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话剧《微时代之囏人》

2017-02-13吴紫瑜

影剧新作 2017年4期
关键词:话剧梦想时代

吴紫瑜

曾几何时,网络上开始流传这样一句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当今社会,小到普通人的梦想,大到国家提倡的“中国梦”,“梦想”总是绕不开的话题。诸多艺术作品中也出现了“梦想”的主题。提到普通人的梦想,人们不禁会联想到年轻人。80、90后作为当今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普遍怀揣梦想,希望有所作为,然而追逐梦想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话剧《微时代之囏人》即是一部取材于“梦想”的作品,相信许多80、90后——话剧的主流消费群体可以从中看到熟悉的影子。

《微时代之囏人》立足微时代背景,讲述了“梦想三囏客”在追梦之路上的悲喜故事,涵盖了友情、爱情、梦想、青春等元素。剧中三位北漂青年——编剧沙果、戏痴黄小瓜和房屋中介马呆租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因为马大姐的影视投资邀请,三人成立“梦想三囏客”工作室,为了成就梦想中的一部电影。不幸的是,在经历投资人马大姐不断变化的高额资金许诺和不靠谱的要求后,计划落空,爱情、兄弟之情受到现实的考验与打击;幸运的是,在经历了挫折、迷茫、与生活的抗争后,三兄弟终于解开了心结,重拾初心,重燃希望,团结在一起。正呼应了此剧的主题“迷惑不挡其行,艰辛不弃其爱——我们都是囏人。”

剧作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富有创意的剧名、诙谐的台词、简约的舞台布景等细节极力展现当代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生存状态。不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来说,这部话剧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该剧的成功之处在于取材紧跟社会热点,着眼当下的生活,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并且集合了舞美、音乐、导演、编剧等各个方面的优势资源,充分调动了可以冲击感官的视听手段。

首先,剧本改编自热门IP,拥有固定的粉丝群。近年来,在文化产业领域,经典或畅销文学作品的改编屡见不鲜。这已成为一种艺术创作现象,尤其在当下文化消费市场领域,IP的热潮更是将这一现象推向一定的发展高度。IP可以应用于话剧、影视、音乐、游戏等多个领域,比如根据畅销小说《左耳》改编成同名话剧和电影;改编自热门网络小说《鬼吹灯》系列的电影《寻龙诀》《九层妖塔》;电视剧《甄嬛传》《芈月传》《琅琊榜》等也有着同样的“网络基因”。近几年,话剧改编成电影似乎也成为一种趋势,比如根据同名话剧改编而成的电影《夏洛特烦恼》《分手大师》《恶棍天使》《驴得水》等。《微时代之囏人》是电影《微爱之渐入佳境》的舞台版本,由电影《微爱之渐入佳境》编剧顾伟和陈希执笔,根据顾伟千万点击率小说《微信时代的文艺爱情》改编而来。电影《微爱之渐入佳境》上映在先,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观众对故事情节保有一定熟悉度,并且话剧版本的原创音乐《来时的方向》前期推出后,受到众多网友的喜爱,引发其粉丝观剧的好奇心。

其次,剧作聚焦微时代,吸引年轻群体。虽说这是一部改编作品,但是就题材选择而言,却是我国话剧较少触及的内容,再加上囏人、北漂、梦想、青春、潜规则等富有时代感的主题词,以及触及心灵的精神主旨,这一切足以让年轻群体对这部作品的创演充满遐想和期待。在剧本创作阶段,编剧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学积累,使得剧中每个角色的形象极其鲜明,通过演员投入的表演,个人私心、兄弟之情、爱恨纠缠、嬉笑怒骂得以精彩呈现,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容易为他们所接受。梦想之美好和现实之残酷的情节影射了当下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在追梦之路上的欢笑和泪水,同时展现了社会的美好与丑恶。演员于情感摩擦、生活挫折等细微之处流露出的情感,成功地戳中了一些年轻观众的情感穴位,尤其勾起80、90后北漂的点滴心酸回忆,触摸到了他们的情感诉求和审美趣味。此外,剧情融入当下的流行元素,比如电影《疯狂动物城》中树懒的慢动作、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的连环屁等,突显了讽刺意味和趣味性,引发观众开怀大笑。

