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假如我是真的》的哲学意蕴

2017-02-09朱林玉

文学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张老特权团长

朱林玉

《假如我是真的》的哲学意蕴

朱林玉

《假如我是真的》是70年代末由沙叶新、李守成、姚明德三人共同创作的一部话剧,该话剧有力的控诉了“四人帮”对知青思想的毒害,讽刺了党员干部中的不正之风。本文从话剧的题目入手,从真的真,真的假,假的真,假的假这四部分内容出发,对剧本的人物形象,编者的思维逻辑进行创意解读,发现这部剧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意蕴绵长。本人才疏学浅,赏析浅薄,如有不当之处,请多指教。

“好爸爸” 真的 假的 党员干部 不正之风

《假如我是真的》是由沙叶新、李守成、姚明德三人于70年代末共同创作的的话剧剧本。这部话剧是党内出现的不正之风的真实写照,剧情本身并不复杂,无非是在特权横行的大背景下,主人公李小璋因为没有个“好爸爸”,不能上调城里工作,因此与女友周明华的婚姻受到阻碍,后来又因没有个“好爸爸”连看个电影都不行,于是他就索性用谎言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有着“好爸爸”的张小理后享受到之前无法享受到的种种特权,后因检举揭发,在上调城里工作的前一天,谎言被打破的故事。骗子骗人把戏并不新鲜,新鲜的是,这部话剧背后的意蕴。若是细细品味,在真真假假中,在假假真真里,分辨什么是真的真,什么是假的假,什么是假的真,什么是假的假,着实有味道,本人在此只有做点浅薄的赏析。

一.真的真

1979年,“四人帮”消灭后的前一两年,是在经历了1967——1977年间的十年文革的时代,四人帮的颠倒是非、贪污腐败、横行霸道对青年知识分子,对党员干部,对平民百姓的思想有着不同程度的迫害。赵团长“正大光明”的让观众等两位领导和一个贵宾,嘴里说的那句“这种事在我们这儿是常有的,没什么奇怪”显得那么的理所应当,好像自己不过是在遵循自然规律,可见官本位的思想是这个时代的规律,没有什么不恰当的,也不需要藏着掖着。再看看观众的态度,作者用了一连串的问号,无可奈何的怨言?深表不满的责难?激愤的抗议?大声的詈骂?一个“但愿如此”意味深长,这是作者无奈的叹息吧,这些问号是作者的希冀吧。可是本是主人,本是权利的主人的观众,他们的态度一定是让作者失望的,他们或许都是选择沉默,选择接受,否则怎么可能让赵团长为所欲为?这也就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文革时期的思想是“包容”的,是“纵容”的。文革对人们思想的迫害,这是真的;社会依旧是个有着封建特权思想势力的社会这是真的不能再真的事实。

然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老党员干部张老的出现,是一股清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一阵清风,吹散不正之风的污浊;他的言语掷地有声,他的思想清正廉洁,他的心里装着群众,当吴书记问是否要将这个案件公之于众时,张老说“问题摆在那里,捂是捂不住的,群众迟早会知道”,当吴书记说没想到是这样,张老的回答是“即使是我的儿子也不应该答应给他开条子啊”,“即使是自己来,也应该是拒绝的。”寥寥数语,体现的是一代老党员干部的忠心,他是真的,是表里如一的,尤其是他在面对李小璋的轻蔑时,眼神透露的正气告诉我,张老不假不虚伪,是“真人”。

吴书记也是真的,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是惧怕权利的,最深处的还是深藏着特权思想在的,不管他外在的表现有多么的坚定,多么的固执,给张小理那张纸的那一刻,也意味着吴书记的党性坍塌了,依旧给特权让出了路,这无疑是个悲剧。有原则的党员,甚至是可以成为张老一样的党员,也不得不向特权低头。虽然其中有他妻子的掺和,但依旧是个人不够坚定的,之所以认为他是真的人,只因为后来的审讯中的他勇于承认了错误,不失为真人。

二.真的假

孙局是典型的真的假,外表一副刚正不阿,党性十足,实际却是一个腐败之极,趋炎附势之人,不了解他的人容易被他的外表,乃至语言所迷惑,认为他的确是个好党员,而实际为自己的子女开后门,受好处,享受特权样样都做,是真的假。例如,周明华向他帮忙时,口口声声的说“在我们国家没有什么职位高低,无论在工厂还是农场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有前途的”,却自己利用特权为自己的女婿保驾护航,将自己的女儿调回城里。典型的假人,假话,假作为,假党性,都是假的。

