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途径

2017-02-06邓智丹

南北桥 2017年2期
关键词:法治思维培养途径大学生

邓智丹

【摘 要】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环境中,各种社会冲突、矛盾、利益相互交织,只有法治才能化解矛盾与冲突,整合利益,稳定社会根基。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应当具备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需政府、学校、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政府部门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应优化校园法治环境,扩充法治教育内容。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应具备良好的法制意识,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从而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

【关键词】大学生 法治思维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0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是历届党代会中首次提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执政。现在,依法治国已然成为了我党的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相应的,法治思维则成为了公民新的行为准则。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社会公民,即将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具备完善的法治思维,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那么,怎样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则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的培养途径提出几点建议。

一、法治思维的概念界定

(一)法治思维的内涵

对于法治思维的内涵,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诠释,于浩则根据法治思维背后的形式法治观及其是指因素将法治思维的内涵概括为:法治思维是以法律规则为中心的思维,是合法性判断优先的思维,是以限制权力、保障权利为中心的思维,是坚持程序正当的思维。学者陈金钊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了法治思维的含义,人物不同历史时期下,法治思维的含义有所不同,他则将法治思维总结为:法律思维强调法律职业的具体法律方法,侧重的是法律方法论对职业思维的影响。袁曙宏认为:“所谓法治思维,在本质上区别于人治思维和权力思维,其实质是各级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必须时刻牢记人民授权和职权法定,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律程序,必须切实保护人民和尊重保护人权,必须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自觉接受法律的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综上,各学者对法治思维的含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释。当今,法治思维已经成为公民的一项基本行为准则,是每个公民都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将法治思维的内涵说得更浅显易懂一些,便于不同文化公民的理解。即简言之,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二)法治思维的四个层次

法治思维在不同问题和领域的运用包含了不同的层次。法治思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认知判断层次,即运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进行认识并得出初步判断的层次。人们可以根据法律对社会中的一些行为或现象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断,例如抢劫是违法行为。这种层次的法治思维,是普通社会成员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备的。二是逻辑推理层次,即运用法治原则、规范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并得出结论乃至解决办法的层次。法律职业者的思维多为这一层次。这一层次的思维是以通过法律解决个案为主要特征。三是综合决策层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认知判断、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性衡量,并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决策。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法治思维更多地体现在这一层次上。四是建构制度层次,即在前面三个层次的思维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抽象,从而能够通过建构或改革法律制度对更宏观的问题提出长远的解决方案。这是最高层次的法治思维,也是高层级的领导干部所应当具备的。因此,考察法治思维能力的高低,应当按照对象和主体的不同设定不同的标准。

二、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必要性

法治思维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大学生做为新型人才,只有具备法治思维,善于用法治思维对身边的社会行为进行正确的判断,从而推动和谐社会新秩序的建立,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内容,同时,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

(一)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推动法治中国建设是每个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倡导公平、正义、民主要真正做到民主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知法,学法,守法,用法大学生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主体,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尤为重要,大学生作为高知识群体,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也是刻不容缓的。要培养有文化,有纪律,有理想,有道德的四有新人,如果缺少法治思维则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依法治国的政策方针也就成了纸上谈兵,法治社会也无从建立。所以,只有大学生具备法律意识,坚定法律信仰,懂得用法治理念来判断社会行为,将法治思维运用于社会生活中,才能适应当今的时代潮流,发挥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助推法治社会的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内涵的必然要求

当前,大学生了解法律知识主要还是通过课堂学习,而各高校开设的有关法律的课程只有《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且书中的法律部分包含的是最基础的部分,知识不够全面。此课程由于只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课时少,同学们学到的法律知识少之又少。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形势多变,法律制度不断完善,要求大学生不断了解时下时政热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法治社会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然而,当下高校开设的课程完全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学生。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专门型课程的缺失,校园法治氛围缺乏等一系列问题要求高校思政理论课重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推动其法治思维的养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完善大学生人格,不仅完善了大学生的知识架构,更丰富了思政理论课的学科内涵。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大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其自身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忽视身边的违法行为。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法律知识不健全,法律能力不足,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法律信仰。从许多类似于复旦投毒案等一系列校园悲剧也可看出,我国大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且漠视法律。综上,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未形成。法律修养不足,导致很多大学生的缺乏权利义务意识,不能作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正当利益,造成自身发展受阻。所以,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是实现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途径

