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傈僳族乐器“起奔”的传承与发展

2017-02-13娄斯佳云南省文化馆

民族音乐 2017年4期
关键词:傈僳族民族乐器琵琶

娄斯佳(云南省文化馆)

论傈僳族乐器“起奔”的传承与发展

娄斯佳(云南省文化馆)

傈僳族是云南跨境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主要居住在云南怒江傈僳自治州。傈僳族和彝族、纳西族在族源上关系密切。8世纪以前,傈僳族居住在四川雅砻江及四川与云南交界地的金沙江两岸广大地区。傈僳之名首见于唐代樊绰《蛮书》,称之为“栗粟”,并认为是当时“乌蛮”的一个组成部分。8世纪时他们的先民居住于金沙江畔。12世纪以后,受丽江土司木氏(纳西族)及北胜州土司高氏(白族) 的统治,多数充当庄奴、院奴和农奴。16世纪中叶,由于丽江木土司与藏族统治集团发生战争,大批傈僳族在荞氏族(括扒)首领木必帕的率领下,渡过澜沧江,越过碧罗雪山,进入怒江地区。此后从17~19世纪的200多年中,傈僳族又有几次大的迁徙行动,有成批的傈僳族越过高黎贡山进入缅甸境内,另有几批向南沿着澜沧江、怒江,经由镇康、耿马、沧源、孟连,抵达老挝、泰国等国,这就形成了傈僳族大分散、小聚集,跨境而居的分布状况。

生活在怒江大峡谷里的傈僳族,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奔腾着波涛滚滚的怒江,高黎贡山雄峙于西,碧罗雪山屹立于东,两山均在海拔4 000米以上,山势陡峭,江水湍急,形成了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峡谷地势,不仅景色蔚为壮观,且亦为祖国西南边疆的天然屏障。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其特有的音乐文化。峡谷地势,高山多平原少,只有不断地往高山上开垦田地,造成耕地很大困难,他们不得不在75°的斜坡上耕种粮食,而且山上的土壤不适宜种粮食和蔬菜,所以产量很低。在这样艰苦的自然条件下,造就了傈僳族勤劳、开朗的性格。他们酷爱打猎,几乎每个家庭都有长刀和弓弩,因此傈僳族的多数音乐舞蹈都来源于劳动生活。处在祖国边疆,高山形成的天然屏障,峡谷里狭长的公路,沿江相对的村落,使得他们经济落后,发展缓慢,文化交流少,形成原始、纯朴的音乐舞蹈。怒江峡谷里还居住着怒族、傈僳族、白族、汉族、藏族等,他们信仰着多个宗教,如傈僳族的东巴教和藏族的藏传佛教等,是一个多民族、多信仰和谐共处的地区,各民族间音乐舞蹈有融合相似之处,也有专属自己的特色。

在进入六库城区的路口花园里有这么一座石雕塑,一男一女正在欢歌起舞,男的手拿乐器,他弹奏的是傈僳族琵琶——起奔。起奔是傈僳族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乐器,它在傈僳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无论男女老幼,只要一听到起奔声响,就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件乐器伴随着傈僳族数百年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不断地演变、传承。它蕴含了无数傈僳人的美丽传说,琵琶歌里诉说了傈僳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象征着傈僳族的血脉,世代相传。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快速发展,信息快速传播,外来文化开始一步步打开落后地区的大门,慢慢渗透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得原始、纯朴、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受到冲击。起奔,这件古老乐器的传承和发展也受到很大的阻碍,濒于流失和消亡。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件乐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起奔的传承现状做出分析,并结合本民族实际情况,按照其文化发展规律,辩证客观地提出几项建议来保护、发展这件民族乐器。

“起奔”及传承现状

在进入傈僳村之前就听到人们形容起奔的形制和演奏,在文献上也查到了一些关于起奔这件乐器的描述,对它笔者产生了很多想法和疑问。这次有幸拜访到傈僳族具代表性的3位弹奏起奔的民间艺人,近距离接触了这件乐器,深入了解它的形制、音色、弹奏方法及发展情况。

