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贯彻《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 年)》需要厘清的若干理论问题
——在第十二次全国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上的报告提纲

2017-02-10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陆剑杰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老龄现代化规划

□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 陆剑杰

学习贯彻《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 年)》需要厘清的若干理论问题
——在第十二次全国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上的报告提纲

□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 陆剑杰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10月5日发布了《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这部《发展规划》,提出了发展老年教育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重点推进计划”“保障措施”,为老年教育发展展示了美好前景。不仅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各国也极为罕见,它标志着我国老年教育开始进入自觉发展的新阶段。

笔者承担了编制规划的课题研究,参加了多次对规划稿的研讨活动,也曾对其中的若干问题如何写作提出过一些意见。经国务院审定并颁布的《发展规划》,贯彻了创新的老年教育思想,按照这些先进的老年教育思想部署了老年教育的发展。在学习贯彻《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理论问题。以下几个理论问题更值得教育界、特别是老年教育界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作为老年教育发展相关对策依据的“老龄观”问题

这一理论问题是老年学问题,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因为老年教育是以老年人为对象的教育,正确估量老年人的生存状态、心理机能、学习需求,是奠定老年教育工作出发点和把握老年教育实践规律的前提性理论问题。

(一)中国党和国家的老龄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27日中央政治局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为题的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指出:“要着力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老年是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这里讲的两个“积极看待”和三个“有”,就是我们中国党和国家的老龄观,是“积极老龄化”的观念。《发展规划》运用、坚持了“积极老龄化”的思想。如在对老年人的社会评价上,《发展规划》写明:“老年人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老年人是“具有智力优势、经验优势、技能优势”,构成“人力资源库”的社会群体;对于老年教育界长期存在争议的老年教育是否要“服务社会”的问题,《发展规划》作出了肯定回答。在其“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一小节中写道:“鼓励老年人利用所学所长,在科学普及、环境保护、社区服务、治安维稳等方面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二)2002年联合国第二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对“积极老龄化”的论述

联合国自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 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第一次明确地把人口老龄化问题看成世界性问题。在这次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并被吸收入大会的《政治宣言》中。这一“积极老龄化”思想代替原来的“健康老龄化”并将其内涵包含在自身之中,即在继续重视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的基础上,重视老年人的“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实现、尊严”,发展到强调老年人对于社会的参与。围绕“参与”,2002年《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把“老年人和发展”列为第一优先方向,“承认老年人在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方面的贡献”,引导“老年人参与各级决策进程”,保障老年人“获取知识、教育和培训机会”。这一思想的基础是积极评价老年人群,指出:他们是具有积极价值的社会群体;是具有潜在能力的可造人群;是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的社会力量。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健康、参与、保障”的政策框架。

(三)积极老龄化理论是“共同的又是有区别的老龄观”的理论

联合国在论述“积极老龄化”理论时,没有强调地指出:20~30年的漫长老龄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依据这一观察,提出了“共同的又是有区别的老龄观”。所谓“共同的”就是60周岁或65周岁是人的生命出现又一次局部质变,从此开始逐渐衰老的新阶段。世界上有关权威人士都以“退行性变化”来界定“衰老”,这一“退行性”过程是分阶段展开的。通常认为:50~59岁是中年后期,60~75岁是老年前期,76~85岁是老年中期。86岁以上,是老年后期。日本老年医学会建议,75岁以前的人不称“老年人”。我们可以说:60~75岁人,不呈现明显的衰老特征,特别是智力,更处在旺盛状态。而中国老年大学的学员中75%以上是50~70岁人。我们所说的“共同的又是有区别的老龄观”中的“有区别”,还包括来自不同阶层的老年人的区别性。例如知识阶层人士,有更多的人把75岁以前的时期当作工作和创造的黄金期。

二、作为老年教育工作灵魂的“老年教育观”问题

这一理论问题是老年教育学问题。中国主流的老年教育观是“积极老年教育观”,它是“积极老龄化”理论在我国老年教育中的运用,是老年教育者应有的基本观念。

(一)“积极老年教育观”的产生

它是以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宏观背景的。武汉老年大学第一任校长杜子才、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原会长张文范对此都有专门的论述。积极老年教育观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教育公平原则,积极推进老年教育的普及和共享;二是坚持老年教育是自主教育原则,积极引导老年群体的发展——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生活生命质量,引导他们实现再次社会化。

