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比较关系应用问题的教学探索

2017-02-13◎郭

辽宁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分率黄花红花

◎郭 睿

小学数学比较关系应用问题的教学探索

◎郭 睿

在小学数学应用问题中,“比较关系”是一类典型的应用问题。所谓比较,是基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而产生。而比较关系应用问题,则指以某个对象为比较标准,利用其余比较对象与比较标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的应用问题,研究这类典型应用问题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小学比较关系应用问题知识体系简析

小学阶段比较关系应用问题有两类,利用对象之间的相差数解决的“相差关系”应用问题和利用对象之间的倍或率解决的“倍比关系”应用问题,分别集中在不同阶段学习:二年级学习相差关系,三年级学习倍数关系,六年级学习分率关系,分率关系应用问题是倍数关系应用问题的扩展,倍数关系和分率关系应用问题合称为倍比关系应用问题。

相差关系应用问题,如:红花6朵,黄花比红花多3朵,黄花有几朵?题中“黄花比红花多3朵”是反映红花与黄花数量的关系句,根据已知红花数量、关系句求解黄花数量。题中三要素可互为已知条件、要求问题,形成题组,如:

题1:红花6朵,黄花比红花多3朵,黄花几朵?

题2:黄花9朵,黄花比红花多3朵,红花几朵?

题3:红花6朵,黄花9朵,红花比黄花多几朵?

倍比关系应用问题,如:红花有6朵,黄花比红花多(或黄花是红花的1.5倍),黄花有几朵?同理,题中三要素互为已知条件、要求问题,亦形成相关题组。

相差关系和倍比关系两类应用问题有共同点:第一,题目结构相同,都有比较量、标准量、比较关系句三要素;第二,两量比较关系因比较标准不同而关系表述的语句相应也不同。在相差关系应用问题中,如当“黄花9朵,红花6朵”时,若以红花数量为比较标准,则表述为“黄花比红花多3朵”;若以黄花数量为比较标准,则应表述为“红花比黄花少3朵”。在倍比关系应用问题中,“黄花9朵,红花6朵”,若以红花数量为比较标准,则黄花比红花多,若以黄花数量为比较标准,则红花比黄花少(见下图)。

而两类应用问题的不同之处为:相差关系的比较是基于一一对应思想,本质是比较数量多与少,比较结果是绝对值,运用加减法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倍比关系的比较是反映两数量比的关系,比较结果是相对值,运用乘除法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二、现存学习情况和学习障碍现状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比较数量大与小、多与少、物品长与短等相差关系,因此学生在解决相差关系应用问题正确率较高。但学生在解决倍比关系应用问题时存在较大困惑,以六年级分率应用问题为例尝试探讨学习中的障碍。

题目1:男生12人,女生8人,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几分之几?

学生错例1:12-8=4。

学生错例2:12÷8。

学生错例2:(12-8)÷12。

题目1中,访谈能正确列式的学生,其记录如下:

访谈记录1

访谈者:你的列式(12-8)÷8是正确的,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题目要求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几分之几,所以用12-8求出男生比女生相差的人数,然后再用相差人数÷单位“1”(女生人数)就行了。

访谈者:求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几分之几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学生思考片刻:老师教的。

访谈记录2:

访谈者:求男生人数比女生少几分之几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学生:要用“多的人数÷女生人数”就是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几分之几。

访谈者: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就能解决问题?

学生沉默片刻:就用“相差人数÷单位‘1’”可以解决问题。

题目2中,访谈回答错误的学生,其记录如下:

访谈者:假设男生有3人,女生有6人。我们怎么算男生人数比女生少几分之几?

访谈者:那么我们算一算女生人数比男生多几分之几

访谈者:为什么还是?

学生:男生3人,女生6人,他们相差了3人,所以是。

三、障碍成因分析

(一)相差关系理解容易,倍比关系理解难

题目1反映出:有的学生直接利用求相差数的方法求分率,有的学生不理解“求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几分之几”就是“求男女生相差人数占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而仅是套用模型解决问题。为什么学生容易理解相差关系应用问题,而解决分率关系应用问题取不尽如人意?

相差关系的比较结果是“具体量”,是一个绝对值,即便是学龄前儿童,在他们的生活、交往中会积累大量的有关相差关系的活动经验,因此比较容易理解。倍比关系的比较结果是“比率”,是一个相对值,尽管三年级初步接触分率,但都是以具体物品、平面图形、长度单位等形象直观为基础学习分率,学生对分率这个相对值接触少,一直到五年级下学期才正式接触分率,六年级完整学习分率、比的相关知识,在观念上未能完全认同,从而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分率关系应用问题。

(二)忽视比较标准的重要性

题目2中像这样解答错误的比例较高,从学生的访谈中可知,当求相差分率时,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点落在“相差数”上,没有落在“相差数占比较标准的几分之几”上。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对比较关系理解不全面而造成的。