“起奔”,是傈僳族的琵琶,根据傈僳语发音而得名。体积比汉族琵琶小,音箱较薄,面板上有10多个圆形的小音孔,无固定品位。四弦,过去用羊肠制弦,现改为金属弦或吉他弦。弹奏时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向内外连拨带扫,有时2根、3根甚至4根弦同时拨扫,有和弦衬托;有时2个到3个旋律同时进行,演奏技巧较高,音色清晰明朗,富于表现力。起奔的用途主要有3种:独奏、弹唱和弹跳——为舞蹈伴奏,边弹边跳。独奏曲《打猎调》描绘了猎人出发前准备弓箭、射箭练习、呼唤猎狗、出发进山,直到猎获野物的整个狩猎过程,加上弹奏者富于情趣的表演,使听者犹如身临其境。如:《打猎调》 《老虎与水獭》等。起奔在舞蹈曲调有几十种,短小、反复较多,节奏鲜明,在旋律进行中经常出现一个持续音支撑和衬托着旋律。在弹跳中,还可以把起奔举到头上或放到背后反弹,与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相似,这种姿势在傈僳族比较古老的舞蹈中就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互相搭肩,男的拨弹,女的按弦,称为“双人琵琶舞”。这些演奏都须有较高的技巧。如:《双人琵琶舞》 《高山调》 《且俄》等。

从这件乐器的形制和用途可以看出,它既方便使用、用途广泛又具有本民族特色,在傈僳人民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当我们深入研究的时候,发现它的传承逐渐消亡。

1.独自享乐在起奔音乐中的民间艺人

邓四垮,男,傈僳族。1950年出生,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艺人,擅长起奔(傈僳族琵琶)演奏。他独自居住在福贡县城,看到我们的到来,他马上换上傈僳族的传统服装为我们热情、投入地表演并讲述有关打猎的场景《老虎与水獭》。边弹他的身体就随着旋律开始动,形象地表现了一个猎人的机智、灵敏。演奏完之后他说:“现在年纪大了,在过去能跳得更好。”接着他就叫我们年轻人跟着他跳,听着节奏,双腿跳着步伐,身体随着旋律摆动。他说:“现在来学的人越来越少,你们来的人,我都教你们。”之后,他又坐下来为我们弹奏起奔,因为患了风湿,手指疼痛,他制作了拨片来代替右手指弹奏起奔,音色较清脆。起奔弦用的是缅甸买来的吉他弦。除了弹奏的这把起奔,墙上还挂着另外两把,都是他亲自制作的,琴头还雕刻了羊头,工艺很精致。他说:“有时会有演出队或个人来找他买起奔。”当我们问:“您的徒弟多吗?”他微笑着回答说:“真正感兴趣来学的很少,没有年轻人,都是对自己民族文化了解的同辈人。还有些是听到政策学习民族民间音乐有补助就来了,补助没发,又走了。”讲完之后,老人说:“来,我教你弹。”

2.虔诚的基督教徒、专业制作起奔的民间艺人

阿赤恒老人,他居住在福贡县的赤恒底村,在江对岸的半山腰上,那里风景秀美,往下看是蜿蜒的怒江,往上看蓝天白云和河对岸的高耸青山。山上最好的建筑是教堂,铺的水泥地,建的砖房。他们居住的是自己建盖的木质房。村子里居住有傈僳族、白族、怒族等,多民族杂居,他们和谐相处,只有4户人家没有信奉基督教。走在村路上,每户人家的大门都是敞开的,村民见到我们,就会非常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家里。会说汉话的村民,主动与我们打招呼,问我们有什么需要帮助,并为我们带路。进入阿赤恒老人家里,有两个小孩和两个老人,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在新疆打工。他也信奉基督教,看到我们的到来,他很高兴也很欢迎,给我们倒水。在了解了我们的来意后,他为我们弹奏了几首起奔乐曲。欢快的节拍和短小、反复的乐曲没有歌声和舞蹈动作的配合,稍显僵硬而没有生机。这是因为老人信仰基督教,教义不让信奉的教徒唱歌、跳舞,弹琴也只能在家自己小声地弹奏。我们不解,老人又跟我们进一步解释:“歌里唱道‘弹起琵琶,唱起歌,喝起酒来,跳起舞’傈僳人民的歌舞和酒是有联系的,人们总是唱起歌来想喝酒,喝起酒来想跳舞。但是,基督教不允许信教者抽烟、喝酒。”所以自从信教以后,他都不再唱歌、跳舞了。

在老人居住的房子对面,有一间专门制作起奔的阁楼,整齐地堆放着10多个起奔的模子,还有切割木头的机器以及制作起奔的工具。他说:“有些旅游公司或是单位会跟他订做起奔,有的一次就要20把。”我们问:“有人来跟你学习制作起奔吗?”他说:“没有人专门来学,感兴趣的会来看一下。以前也没有人教过我,弹起奔是父亲带我弹会的,我们想弹起奔就自己做,或是用家里传下来的。”我们又问:“那你会教你的儿子或孙子弹琴或是做琴吗?”他说:“他们感兴趣想学了就教,现在年轻人都忙着在外打工,小孩都跟着上教堂唱歌了。”