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中的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将社会,学校和家庭力量相结合,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才能推动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

(一)加强社会法治教育

社会法治教育则主要靠政府发力。政府的职能是依法对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它体现着公共行政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向,是公共行政本质的反映,其根本目的是为所有社会群体和阶层提供普遍的,公平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为大学生制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也属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范围。首先,政府作为行政机关应该完善立法程序,保证执法程序的合理性,公正执法和司法,始终秉承着依法办事,严格执法的原则,并保证办事公开,公正,公开,维护法律的权威,消除那些不良司法和野蛮执法现象。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政府应该进行普法教育,带头学法,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例如,联合社区的大学生对居民进行普法教育,使大学生在具体实践当中形成对法律的认同。再如,政府可开通微博微信平台进行普法宣传,大学生多用微信和微博关注时事,所以这样在无形中使大学生接受到了普法教育。再次,政府应大力支持大学生的法律实践活动,例如,联合学校建立法律实践基地,不定时允许学生参观监狱,听取监狱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也可以听一些罪犯的忏悔报告。帮助大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从而培养其法律信仰,形成法治思维。

(二)加强高校法制教育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内容和校园文化环境是影响大学生法治思维形成的最直接的因素。首先,“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校应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学校自身情况和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校纪校规。学校应该严格按照校纪校规办事,秉承公开透明原则让每个学生体会到自身所处的是一个有纪律,公平,阳光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其次,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学校应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培养法律专门型人才,学校定期对教职工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教职工的法律修养。现在高校的法制教育主要集中在《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课上,且法律知识部分只占极少部分,课时极少,不能满足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需要,由此,为助力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需要学校开设专门的法律课程,且可根据国家法律的变动开展法律知识讲解或者专题讲座开展,在使同学们了解时政热点的同时,将法治理念铭记于心。再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法治思维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运用的思维方式。学校应当注重实践对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可结合“国家宪法日”开展校园普法活动,形式可以是法律知识竞答,法庭实战模拟等,以此培养大学生的法律能力。还可开展校外法律实践活动,联合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例如,带学生旁听法庭审判,开展学生对社区居民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活动等。使,同学们在实践中将知识外化为行为,逐渐培养自己的法治思维。最后,在当今这个自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自媒体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学校可通过自媒体推送当下法律热点和法律知识,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提供基础法律知识。学校只有同时向学生提供良好的软件和硬件配套设备,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利用新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才能更好的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同感和法治思维。

(三)加强家庭法制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法制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第一课堂,首先,父母应坚持党的领导,拥护党的决定,认真学习法律法规,注重提升自身的法律知识水平,提高法律意识,遵纪守法,能用法治的眼光看待社会事务,严于律己,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善于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孩子树立正面榜样,为其处理社会事务提供积极示范。其次,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传递给他们正确的法治理念,增强其对法律的认同感。例如,父母可以通过现身说法,加深孩子对婚姻法的理解,教导给孩子关于婚恋中应扮演的角色,承担的义务,家庭责任,及自我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较高的法律修养的父母,和谐氛围的家庭环境于无形中奠定了学生的法律基础,有利于其法治思维的养成。

四、结语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是党的事业建设的可靠接班人,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主体。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对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工作是刻不容缓的,也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前提下,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使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合力推动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由此,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乃至于实现“中国梦”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高鸿钧.法治:理念与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魏小强,宫宝芝.中国法治建设[M].南京: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

[3]杨春平.法学感悟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4][美]哈罗德.J.伯尔曼.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中共中央法.制讲座汇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6]杨永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六大思维方法[N].学习时报.2014-09-01.

[7]张立伟.什么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N].学习时报.2014-03-31.

[8]袁曙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C].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1.

[9]蔡晓卫.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J].中国高教研究.2014(3).

[10]陈大文,孔鹏皓.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

[11]于浩.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法治思维[J].北方法学.2014(3).

[12]石一龙.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J].教育广角.2015(5).

[13]贾爱贵.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4).

[14]赵宴群.论我国大学生宪法教育与法治思维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

猜你喜欢

法治思维培养途径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