(二)《发展规划》的论述和各项方针措施的提出,体现了“积极老年教育观”的要求

在坚持教育公平原则,积极推进老年教育的普及和共享方面,《发展规划》肯定了成绩,提出了问题,制定了目标。

在坚持老年教育是自主教育、积极引导老年群体发展的方面,《发展规划》制定了多项措施:如:“积极开展老年人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养生保健、心理健康、职业技能、法律法规、家庭理财、休闲生活、代际沟通、生命尊严等方面的教育”;如果这十个方面重在文化养老,那么,“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用好老年人这一宝贵财富,充分发挥老年人的智力优势、经验优势、技能优势,为其参与经济社会活动搭建平台、提供教育支持”的规定就是对老年人的潜能开发和价值实现的教育了;而“老有所为行动计划”的推行,便是老年教育的社会目的了。

(三)老年人学习需要的层次性与积极引导老年人继续进取的教育观

老年教育是满足老年人学习需要的教育。但老年人的学习需要具有明显的层次性。2009年,广东省老干部大学曾联合包括上海老年大学在内的4所老年大学对老年学员的“学习目的和诉求”作了有5470个样本的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说明:老年学员的学习需求是有层次性的。2015年,协会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根据新的情况,提出中国老年教育中的学员学习需求有四个层次:初步需求:健康快乐;递进层次:文化养老(通过文化学习、文化熏陶、文化展演、文化创作达到较高品位的养老);再高层次:开发潜能(成能成才);最高层次:价值自我实现。按照“积极老年教育观”,老年教育应该引导学员从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中开发出新的需要,达到较高的学习目标。

三、作为老年教育发展总的抓手的“老年教育现代化”问题

教育现代化是现代教育学的中心问题,它又是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老年教育也应为自己的现代化而努力。可以说:基本实现老年教育现代化,是老年教育总抓手。

(一)开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包括老年教育现代化,是党和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重大决策

从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都提到实现教育现代化问题。

2016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也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写了专章,说明老年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是思想理念的现代化和人才培育工作的现代化,这两条,都要靠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老年教育定性为教育、定位于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定格于教育现代化。这就使老年教育现代化成为老年教育的基本思想。

《老年教育发展规划》明确地论述了老年教育现代化,分三个层次展开:第一,指明办老年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将这句话写在前言之中。可以这样反证:如果没有老年教育,就没有终身教育,没有终身教育,就意味着思想观念仍停留在前现代化的阶段,思想观念若如此保守,教育现代化就失去了思想的指导和理念的引领。第二,要求:“不断提升老年教育现代化水平”,将这句话写在指导思想之中。我国的老年教育现代化,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以“老年教育公平度”为衡量指标的基层老年教育普及;二是以“老年教育质量度”为衡量指标的老年大学教育现代化。这两方面的任务,从2006年提上议事日程,2010年开始推进,已经取得一定成就。所以,《发展规划》中要求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升。第三,部署:在第二个“重点推进计划”——“老年教育基础能力提升计划”中要求“改善现有老年大学办学条件,提升其教学场所和设施的现代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其服务能力。”我们注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发展老年教育”是写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专章中,这也证明:办老年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从目标和动力两方面作了规范。在目标方面,全部老年教育是为老年人服务的,这种服务,是对个体的——要让每一个老年人自主入学,帮助他们选择专业、确立学习目的、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享受教育;又是对社会的,经过学习的老年人会自主响应社会服务要求,实现个体的再次社会化。在老年教育中,每个老年人都是主体,他们追寻着自己的价值,其价值原则可以说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但个人也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接受老年教育组织方的引导,自觉投入《发展规划》所说的“服务平台”,在“老有所为”中作出贡献。可以说老年教育的价值观既是“个人本位”的,也是“社会本位”的,从“个人本位”转化为“社会本位。在动力方面,《发展规划》规定:“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加强老年教育“人才培训”,“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学习者等分担和筹措老年教育经费的机制”。

(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论

关于教育现代化的概念。我国教育界人士,对“教育现代化”概念作了多视角的探讨,下了多种定义。比较好的,是何传启定义。他认为:“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的两次转型:一次是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一次是从学位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型。”关于教育现代化的评价标准。一般认为:评价教育现代化,就是把教育现代化的各项要求,贯穿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构成四项基本指标:一是教育体系的建构,要贯彻教育应当具有终身性、国际性和社会化要求;二是课程与教学的开展,要贯彻教育应当具有需求导向性、生命自主性和多元性的要求;三是教育教学管理的实施,要贯彻教育应当具有的人本性、民主性、法治性的要求;四是教育资源的凝聚,要贯彻教育教学手段信息化的要求。有一种说法是: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标准应是:1.教育思想的现代化;2.教育内容的现代化;3.教育设施的现代化;4.教授队伍的现代化;5.教育管理的现代化。这五条,比较适合于评价一所学校的现代化。如果考虑到整个教育体系的现代化,这五条就不够了,至少要加上“教育现代化的公平要求”,补以“社区教育的现代化”。