再次,舞美烘托气氛,加强观剧体验。剧中马大姐、模仿《芈月传》中黄歇的服务员等人物造型略显浮夸,也是爆笑点之一。单就舞美空间而言,其风格简约现代,运用局部写实的方式进行展示,比如沙发、桌子、书柜;与这种空间相互映衬的是多媒体和灯光的运用,以此来延伸空间,弥补局部写实空间的有限性。比如,通过变化的投影效果来表现北京城以及匆忙的人群,作为开场;结尾处,运用多媒体技术投影出租房、雾霾、交通等诸多文字,如此高密度的影像效果丰富了观众的观剧感受,同时,也突出故事的主题,影射社会现状以及人们的际遇,容易引起情感共鸣。作品以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艺术创作手法,并运用音乐、简单的道具、大量视频背景以及变幻的灯光效果配合剧情的发展,加强了故事的情感传递,也烘托了现场的观剧氛围。

然而,舞台剧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话剧《微时代之囏人》的全剧结构、演员的表演方面尚存在不足之处。

我以为,作为一部喜剧作品,《微时代之囏人》娱乐性太强,艺术性较弱。剧中对于三兄弟的生活、心理活动的展现呈片段式,致使全剧结构呈现出散漫化、碎片化的特点,比如三兄弟在经历挫折、冲突后为什么和好?剧中没有给予有效地解答,且缺少剧情铺垫,只是在结尾处刻意设置高潮点,即三兄弟共同弹唱一首歌,使其发挥展现人物关系的作用。全剧100分钟,就故事情节的时间安排来看,开场运用多媒体的投影效果表现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地点,长达五分钟,有些冗长,剧情结尾的呈现略显仓促。此外,演员在台词、肢体语言方面的演绎也不够成熟。

虽然剧作尚有遗憾,但是从演出市场情况来看,由于剧名、题材新颖,加之消费者的喜好以及票价的平民化,因而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获得无数好评,并取得了一定的票房成绩。《微时代之囏人》由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柳州市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北京青少年艺术服务中心大力支持,自2015年12月24日于北京喜剧院盛大首演;经历了三场首轮演出后,剧本又经过多次修改,精心打磨。2016年在全国各地巡演约80场(南昌站演于2016年8月17日),其中在北京青年剧场驻场演出20场,上座率几乎达到90%,到场观众以年轻人为主。日前,此剧刚刚结束在重庆市正点青年剧场的演出,从宣传海报来看,演出阵容更具实力,主创团队也更精良,票价分别为60、80、100元。

《微时代之囏人》也引发笔者的深层思考:改编自热门IP的作品是否折射出原创能力的匮乏?话剧这门艺术是否存在有市场无原创的困境?一部话剧作品应首先具有审美属性,吸引潜在消费群体,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商品属性,进而拥有票房佳绩。

鲁迅先生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微时代之囏人》运用喜剧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展现小人物的悲剧性命运,正如其所宣传的“一部让年轻人流泪的喜剧”。“囏”是“艰”的古字,本剧导演王伟将“囏人”理解为“艰难但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生存状态”。“囏人”仿佛是当今社会之平凡人物的缩影,代表了一种乐观精神:虽然历经艰难与挫折,但是仍心怀梦想与希望。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的前言中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英雄未必人人可做到,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需要发扬“囏人”的乐观精神!

猜你喜欢

话剧梦想时代
话剧《二月》海报
我是话剧小演员
梦想
e时代
e时代
梦想
e时代
一台引人深省的话剧——观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
穿越时空的设问——观看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