,图画、声音、色彩同样也是不可缺少的。在经历了漫长历史的锤炼后,人们的思维日渐回归理性,图画终于在压抑的状态,有了苏醒的趋势。

但事情并非简单的乐观。在我们的语文教学领域,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现在的语文教学有两大发展方向,一个是往文学的方向走,强调对文本的深层的多维的艺术的解读,达到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境地;一个是往学术的方向走,注重对教学的理论建设,在教学模式上努力走出新路子,但我觉得这和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背道而驰。语文教学并非如此玄妙,形成一定的语言能力是我们主要的教学目标,语言能力的形成需要对世界的关注,作为对世界的反映的文字和图画都应该进入我们的教学视野。

遗憾的是,当前的插图、挂图、投影片等教学资源仍处于文字的从属地位,目的在于引出文字、理解文字和营造背景,而图画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却被忽略了。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们对语文缺乏正确的认识,图画和文字都是属于符号系统,它们都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都是语文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如何做呢?对于天才的、有追求的作家来说,他们总是能在以语词编织成的文本中达到某种图像(空间)效果;而对于有创造力的画家来说,他们总是能以图像这么一种空间性媒介来达到叙述事件、表现时间的目的。这给我们的习作和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习作就是努力用文字来塑造图画,阅读则是用图画来拓展文字的空间性。

当然,我们还得注意到这样的事实:很多时候,无论是阅读还是其他的视觉活动中,所呈现的图画类型不是单一的,于是就产生了图画结构的问题。图画是和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形象既包含具体的物象,也包括具有心理操作功能的意象及想像。图画很多时间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们之间的相互排列、组合又会构成新的图画,而表示这种关系的东西,笔者称其为图画结构。这种提法来源于意象图式,图式就是结构和关系。之所以关注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在语言的世界里,所感知到的图画离不开结构的参与。结构意味着整体,有着空间和时间的双重特性,当我们能够厘清这种结构的特点、类型,就可能从这个角度来破解语言表达的密码。

在《黄山奇松》中描写迎客松一共有三句话,大多老师在处理的时候,常常让学生进行提取和求证:迎客松的奇表现在哪里?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从中圈画出“姿态优美”“饱经风霜”“郁郁苍苍”等词语进行分割式的解答。这样做,即便从理解文本的角度上来看也是有问题的,意义产生在关系中,在上下文的贯穿之中,迎客松的形象才能够突显出来。怎么体现结构性呢?我们来看第一句:“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很显然这是视角的图画,重在表现迎客松的姿态。第二句:“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就像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这是意象的想像图画。第三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这是抽象的图画,“代表”“象征”这种抽象化的语词显示出了迎客松的地位、价值、意义。从观察的视角来说,这三句话分别写了姿态、想像和地位;从心理操作的角度来说,这三句话心理操作的程度和水平在逐步地提高,由形象走向抽象。弄清楚了这两组关系,就很容易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内在逻辑性,也为学生在写景物的时候提供了结构的支持。学生写作最为缺乏的就是结构,就是关系。

任何一篇文章也都有自己的图画结构,管建刚老师所说的段感、篇感就是对结构的感性表达。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图画、图画结构不仅仅是认知的成果,而且还是人类心理操作、加工的对象和材料。所以图画结构也应该获得与图画一样的地位,成为教学不可或缺的目标。

图画叙事研究,似乎是形而上的,从心理的层面揭示图画在人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特殊作用;在理论中,使其获得与文字叙事同等的地位;即便在教学的层面,也只是从实践层面证实图画的客观存在。除此以外,似乎再也没有可以抓得住的东西了。我想,我理想之中的图画叙事不是这个样子的,它应该根植于教学,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有一个颠覆性的冲击,乃至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教学模式。这是研究的症结所在,目前之所以停滞,其根本原因就在这个地方。

文字叙事是一个线性的组合,无论它用多么长的篇幅讲了一个多么高深的故事,但是都有一个线索,循着这个线索,我们就会发现很多的枝节都是附着其上的。也就是说,文字叙事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按照一个结构组织起来的,这个结构形式因文体、风格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又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种结构以一种直觉的方式被我们所认知了以后,而且开始逐步影响到我们的文字叙事实践活动,那么它就获得了另外一种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图画感。

[1]王汝坤.动画世界——图画、语言与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2004(4).

[2]武凤霞.立足“元”点,直达“元·圆”境界[J].小学语文教师,2015(12).

[3]龙迪勇.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故事画中的图像与文本[J].江西社会科学,2008(3).

(责任编辑:李阳)

高修军,江苏省邳州市福州路小学教师。

课题项目: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图画转向”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论文。立项号:C-c/2015/013

猜你喜欢

感性图画语感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图画捉迷藏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图画捉迷藏
有效积累学生“音乐感性经验”的探索与实践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