(三)老年教育现代化的特殊要求

老年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以离开职业岗位、进入退休生活的老年人为对象的教育;是超越谋生要求,帮助老年提升生活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是老年学员自由生活、自主选择、自觉学习的教育;是老年人紧跟时代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

因此,老年教育的现代化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老年教育思想理念的现代化。这里,最重要的是要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和理念。终身教育思想理念,在老年教育现代诸思想理念中有首要的意义,分为两点:第一点,解决要不要办老年教育的问题,或老年教育的有无问题。我们党,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开始就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形成学习型社会”。如若不办老年教育,那就既没有终身教育,也没有“人人学习”。我国老年教育一直能够坚持下来,不断发展,终身教育思想理念功不可没。《发展规划》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得到党和国家的完全承认。第二点,怎么办老年教育的问题,或老年教育的方向问题。既然是终身教育,包括了学前教育和退休以后的老年教育,那么,其共同内涵就不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能概括,终身教育强调的教育共性是教育的生命性。

二是贯彻教育公平的原则,推进老年教育的普及。接受教育是《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的权力,“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的普世原则。现在全国有2.21亿老年人,有阶层差别、地域差别、需求差别;老年教育自身又有一个从精英阶层开始向草根阶层普及的过程。但是老年教育公平享受、普世惠及,这是原则。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规划》不但明确提出“保障权益、机会均等”的基本原则,而且作了周密部署。一是“扩大老年教育的资源供给”,“优化布局、面向基层”,调动五路人马,兴办老年教育:第一路是“优化城乡社区老年教育”;第二路是“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老年教育”;第三路是“推动老年大学面向社会办学”;第四路是实施“远程老年教育推进计划”;第五路是“整合文化体育科技资源服务老年教育”,第六路是利用养老资源办学,实现“养教结合”。

三是贯彻生命教育原则,不断提高老年大学的办学水平。《发展规划》体现了老年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思想,在“指导思想”中提出“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要求。生命教育的实质是尊重每一个老年学员发展自我的需要,通过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完善其素质结构,从而提升生命的质量、彰显生命的价值、美化生命的体验;生命教育的发展是要引导老年学员自觉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生命在这种“自愿的服务”中,闪现更加璀璨的光芒。老年大学在生命教育中的责任就是作为供给侧,实行改革创新,不断提高供给水平。

四、作为老年教育发展的总体布局的“老年教育发展观”问题

教育学中的教育社会学,其基本课题之一,就是教育的公平发展。《发展规划》的首要着力点是推动老年教育的发展,为此,对老年教育的发展作了全面部署。

(一)中央确定的新发展理念,指导了和指导着老年教育的发展

《发展规划》在“总体要求指导思想”部分,明确提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十个字都适用于老年教育的发展,即使“绿色”二字也一样。老年教育需要绿色环境,而且“绿色”象征和谐,和谐是老年教育文化的总的精神。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对解决老年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根本之策。

(二)为全体老年人服务是老年教育平衡发展的价值原则

《发展规划》在“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中,论述了“保障权益、机会均等”,要求“最大限度满足各类老年群体学习需求”;论述了“优化布局、面向基层”,要求“在办好现有老年教育的基础上,将老年教育的增量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论述了“开放便利、灵活多样”,要求“促进各类教育机构开放,运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开展老年教育,为全体老年人创造学习条件、提供学习机会、做好学习服务”。所有这些,都贯彻了人民本位、人民共享的价值观。现在各个省、市、区老年教育发展不平衡,不能只讲经济发展条件不足,更重要的是要超越将老年教育发展重点放在省市区老年大学的局限性,面向全体老年人,重点下移到基层、到农村。《发展规划》还规定:老年大学本身需要实现的一个“转变”,就是逐步从服务本单位、本系统离退休职工向服务社会老年人转变。

