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我国女性体育研究现状述评

2017-02-13朱丞榆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体育研究

□朱丞榆(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近年来我国女性体育研究现状述评

□朱丞榆(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2010-2015年间我国女性体育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别从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三个领域对近五年我国女性体育领域研究现状进行述评。研究发现:近五年我国关于女性体育的研究整体成果相对于其它领域来说偏少,存在概念混淆、关注点不全面等问题,部分研究停留在现象描述阶段,缺乏对相关理论和事实本质的深入探讨。

我国女性体育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女性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作为性别平等的一个象征符号,女性体育相关问题得到不断的关注与研究。本文通过对2010-2015五年间中国女性体育研究相关文献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评述女性体育研究现状,发现现存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与理论依据。

1、2010-2015年间我国女性体育研究相关成果统计

围绕本研究目的,选取了CNK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研究成果等作为研究对象,时间区间为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以主题检索的方式搜索了“女性体育”、“女子体育”和“妇女体育”几个关键词,检索结果反映在图1中。

图1 2010-2015年间女性体育论文发表情况图

可以看出,我国女性体育的相关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且近五年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此外,很多文章出现了将“女性体育”、“女子体育”和“妇女体育”三个概念混淆理解的情况。其中,“女性体育”相关的研究文献居多,关键词多围绕着“女性体育概述与发展历史”、“女性体育消费”、“女性体育参与情况”、“女性与奥林匹克”及“女性体育与社会”等。数据统计如表1。

表1 2010-2015年间女性体育文献成果数统计

近五年来对于社会学与女性体育领域的研究占多数,包括女性体育的媒介呈现、身体观等价值观对女性体育的影响、女性体育参与中的权利问题、不同视角看女性体育等。

2、我国女性体育研究现状与要点

2.1、古代女性体育研究

部分学者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追溯体育的起源,系统梳理我国古代女性体育发展历程。高丽、张选惠从女性主义研究视角,探讨了史前母系氏族、夏至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女性观的嬗变与女子民间体育参与之间的相互影响。刘曦红总结了中国古代女子体育的发展特点,即:主题以“乐”为主、“法”的精神缺失、女子体育理念之“和”及“令”之节律的依从。

还有部分学者着眼特定的历史时期进行研究。薛廷利、李金梅梳理了唐代女子参与的主要体育活动及唐代女子体育多元化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樊六东分析了汉代女性体育的特点,认为女性的经济地位、政治影响、社会地位、审美意识是汉代女性体育特点的成因。

2.2、现代女性体育研究

(1)竞技体育领域。

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情况得到空前发展。宋连山,于海强认为随着国际竞技体育发展,我国女子在参赛人数、参赛项目、获奖牌数量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崛起态势。张之沧认为中国竞技体育总体上女性强于男性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还在于中国女性的智慧人格。

还有一些学者致力于女性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研究。刘戈发现奥运会女子体育发展主要得益于封建传统思想的逐步消除、妇女体育得到法律保障、科技进步、奥运市场经济影响以及奥运大文化的相互促进。董进霞认为女性体育参与不仅是反映女性生活变迁的一面镜子,也是建构女性社会地位重要途径。

目前,奥运会中的男女平等问题、运动员退役安置问题、运动员待遇中性别差异及女运动员的体育价值取向问题等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大众体育领域。

①不同地区,不同女性群体的体育参与研究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日益提升,大众体育逐渐发展起来。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女性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黄俊、刘连发认为参与体育的城市女性可以分为中高阶层、工薪阶层和弱势阶层,这三个阶层的女性体育参与在经济、性别、教育和社会化、文化等维度受到相关12个因素的影响。于福慧经过调查发现影响哈尔滨市社区妇女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有:政治、经济、思想与文化、体育环境、家庭环境和个人因素。连田雨也对上海市职业女性参与休闲体育的行为进行了研究。

②女性体育的媒介呈现研究

媒介的公众影响力是巨大的,在女性体育宣传和文化传播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体育学术界对于有关于女子体育报道中的性别差异研究相对来说较少。穆晓静认为媒介对女性体育呈现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女性体育在媒介报道中呈现出边缘化、刻板化、商业化、视觉化和娱乐化等特点。徐叶彤、康健通过研究发现造成大众媒介体育传播中女性形象再现失范的成因比较复杂,包括女性媒介从业人员地位低、传统性别认同秩序主导、大众文化的盛行与身体的商品化等。

