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究策略,提升效率

2017-02-04王昌升

新课程·中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分层次因材施教深度学习

王昌升

摘 要: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经常、全面、系统地研究学生,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前提。教师应当认真落实新课改理念,面对现实,讲究策略,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多一些等待和倾听,创造性地利用教材,重视有效讲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因材施教;研究学生;深度学习;分层次;有效讲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巴班斯基在《教学过程最优化》中明确提出,经常地、全面地、系统地研究学生,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前提。当前,农村初中学生数量相对较少,留守儿童的比例却较大,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也不尽如人意。面对现实,要想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真正有效乃至高效,必须树立学生意识,讲究策略,因材施教,研究学生,讲究方法,提高效率。

一、落实新课改理念,提升专业素养

打铁还须自身硬。能否上出好课,首先取决于教师自己对课的理解。一个人的成功是他能力的延伸。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必须整体把握教材,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很多时候,我们要把自己作为一个学习材料的学生,去发现其中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的难点与问题。日常教学中,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一些问题或知识点忘了交代或未交代清、

交代完全,学生作业就会出现较大面积的错误。比如,一些多解题或分类讨论题。其实,这是因为对学情缺乏研究。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名学生,这是每位教师的教学追求。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本着追求有效教学的信念去设计、去实践,才有可能演绎出一节又一节的好课。

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我们应通过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数学的本质。

“同学们,下一个提问谁站起来回答,老师奖励100元。”2015年5月7日下午,在南京师范大学一堂讲座上,为了打破“有问无答”的“窘境”,授课教授当场掏出了皮夹。这位张铭老师是鼎鼎大名的“海归”,2013年底由国家“千人计划”引进。张铭教授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坦言:“作为老师,我特别喜欢在课堂上和学生互动起来,大家来一场思维的碰撞,碰撞后才能得到提升。这比掌握知识更重要。”他的话,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三、提问要分层次

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一个人对一件事的兴趣,或者说对一个工作的兴趣,就是由许多次成功的感觉累积起来的。学习也是如此。我们对班级学生的层次应该了然于胸,把每一个问题交给适合的学生回答,对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十分重要。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就感来源于自己一次次正确的回答,一次次被表扬,一次次被欣赏。现在,农村初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厌学,怕学数学,随着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基础差,学习能力薄弱,缺乏成就感。

四、重视有效的讲授

研究学生,就是在教学设计时多从学生实际出发,要让我们的讲授更有针对性。现在,出现一种不正常的声音,一堂课教师最多只能讲15分钟,甚至有的学校规定只能讲10分钟。有的学校自卖自夸可以“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其实,一个班级或一个年级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业基础根本就不可能在一个层级上,“清”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吗?教学,教学,有教有学。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片面夸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能是害了学生。

在新授课时,虽然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放手让学生体验成功,鼓励学生享受成功,但少不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获得成功,仍然需要教师对概念、定理、法则等教授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一流的教师,才能教出一流的人才。如果只是让学生一味“自主”,那就像游览美丽的黄山,少了导游,所得必将是很有限的,甚至费时费力。试想,如果真的什么都可以让学生“自主”,那么还有那么多初中生争着上省示范,高中生抢着上985、211吗?“凭良知做事,用常识质疑,这是我的常态。”李镇西说。

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找到自己想要什么、热爱什么的过程。我们一定要变“学科为本”为“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多一些等待和倾听,讲究策略,深入实际,努力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我们的教学,我们的中考复习,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一定要多研究学生,多研究教材,如果学生的计算都不过关,教材都没有学好,还谈什么高大上?我想,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效乃至高效。

参考文献:

马小为,庞彦福.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模式[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7.

猜你喜欢

分层次因材施教深度学习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探讨中职学校学生英语分层次教学法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