3.不断为起奔发展做出努力的艺术团团长

我们在福贡县文化局的艺术团排练厅里见到了车四恒团长。见到我们就激动地说:“给你们看看我们艺术团排练的节目,有歌舞、器乐还有综合类的节目呢,把我们的节目宣传出去,让我们这个落后地区的音乐发展起来。”团长热情地为我们表演了节目,背着起奔又唱又跳,他幽默诙谐的表演,带动了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跟着他跳动起来。车团长跟我们说了艺术团的发展设想,团员们弹奏的起奔都是由他制作的,他在起奔的面板的音孔上画有山水,他说那是代表了石月亮,傈僳族的传说里就有说他们的祖先是从石月亮里走出来的。团长的积极、热情让我们看到傈僳族民间音乐发展的希望。同时团长也有他的担忧,虽然他在不断地为本民族民间音乐做出努力,也改变不了多少现状,只有靠政府、社会的力量才能看到本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希望。

车团长说:“起奔在傈僳人民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件乐器,几乎每个傈僳人家里都挂着一把。过去,吃完晚饭后,人们就纷纷站起围着锅庄就开始跳起舞蹈,一般男的弹奏起奔,女的吹“嘀哩吐”(傈僳族的一种吹奏乐器,形似小短笛,竖吹),边跳边弹、边弹边唱,欢快、短小的旋律无限反复,直到跳累了为止。接着又换一首曲调开始唱歌、跳舞,舞步跟着弹奏起奔的节奏一起变化。有时到院子里全家老小一起跳、有时到村里的平坝子里全村人一起跳。它带给傈僳人快乐,因此人们热爱它,把它作为傈僳族的代表性标志。只要说到傈僳族就马上想到起奔,只要弹起起奔就肯定知道是傈僳族。”他说,他就是被背在舅舅身上学会的起奔,长大后起奔拿起来就会弹了。有村民跟他这样说:“在外打工回来,只要走到山脚,就能听到村里传来的起奔响声,每当这个时候就有想流泪,因为回家了!”在过去,每个傈僳男人都要会弹起奔,姑娘们才会喜欢,所以男孩们自懂事以后就要跟着父辈学习起奔,学会了就结伙到山坡上弹起奔唱情歌,姑娘们心仪了就会吹起“嘀哩吐”或是“口弦”合上旋律。“不过现在这样的景象少了,”他说,“空余的时间,大家都走进教堂,听教义,唱教会的歌。”

在采访完这3位民间艺人后,更深地了解了起奔,也为这件乐器的传承和发展引发担忧和设想。在大环境的改变下,它慢慢地退出担当重要位置的舞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山里人接触更多新颖的事物;基督教强势文化的迅速发展,一方面阻碍了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民间艺人都是50年代后,随着他们的衰老逝去,还有谁来讲述有关起奔的故事、有关本民族的传说、有关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

起奔的发展设想和改革建议

起奔,傈僳族的琵琶,它同汉族琵琶一样,随着人类的发展,经过人们不断地改进,才演变成今天的形制。但是它的发展轨迹和汉族琵琶有所不同。第一,它还是保留横抱指弹的演奏方法;第二,起奔乐器本身的形制保留了小型的,音箱较小,能抱在身上灵活弹奏,像最早传入东方的琉特琴;第三,起奔琴的弦用的是金属弦,这样音色较为清脆明亮。当地的人们把它称为“土吉他”。从它的形制和用途来看,确实是向着吉他的形制、用途方向发展。弹奏者能舞能唱,携带方便,实用性很强。音色具有本民族特色,清脆明朗。这些都是起奔的优点,也是流传了那么久的原因所在。

但是,当更先进的思想和技术传入落后地方的话,它原先积累的文明就会被充斥。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只有取长补短,拿先进的东西充实不足,用传承的优秀财富排斥这种威胁。

1.发扬本民族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起奔”走进学堂

教育是人们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民族特色艺术教育是承载本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在基础教育的课堂里,应该增加一门课程——傈僳族音乐课,内容包括:本民族的民歌学习、乐器学习、舞蹈学习等。让民间老艺人走进学堂,给青少年儿童讲民间故事,表演本民族歌舞。提高学习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兴趣。

发展本民族特色,要从强化本民族文化做起,从基础教育做起。也就是说,从本民族最小的文化传承者做起,普及并发扬。“起奔”作为傈僳族的代表性乐器,应该让其走进学堂,强化普及。它具独特的音色,灵活的弹奏方法和方便的实用性,能让每一个傈僳小孩认识到本民族的文化传承结晶,知道琵琶歌里唱出的傈僳族历史,了解因为有了“起奔”情歌才有了血脉相传,感受到本民族的自豪。

2.发展本民族乐器,改进 “起奔”形制

每一件乐器都历经过历史的演变,每一个民族都接受着不同时代的考验,每一次发展进程都面临着改革的过程,每一次成功喜悦的背后都蕴含着无数次的失败尝试。要继续传承就必须有发展,想要发展就要面对改革的困难。