(三)社会参与、全民行动、多元办学,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是老年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习《发展规划》,我们要把握一个基本点,就是其中所说的“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事业在前,老龄事业在后,表明:老年教育的基本属性是教育,但老年教育的对象又是老年人,或者说,老年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所以,《发展规划》在“总体要求指导思想”中要求“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老龄工作方针。我们制定的发展策略一定要符合这样的二重性要求。《发展规划》规定资源供给的“优先”方面是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原因在于老年人都居住在社区,他们的年龄又适合“就近学习”。

五、作为老年教育内涵的“老年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问题

《发展规划》把老年教育发展放在第一位,但也很重视老年教育中丰富教育内容和 创新教育方式的问题解决。在教育学中,有教育本质、目的、价值、规律等基本原理,也有学习、课程、教学、管理等理论。《发展规划》对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论述,就是对老年教育学中学习、课程、教学、管理等的论述。

(一)丰富教育内容是课程论创新

《发展规划》在其第三部分“主要任务”中,共写了五条,第一条是“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第二条就写着“拓展老年教育发展路径”。这条下面,写了三点:第一点是“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第二点是“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第三点是“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这里有很多教育学理论问题。先谈其中的课程理论。

《发展规划》指出:要“积极开展老年人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养生保健、心理健康、职业技能、法律法规、家庭理财、闲暇生活、代际沟通、生命尊严等方面的教育”。这十门课,展现了老年教育课程的宽度(广泛性),开启了老年教育课程的梯度(层次性),指示了老年教育课程的时尚度(先进性)。这样的课程体系,是供老年学员选择的。这就有了老年教育课程设置的第一个原则:广泛性设置和层次性设置相结合的原则。我在前面讲过,要有“共同的又是有区别的老龄观”。老年学员文化教养、知识准备、学习能力、潜在素质、人生追求各不相同。他们要学的课程也就有了层次性,其系列是:娱乐性课程、技能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文化素养性课程(文、史、哲、美)。进一步说,也就要有课程设置的第二个原则,称为适应性设置和引导性设置相结合的原则。研究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我们发现:老年人的需要有两种:一种叫“感受性需要”,它是老年人直接感受到的需要;另一种是“本质性需要”,它是老年人虽未感受到,但是有质量的老年生活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老年人在本质上需要的教育;“生命尊严”教育也是老年人未必感受到却在本质上需要的教育。这样,老年教育课程设置的第二个原则就包括两个方面:一面是满足老年人感受性需要的适应性设置,另一面是满足老年人本质性需要的引导性设置,包括引导老年人从较低层次的课程,提升到较高层次的课程,这两个方面是相互结合的。第三个课程设置原则是通用课程设置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设置相结合的原则。

(二)丰富教育方式是教学论文化论创新

《发展规划》对于老年教育的教育方式创新极为重视,提出许多创新的要求。一是要求“将课堂学习和各类文化活动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活动。这个“结合”的提出和写入,吸纳了福建老年大学等学校“双轮驱动”(课堂教学是一个轮子、校园文化活动是另一个轮子)的经验,并提升为老年教育的教育原则。“课堂教学”是老年人愿意接受的、使他们觉得是一种享受的教育方式;“文化活动”也是老年人希望参加的,原因在于老年人需要生命的活跃,需要学习成果的运用和扩展,需要融洽的人际交往,从中得到新的人生体验。可以说:课堂教学是老年教育的第一渠道,文化活动是老年教育的第二渠道。二者的结合是接受教育和运用教育成果的结合(陶行知曾大力倡导“教学做”的结合),是教育的传授方式和熏陶方式的结合,是生命的静态沉思和动态活跃的结合。老年教育比基础教育更需要文化活动的开展,原因在于:老年人的生命是渐趋沉寂的生命,应对这种生命老化现象,提升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开展各种生命活动是老年人的本质要求,而老年教育中的活动又有很高的文化性,更受老年学员的欢迎。有鉴于此,《发展规划》对老年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给以特别的关注,要求“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打造一批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示范作用的老年学校、老年学习团队”,“设计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项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老年人学习和活动之中”。

二是要求“支持建立不同类型的学习团队”。这里所说的“各种类型的学习团队”包括各个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建立起来并开展活动的学员社团。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和文化活动的结合”在组织形式上就是“教学班级”和“学员社团”的结合。教学班级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但也可以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学员社团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承担者,但也通过讲座等方式继续课堂学习。

(三)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发展规划》既在“拓展老年教育发展路径”一小节中写了“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又在“重点推进计划”中列入“老有所为行动计划”。这是《发展规划》具有积极老龄观和高度现代性的表现。

