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久违了的好戏
——话剧《遥远的乡土》观后手记

2017-02-13

影剧新作 2017年4期
关键词:白鹤知识分子乡土

肖 晓

经过三年的期待,第六届江西艺术节终于从冬日的暖阳里缓缓走来。江西戏剧人走过冷暖自知的三个春去秋来,历经呕心沥血的三载花开花落,渴望迎来一段新的美的历程,期盼又一次精彩的绽放。既是“运动员”又是“啦啦队”的我怀着非常期待、激动和忐忑的心情来到南昌,有幸成为第六届江西艺术节舞台艺术观摩研讨培训班(第二期)的学员,虽然错过了前期的精彩,但却有缘遇上了一台久违了的好戏——话剧《遥远的乡土》。

话剧《遥远的乡土》以晚清为背景,在舞台上呈现出一幅江右天宝县白鹤村的社会画卷,以“罢官回乡”“建翰林楼”“拒接义庄”“印书”“抗暴”“救灾”“建祠”“起用”为内容节点,演绎了一段跌宕起伏、回肠荡气的人生故事,着力塑造出了余墨林、梅太夫人、六公公、余九皋、梅自芳、张县令、老鬼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

整部剧以凝重深邃的思想意蕴使人深感震撼,其凝重在于,剧作者遵循客观而严肃的历史观。虽然是戏剧文学创作,但并没有戏说和解构历史,而是将深厚复杂的晚清历史浓缩于“江右天宝县白鹤村”一隅,尊重史据,以当时社会思维和民间风俗为依据,用现实主义手法再现历史于舞台,具有高度的历史厚重感和真实感;集两千年封建士大夫精神于主人翁“余墨林”一身,在朝可以为官,在野造福桑梓,情系乡土,胸怀天下,秉浩然正气,寻人间正道,深刻揭示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忠君、为官、亲民”的担当和人性的光辉。其深邃在于,剧作者对剧中主人翁“余墨林”这一封建士大夫形象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思考。通过对“余墨林”的艺术刻画,形象生动地剖析儒家士子所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终生抱负的深刻内涵,对“忠、孝、节、义”义无反顾的担当。“余墨林”既有“不与贩夫走卒为伍”的清高,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诚;既有传统士大夫“归去来”的隐忍,也有英雄不惧“莫须有”的傲骨。在该剧的结尾处,浴火重生的“余墨林”用一段酣畅淋漓的内心独白,道出了对“做官、做人、做事”的切身感悟,这不仅是“余墨林”的内心独白,更是剧作者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优秀精神品质的注释。这种优秀精神品质不仅古已有之,而且必定光照千秋。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中国的知识分子之所以能称之为知识分子,必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启迪,必须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优秀精神品质进行传承和扬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应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的理想抱负。当然,时代在前进,这种品质的外延正在当下中国强国富民发展进程中沿继:不修身,性不正就不能建立一个和眭的家庭;没有和眭正性的家庭,怎么能政治强国?没有一个政治强国,怎么去平衡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这是一个既通俗又深刻的道理,我揣测这是剧作者创作这部剧的一分初心。

纵观全剧,感到既亲切又陌生。剧中的故事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我们的前辈先人,我们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我们的血脉一脉相承。编剧、导演、演员、音乐、舞美相互配合,演绎得精彩异常,每一个人物鲜活生动,每一个形象有棱有角,个性化的语言,生活化的场景,让人宛如置身其中,倍感亲切。但是剧中所承载的道德精神,面对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仿佛离我们渐行渐远,过分地追求物质,淡薄了精神传承,难免有些陌生了。古人云:“折戟沉沙恨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从剧中的“梅太夫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既严厉又慈爱的母亲形象,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乡土的温暖怀抱。她以自己的生命力挽白鹤村之安危,救灾民于水火,她的真善美动人心魄,乡亲们不惜打破千年陈规,为一位女人建起了一座“梅太夫人祠”。“梅太夫人祠”不仅是一处祭坛、一块纪念碑,更是一座精神的家园,滚滚红尘中的我们,归来吧,归来吧,归去来兮!

猜你喜欢

白鹤知识分子乡土
独孤求败白鹤滩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白鹤滩水电站有多“牛”?
白鹤的真爱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读《乡土中国》后感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