有趣的是,我发现孙局的形象与“茅台酒”很像,外表是那两毛钱旧的真“茅台酒”瓶子,其实里面装的不过是假的一元两角的白酒。看上去俨然是人模狗样。

三.假的真

剧场里播放的电影是《钦差大臣》,假的,不过是场电影,而在电影外的剧本中,上演的却是另一个版本的《钦差大臣》,只不过这位钦差大臣是“张小理”,在《假如不是真的》这部剧里,孙局、赵团长、钱处长、郑厂长、李小璋、周明华、张老、吴书记等等,不过是剧本中的人物,是假的,而在我们实际生活中,这些人又有着原型。

“假话说了一千遍就成了真的”,在这部剧里,没有超过三句,就已经成了真的。李小璋一个电话的功夫成了真正的马部长战友儿子“张小理”;赵团长一个猜度的功夫张小理真的成了“张老”的儿子;赵团长的一个随意的编造李小璋就真的成了救张老的青年,一个谎言的功夫什么都可以是真的,什么都可以成为真的。

依旧要说说那瓶“茅台酒”,明明是假的,从老丈人那里打回,到第一次送给赵团长,就成了有着“好爸爸”的张小理口里说出来的特制的,出口的,假酒就是成的真酒,赵团长送给孙局长也成了加有许多补品的酒,再从孙局长手里到钱处长手里,再到张小理手里。茅台酒被赠送的路径,就像是个地位链,就是从平明百姓中送出,一级级到达权利最高处。假酒到达了高级酒的顶端。

四.假的假

假扮是张老儿子的李小璋,无论其演技有多么的高超,无论其小聪明玩的多么的有花样,假的就是假的,假的怎么也真不了。假酒的回归,或许也是一种印证,与轮回,不管怎么走,不管时代怎么发展,邪不压正,道之使然。

当大多数人从实际生活出发,去思考着这部剧是在尖锐的批评党内的不正之风时,批评着这部剧只提出了问题而未解决问题时,游走于这两个观点之间,认为提出了这个不正之风就是好的时,我却想从剧本本身出发,思考编者的逻辑思维,这部剧看起来简单,却那么的不简单。剧本处处包含着对比的思想,李小璋与“张小理”前后的对比,实际是有“好爸爸”与没有好爸爸的对比;“张小理”与周明华的对比同样也是有“好爸爸”与无“好爸爸”的对比,因此特权色彩才会显得那么有张力;处处饱含着哲学的韵味,真与假就是一种思辨。

尤其欣赏编剧的就是不该停的地方戛然而止,引人深思。我想有以下几位意味:后果如何,由各怀想法的人去向,不做政治说教,因为张老的出现,张老一人的言语,寡不敌众,再说下去,典型的党性培养。第二,意味着清理不正之风路还很远,一次审判并不会终结,毒瘤还在脑袋里,一时半会,一年两年是清不了的。第三,甄别的作用,哪些人看清了一切,还依旧选择正直,这是这部剧的味道。停的好。

然而我似乎看到了编剧对女性的贬低,整部剧总共只有赵团长、周明华、娟娟、娟娟妈、钱处长,五位女性,却在这五位女性中,我看到了编剧赋予女性的各种不好的代言词。

赵团长的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以及“细心”,(如当“张小理”想求孙局办事时,用眼神示意他求助钱处长);钱处长的“愚昧”,给吴书记吹耳边风,混淆吴书记的视听,让李小璋的骗局继续下去;周明华的卑微,封建,我是从她跪在地上为孙局擦地,以及听父亲的话看出的;娟娟,孙局的女儿,是正大光明的告诉他人自己的父亲可以开后门,典型的官二代作风;娟娟妈虽然未出现,但是知道孙局怕老婆,这里似乎也可以看出端倪。总而言之,编者对女性的刻画,似乎有着贬低的意味。

(作者介绍:朱林玉,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张老特权团长
无聊是一种特权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毛泽东给雷经天的信》
“团长”何八斤让乡亲们便利购物
骂鸭记
英雄团长沈述清血洒光华铺
代表团团长、预备会议
“办月刊,你们胆子很大啊”
抢亲
『人大代表』不该成为特权符号
耄耋老人的快乐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