笔者认为,这里的“开发资源”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已经是某一专业的人力资源,对于这部分老年人,不能弃之不用,而要发掘出来,让他们继续服务于社会。如《发展规划》所说:“用好老年人这一宝贵财富,充分发挥老年人的智力优势、经验优势、技能优势”,“组织引导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

第二个层次是开发老年人的潜在能力。这里讲的“潜能”是人的潜能,指人在生活和教育的积累中储存的发展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若在中年以前不能实现,就成为老年人的潜能,并在老年时期得到开发。老年教育正是这部分老年人潜能得以开发的途径。老年大学涌现的大批老年作家、老年诗人、老年书画家等就是老年教育开发潜能的丰硕成果。

六、作为老年教育发展关键的老年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问题

这是教育管理学问题。老年教育的管理,包括宏观的政府管理和微观的学校管理。《规划》在其“指导思想”中写道:解决老年教育问题要“以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问题为关键”。这是非常重要的判断,也是广大老年教育工作者最为期待的所在。他们都把这一问题的解决,看作是“突破老年教育发展的瓶颈”。

(一)《发展规划》对老年教育管理体制设计

这个设计就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组织、民政、文化、老龄部门密切配合,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老年教育管理体制。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协调,通过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指导监督,共同研究解决老年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这个设计的依据,一是老年教育实践正在发展中,老年教育的管理体制机制需要一个创新的过程;二是老年教育的多重性,要求管理体制机制的多部门合作配合;三是老年教育管理必须实行“管办分离”。按照这三条,《发展规划》的有关规定,解决了这样几个问题:其一,“党委领导”和“政府统筹”相结合。党委领导要通过政府统筹来落实,而“政府统筹”内含着统筹机构的建立。其二,“各部门分工”和“密切配合”相结合。这是“管办分开”中的分工、合作,组织、文化、民政等三部门主要职责是“办”本部门的老年大学和其他老年教育机构,而真正可起统一“管”的作用的是教育部和老龄办。教育部也管,管社区老年教育,管高等学校老年教育,管了老年教育的大头,但教育部更重要的任务是“管”老年教育的总体。老龄办则把老年教育纳入老龄工作全局,一并促进老年教育的发展。其三,以总体功能的规定来带动各部门的尽责。所有的管理体制机制,都是为了尽其功能。就像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即“社会主义功能论”带动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事业一样,老年教育体制机制的功能规定将使这一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成型。“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指导监督”功能的实现必将达到这一目的。

(二)进一步开展关于老年教育管理问题的理论研究

我们要开展老年教育管理适应性问题的研究。管理的体制机制,要从所管领域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当老年教育在其初级阶段只以老干部为对象时,老干部局既办又管是合理的;但老年教育发展到双层现象出现:上层是老干部教育、基层是社区老年教育的时候,老干部局就只能“办”老干部大学,而很难再管全部的老年教育了。这就是老年教育管理的适应性原理。

我们要开展老年教育管理效率问题的研究。管理是系统控制的事。系统控制的目的和标准是系统运行效率的最大化。我们对现行的各种管理体制机制的效率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包括它们各自的资源聚合效率、人才集中效率,教学管理效率,规模扩张效率。在效率比较的基础上,实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按照这两个方面的研究结果,我们对现行的省、市两级的管理体制机制作了四个层次的排列。第一层次:由党委组织部门和老干部局统一管理老年教育;第二层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建立老年教育协会或老年大学协会,党委办老年大学,通过老年教育协会或老年大学协会,协调指导全部老年教育;第三层次:建立省市老年教育委员会、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对全省(市)老年教育实行统筹;第四层次:再在第三层次基础上,增加教育部门牵头对老年教育实行教育行政管理。现在,上海市、苏州市已经进展到第四层次,它具有适应老年教育全方位发展的能力,具有凝聚教育资源、集合教育人才、强化教育研究、按教育规律办教育的较高效率。

(三)贯彻《发展规划》要求,落实省级市级政府统筹的组织建构

中央在管理问题上,反复强调“省级统筹”的重要。在区域广大、人口众多、情况千差万别的中国,中央若什么都“一刀切”,这种管理办法是不可行的。各省要把“政府统筹”的责任承担起来。老年教育的发展,它的不平衡状态的克服,各项教育发展指标的达成,都迫切需要省级统筹问题的解决。

(篇幅所限,本刊略有删节)

猜你喜欢

老龄现代化规划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边疆治理现代化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运动对老龄脑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