起奔,这件乐器需要不断发展,才能适应先进的外来文化;只有对其进行不断地改进,才能跟上时代脚步,得以传承。首先,乐器本身需要改进,增强它的实用性,发挥它的表现力,不仅能发挥更大的用途,更能突显个性。笔者在起奔形制上提出大胆的设想,在起奔的琴杆上是否可以装上像吉他一样的品格?4根弦都换上尼龙弦或是吉他金属弦是什么样的音色?调弦用的弦轴制作方法是否可以改进?做琴用的杉树木是否可以用别的木制作改变音色?等等设问和构想让我们对这件乐器产生了浓厚兴趣和美好期望。我们深知改进一件乐器是要不断地探索和坚持不懈地研究,更重要的是落到实处地进行试验。从我们采访的民间艺人弹奏的起奔可看出,他们已经在对其进行改革研究,特别是福贡县艺术团团长车四恒,正在不断地改进乐器功能。笔者也将会对起奔的形制改革,进行不断地研究和努力。希望社会各界也能重视民族乐器的改进。

3.发挥本民族乐器实用性, “起奔”走进教堂

自从19世纪中叶后,基督教和天主教传入傈僳族地区,他们绝大多数对基督教的信仰都是一致的,只有极少数的人保持着原始的信仰。进入怒江地区,沿路都可看到高山坡上坐落着傈僳族村庄,山坡上最好的建筑就是基督教堂,当地的基督教信仰影响着怒江傈僳族人民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在基督教义的影响下,各民族之间和谐相处、稳定发展、民风淳朴,情感纽带深厚,形成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有着深厚西方文化根基的基督教不断渗透、同化,慢慢地影响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给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很大地冲击。

在本土的基督教堂里有吉他、架子鼓等西方乐器作为唱赞美歌的伴奏乐器。那么,为什么本土的民族乐器不能作为伴奏乐器进入教堂,为本民族人民服务,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一件乐器必须在各个时代,发挥它的社会功能呢?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如果乐器本身音域有局限,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改进,有很多人为此正在做出努力。信仰基督教的人们受到教义的积极影响,认识到喝酒有害身体。因此,起奔进入教堂不会带来负面影响。起奔走进教堂,既能让人们体会到基督教会的包容,又能打造出民族地区教堂特色的品牌。我想,随着赞美诗应用了傈僳语唱诵等本民族特色的应用,这个提议应该可以实现的。

“起奔”走进教堂,可加快本民族乐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加强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延续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4.打造本民族乐器品牌, “起奔”走进市场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乐器作为代表,傣族的葫芦丝、彝族的月琴、佤族的独弦琴、藏族的弦子等。傈僳族的“起奔”也可打造本民族品牌,打入市场,提升其社会认知度。到了怒江地区,我们只有在赶集或艺人家里能交易到“起奔”,来旅游的人们就了解不到这件乐器。本民族乐器需要市场窗口,来作为推广它。如,在旅游景区提供本民族乐器展览、交易的场所,鼓励傈僳百姓制作本民族乐器,并进行装饰,形成手工艺商品展示、交易。

品牌需要通过一些社会活动来进行推广。如,每年举行本民族乐器比赛,分年龄组进行,请民间艺人作为评委。选出的最佳演奏者,可参加对外交流演出,多鼓励、组织年轻人参与。加强民众参与性,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各阶层人们对本民族传统的了解。

结 语

“起奔”,是傈僳族人民日常娱乐生活离不开的一件乐器,它的形制、音色、琵琶歌、琵琶舞里唱出了傈僳人的勤劳、欢快、纯朴、勇敢,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起奔”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是傈僳族历史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能体现本民族音乐艺术发展方向。传承和发展这件乐器的研究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傈僳族,是云南跨境少数民族之一,他们跨境而居,有着纯朴、优秀的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随着时代变革、信息快速发展,面对强势、外来文化的冲击,本土民族民间音乐(乐器、民歌、舞蹈),正面临着发展和传承的危机。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云南跨境少数民族乐器的发展方向和解决它们的传承问题,并探究它们的发展轨迹和基本内涵。不仅这一件乐器接受着考验,另外其他音乐样式也同样需要人们用辩证的目光分析并进行抢救性研究,提出方案,来拯救我们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让它继续传承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历史,随着时代的变革继续发展。这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挑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猜你喜欢

傈僳族民族乐器琵琶
新时期高校民族乐器教学体系的构建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琵琶老店琵琶声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咱们村来了傈僳族宣讲员”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四)雷琴
我的“反弹琵琶”
琵琶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