两个数量比较,先有比较的标准,然后有比较量、比较结果。相差关系中两量比较关系句“黄花比红花多3朵”,亦可表述为“红花比黄花少3朵”,根据比较标准不同,采用“…比…多”或“…比…少”的不同表述,但由于“相差关系”比较结果是绝对值,所以不论以哪个对象为标准,其比较结果是相同的,而由于认知特点,学生更多地关注“无论不同表述其数值都是相差2朵”的直观表象上,因而把相差关系的理解压缩为:黄花和红花相差2朵。笔者聆听不同年级学生表述两个数量相差关系时,许多学生都表述为:谁和谁相差多少,而教师都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说法,说明教师本身也未意识到比较标准的重要性。当学生在五、六年级初次学习分率关系时,比较容易把“谁和谁相差多少”的旧经验简单地迁移到求相差分率的新知识上,认为两个数量的相差分率都应该是一样的。相差关系的不同表述、倍率关系的不同比较结果都是基于不同比较的标准造成的,而学生从学习“相差关系”的开始就没有得到全面的理解,教师的教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从“倍”到“分率”的学习时间跨度太长

我们前面提到分率关系应用问题是倍数关系应用问题的扩展,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我们列表说明倍数应用问题、分率应用问题的学习年段。

分率关系三年级上学期倍数关系五年级上学期五年级上学期 六年级上学期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3.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教学目标主要是学习运用代数思想解决应用问题的方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2.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3.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4.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5.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

从学习倍数关系的应用问题到学习分率关系的应用问题,中间间隔约三年,且四五年级教材例题、练习题极少出现关于倍数关系的应用问题,除五年级下学期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外,到六年级全面学习分率关系的五种类型应用问题,无论是知识学习时间跨度太大,还是知识基础累积上都较少,这些原因使得分率关系更显得抽象,不利于从倍数关系应用问题横向迁移学习分率关系应用问题。

四、教学策略

(一)从“倍数关系”到“分率关系”的类比迁移

倍、分率、百分数、比等概念本质同样是“比率”,在小学阶段,一般当比率大于1时,习惯说比较量是标准量的的几倍(用整数或小数表示),当比率小于1时,习惯说比较量是标准量的的几分之几。由此,教学可以由倍数关系应用问题通过类比、迁移学习分率关系应用问题,其教学策略可如下图:

(二)从几何直观到数学模型的转化

分率是一个抽象概念,借助几何直观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借助几何直观让学生充分理解分率应用问题数量关系,然后及时帮助学生抽象数学模型,实现几何直观到数学模型的转化。

如:鹅7只,鸭10只,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通过阅读与理解,让学生认识到“求鹅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就是“求7是10的几分之几”,将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然后借助线段图的几何直观理解:以鹅为比较标准,10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7就是这个整体的,解答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边分析一边画线段图,过程如下图。

接着,提供“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情境的数学问题,充分让学生在画线段图中理解解决此类数学问题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都是用“比较量÷标准量=倍率”求解,实现“几何直观”向“数学模型”的转化。

几何直观既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模型,也有利于学生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一定的学习时间积累后,有必要通过变式题进一步巩固数学模型。如将上题变式为:鹅7只,鸭10只,鹅的只数比鸭少的几分之几?通过线段图(如下图)理解与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求鹅比鸭少几分之几”就是“求鸭鹅相差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能运用原有的数学模型“比较量÷标准量=分率”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三)对比相差关系与倍比关系的异同

随着学习的深入,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促使学生更精细地识别数学模型,建构知识网络。鉴于相差关系和倍比关系的相似性和易混淆的特点,将两类关系进行异同对比显得非常迫切与必要。两类关系可以设计成题组呈现,题组的情境、数据应简洁,目的是透过题组抓住知识本质。

如下面的题组:

(1)5米比3米多几米?

(2)3米比5米少几米?

(3)5米比3米多几分之几

(4)3米比5米少几分之几?

先左右题组对比,设问:都是求5米比3米多(少)的情况,为什么解决方法不同?从而概括:左题是求相差部分的具体数量,右题是求相差部分是比较标准的几分之几;再进行上下题组对比,可以先对比左边两题,设问:算式相同、结果相同,为什么表述不同?从而概括:比较标准不同,表述方式也不同,再对比右边两题,从而突出比较标准的作用。整理如右表。

最后指出:无论是“相差关系”还是“倍比关系”,都是两个数量在比较,其数学问题结构都是相同的,都具有比较量、标准量、比较关系句三要素。

比较关系数学问题是小学阶段应用问题的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在“绝对量”上的经验丰富,而“相对量”学习过程比较抽象,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原因,有针对性地通过新旧知的横向、纵向对比,利用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数形结合为抓手,逐步加深对“相对值”的理解,实现知识上质的飞跃。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小学)

(责任编辑:杨强)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生运用图形表征进行问题解决的干预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3B034。

猜你喜欢

分率黄花红花
云小萱:助大同黄花飘香
三利黄花:三代人专注59年
红花榜
红花榜
红花榜
红花榜
利用Aspen Plus模拟分离乙醇-水体系的研究
黄花梁啊黄花香
路边种黄花“一种三得”
解分数问题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