总之,关于“女性体育的媒介呈现”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认为当前的媒介传播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主要表现为男女体育报道中的不平衡。目前该领域深层次的研究成果比较匮乏,研究方法单一,宏观的战略对策较多。

③女性体育消费情况研究

这一论题的研究相对较多,大多以定量研究为主,通过某一特定人群参加体育活动或锻炼的状况展开讨论,进而揭示问题提出对策。杜熙茹通过调查研究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研究,发现其参与体育的行为体现出地域和性别特征,休闲成为该地区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特征。刘锦玲认为济南市中青年职业女性的体育参与程度不高,体育锻炼缺乏持续性与稳定性体育意识与实践之间存在较大距离。李开颖认为实物性体育消费是北京职业女性重要的体育消费形式,强身健体、增强体质是消费的主要动机,呈现出西方化、现代化的文化趋向。

④不同视角的女性体育研究

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女性体育,其中一种就是生命周期。翟伟、杜熙茹研究发现根据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职业女性体育消费分别为:时尚主导、自主型的消费,务实节俭、以幼儿为中心的消费,教育娱乐动机下的理性消费和以自我需求主导下的全方位消费。

李蕾、郑贺、张晓宁以女性体育需求为视角,梳理了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了现代城市职业女性休闲体育生活方式的内涵与特征,为其构建科学健康的休闲体育生活方式提供参考。

女性主义是哲学和社会学中的重要理论流派,是一个研究女性体育相关现状、问题的重要角度,而此角度的研究成果在所有成果中占较大比重。陈利红阐释了女性主义的内涵,解读了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各种体育观:自由主义女性体育观、激进女性主义体育观和马克思女性主义体育观等。陈静姝、闵健运用社会学方法探索了女性身体、权力和体育参与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女性身体认知是由男权社会所决定。由于对身体认识的不同,直接导致了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以及权力的流失。

社会性别理论视角方面,资俊阐述了封建社会时期,服饰文化、身体文化、礼仪文化对女性的束缚和对女性体育发展的阻碍。夏青认为一种文化从行为层面到心态层面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女性体育文化的真正繁荣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革命。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研究视角,包括性别差异、赋权化、身体观、生态文明视野、和谐社会理念角度、经济学角度等等。

(3)学校体育领域。

学校体育领域的女性体育研究主要针对女学生群体,此外还有女性教师。其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女学生的体育课程、锻炼情况、历史变化、体育行为与心理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与结论。相对来说,针对女教师的研究尚显薄弱。杨向明发现高校体育教育场域中存在:体育教学中的性别屏蔽现象、体育师资结构上的性别隔离现象、体育运动项目选择上的性别分化现象、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性别刻板现象以及课外体育参与中的性别偏失现象等。徐子文研究发现高校女教师对体育的需求是各式各样,排在前五名的是强身健体、缓解压力、兴趣爱好、丰富生活和健美塑身的需求。

3、结语

综上所述,近五年我国关于女性体育的研究整体成果相对于其它领域来说偏少,存在概念混淆、关注点不全面等问题,部分研究停留在了现象描述阶段,缺乏对相关理论和事实本质的深入探讨。目前现有的相关成果中,主要是围绕“女性体育参与现状”、“女性体育与性别”、“女性体育媒介呈现”、“女性主义与女性体育”等方面,女性体育与社会的相关研究比较欠缺。

竞技体育方面女性体育研究应该持续下去,紧跟竞技体育发展的步伐,不断挖掘。在大众体育领域,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群体女性体育的行为方式、参与情况、态度与消费等层面展开的研究较多,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目前比较偏描述性,深层次的研究仍然缺乏。其中甚少关注体育运动中女性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与发展,对她们运动生涯之外的其他社会身份的研究、女性中弱势群体的权利问题、对女性体育的跨学科研究更少。学校体育方面,研究高校女大学生群体的居多,而对于中小学女生的关注则很少,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针对这些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

[1]高丽,张选惠.中国古代女性观的嬗变与女子民间体育的历史回顾[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03.

[2]刘曦红.中国古代女子体育运动[J].兰台世界,2012,16.

[3]薛廷利,李金梅.论唐代多元化女子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04.

G804

:A

:1006-8902-2017-(01)-ZQ

猜你喜欢

体育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论清末体育热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