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了,你扛得住吗?
——当前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现象评析

2017-02-12陈是吾

中国画画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名作美术史题材

文/陈是吾

前因后果

“重大题材”,在改革开放初期几乎可以说是销声匿迹了。所谓的“宏大叙事”,已经被所谓的“纯”艺术家嗤之以鼻—更多的是,为了装“纯”,故作“嗤之以鼻”状。

因为在当时,“重大题材”已经无“利”可图。“天下熙熙皆为利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近年来,风气变了。国家与省市地区相继力推“重大题材”美术创作,投入之财力“空前”—不知是不是“绝后”。

这是直接的“利”,当然也有“名”。这“名”又可以直接换成市场上的“利”。于是,又是“熙熙攘攘”。

在世界美术史中,经典名作绝大多数是“重大题材”。

人类美术史上最早的绘画记录—距今15000年左右的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就是表现当时人类最重要的生存—或者也是精神资源的。到了中世纪,表现的都是“神”。文艺复兴,也是像人的“神”与达官显贵。到了古典与浪漫时期,换成了“重大”历史事件与重要人物。到了“现代”,好像只重形式不论内容,但是“表现主义”大多还是表现人类重大问题的,就是毕加索,也有《格尔尼卡》《和平鸽》这样的“重大题材”。到了当代美术,更是唯恐题材不“重大”,都是—或者装着直奔人类当下与未来的命运而去。

中国美术史,好像不大一样。“重大题材”好像并不占多少位置。但这只是与西方图像的表面形式来对比。实质上,也是一样。

存世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绘画,也如拉斯科洞窟壁画一样。从马王堆帛画到《女史箴图》《洛神赋》到《游春图》到《历代帝王图》《步辇图》……到了有国家画院宫廷画师,画的都是皇帝命题作文的“重大题材”—尽管多是山水花鸟。到了文人画的兴起,似乎对于“重大题材”嗤之以鼻。其实,那只是针对国家皇帝的“重大题材”而言,他们自己有自己的“重大题材”—真正的“文人”画家,画的都是“家国情怀”。只是到了职业画家商品画占绘画主流的时代,“重大题材”才真的偃旗息鼓。但是,从广义上说,商品画画的也是他们自己的“重大题材”—钱。

新中国成立之后,“重大题材”又重返中国美术的主流,并且留下了一大批中国美术史乃至世界美术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名作。

现在,“重大题材”犹如奥运会,动用了“举国体制”。但却不尽人意。与前辈经典同题的画作,不要说超越,简直是不能望其项背。而新增的题材,不能说一无是处,也是乏善可陈。为何?

赵健雄说:“艺术是没法骗人的,题材本身不能决定一切。决定一幅作品好坏,归根结底,是主客观高度融合催生出来的强烈感染力。”“至于今天有些重大题材创作,我们看到的只有叫人无动于衷的画面,很难体会到其内在还有那种宏大而激越的精神。”

郑利权说:不尽人意的问题在于“观念的狭隘化”“艺术的功利化”“创作的形式化”“作品的同质化”。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曹增节说:“国家重大创作工程如何更有社会影响力?‘话语’本身的说服力很重要。”“放松,是艺术创作的要旨,可能还是有点道理。”“似乎,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也还要心静气定,举重若轻,才好。”

猜你喜欢

名作美术史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名作欣赏》创刊四十周年贺词选登
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微趣图
郭诗奇作品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名作欣赏
向新闻名作学习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