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美国环保经验的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

2017-02-04张昌宋

福建茶叶 2017年9期
关键词:福建环境保护文明

赵 靓,张昌宋

(1.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2.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 350108)

基于美国环保经验的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

赵 靓1,张昌宋2

(1.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2.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 350108)

美国生态意识的启蒙和生态环保运动都起源得较早,其积累的生态保护和治理的经验值得全球借鉴和效仿。在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福建省积极响应号召并把“美丽福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一边借鉴国内外丰富的经验并吸取失败的教训,一边研究符合我省省情的特色道路。本文以美国的环保经验为指导,从政策保障、经济刺激、产业调整、科技创新、政府主导、全民环保、对外合作、全面发展的角度探讨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路,是一次构建在美国经验上的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研究。

美国;环保;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了推动经济发展,一路凯歌高进征服自然,无节制开采自然,导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现象频发,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空前的严峻挑战。为了寻求人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立新的社会发展形态,生态文明应运而生。

我国也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来应对全球生态问题,以实现民族的永续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章,生态文明在我国正式开始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全新发展模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跟经济、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美丽中国”被定位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省份,福建的生态文明建设早有开展。早在2002年3月,福建省省委和省政府就做出了“生态省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同年7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提出了生态省建设的远景目标,即经过20年的努力奋斗,“把福建建设成为生态效益型经济发达、城乡人居环境优美舒适、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全面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1]”可持续发展省份。同年8月,环保总局批准福建成为全国第四个生态建设试点省份[1]。

作为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后代的系统工程,福建的生态省建设极具挑战性。由于我省乃至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都缺少足够的经验,所以为了不走错路、少走弯路,我们必须合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理念和经验以实现自身的生态文明转型。美国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先驱,其保护与治理环境的经验均走在世界前列。因此,对美国生态环境保护经验的研究将对我国及我省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美国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回顾

20世纪60年代前,美国人的资源和自然保护意识增强,生态意识开始萌芽[2]。美国浪漫主义作家亨利·大卫·梭罗用其名作《瓦尔登湖》启蒙了人类的生态意识。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的人们,已逐渐意识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环保意识逐渐蔓延开来,人类开始关注与自然的平衡发展。

到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美国现代生态环保运动已广泛展开。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出版的《寂静的春天》正式唤醒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并敲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警钟。70年代,美国生态环保运动达到了空前规模。20世纪80至90年代,美国出现了以“明智的利用”运动为主力的反环保主义运动,生态环保运动陷入低谷。里根总统上台后,以保护造纸业为借口,颁布一些反环保政策。但随着基层环保队伍的壮大,美国生态环保运动的发展势头不减反增。

进入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成为美国环境保护的主导理念。政治、经济和社会措施的综合利用,环境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循环经济的推动利用、发展低碳经济的“绿色新政”,让美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1995年,“生态文明”概念被美国生态专家罗伊·莫里森提出[2],具有时代意义,开辟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式。

2 美国生态环境保护经验总结

从布什政府到奥巴马政府,美国所积累的生态保护与治理经验值得借鉴。其生态环保措施具体表现在法律法规,经济措施、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开发、科技创新水平、调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力量等方面。

2.1 依靠法律法规保障

美国政府以立法形式进行生态环保,并严格执法。美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前沿性。1969年,美国颁布《国家环境政策法》,标志着生态环境保护从治到防、从防到保护的第一次迈进。1970年,《清洁空气法》的颁布,成为后来全世界治理空气污染的法律依据[3]。2.发展性。美国的法律发展,由70年代的基本法,如《清洁空气法》,演变到80年代科技含量高的能源、废弃物处理法,如《固体废物处置法》,再到90年代鼓励新能源、新技术的《能源法》等。进入21世纪后,美国再次推行“能源新政”,继续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3.严谨性。美国在立法过程中,首先必须依据严谨的科学实验和数据作为立法依据。在执法中,采用“双轨制”生态执法模式,由中央环保局统一授权各州环境执法部门公开、透明执法。在执法过程中,必须要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官员、律师、专家联合参与,以保证执法的权威性。美国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健全,给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2.2 采取经济刺激措施

美国采取税收和奖励等综合行政措施来鼓励保护生态环境。美国政府对购买柴油轿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消费者给予税收返还,对白色污染征收新鲜材料税,对过量二氧化碳排放征收碳税,对购买节能住宅和设备的形为减免税收,对实行资源回收的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对购置控制污染设备的企业减免消费税[2]。美国还设立一些奖项如“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2],来奖励那些提高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工作者们。

2.3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美国推行低排放型和低能耗型[2]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是最常见的三种生态经济模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4],在美国主要体现在对废弃物资的回收利用。“绿色经济”主要讨论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问题[2]。奥巴马时期的《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复苏和再投资法案》,就是以能源战略转变和投资低碳产业来促进经济复苏。“低碳经济”则遵循国际通用的“5R原则”,即Reduce(减少浪费)、Reevaluate(重新评估)、Reuse(重复使用)、Recycle(循环再生)、Rescue(拯救自然)。在调整产业结构上,美国将高耗能的产业搬出市区,在市区内发展高科技产业、软件产业、服务业,并在大学开展文化产业。在节能减排上,政府鼓励绿色出行和公共交通的使用,如三人以上同车免收过桥费。政府还补贴公交车出行,倡导骑自行车上班,规定住地离校一英里以上可免费乘校车等。

2.4 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

早期的常规能源主要有石油、煤炭、天然气,之后又出现了风力、地热、太阳能,近几年又出现了核能、氢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人类对节能增效的新能源的寻找、开发、利用一直都没有停止过。美国通过补贴和税收等优惠,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实施清洁能源复苏战略,推动能源结构向低碳化转型。《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正是以石油为基础向以新能源为主的转移。新能源技术一旦突破,美国经济将焕发新的活力并继续保持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新能源也将成为新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

2.5 加强科技创新水平

推动科技创新促环保、促发展,大力发展以节能减排、绿色能源等低碳技术理念是一种突破性的创新。所谓的低碳技术创新是“在以人为本、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以促进生态平衡、节能减排、社会和谐等为基本目标的科学发展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5]。美国政府鼓励生态环保技术的创新,每年斥巨资投资生态环保基础设施,拨专款开发改进煤电污染的技术,奖励开发防污染、降能耗的新方法,重视环保管理水平的提高,科学推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以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顺利进行[2]。

2.6 调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力量

美国重视发挥政府和总统的主导作用。2008年奥巴马发表声明:“我在总统任期将标志着美国在气候变化方面担任领导的新篇章[5]”。奥巴马政府将气候变化和研发清洁能源放在优先位置,为笼罩在金融危机下的美国寻求出新经济增长点。实际上,美国生态保护历史上,也无不体现政府的身影,作为最高行政长官的美国总统,在环境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的环保局是一个全国性环境管理机构,直接对总统负责,连局长和副局长均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核准。我国的环境保护机构和美国相比之下,权威性明显不足。

同时,美国也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力量。美国非政府生态环保组织在生态环境政策宣传和志愿者活动组织等方面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美国环保协会在近50年内,积极同政府合作,始终坚持高效创新、平等合作的原则,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努力。另外,美国重视对公众的环保教育,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使其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能源节约观念。

3 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

福建森林覆盖率连续35年保持全国第一,水、大气、生态环境3大指标保持全优[5]。但作为国内的生态大省,福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仍面临着极其严峻的问题,如耕地面积锐减、森林结构不合理、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大气、水、酸雨、噪音、畜禽养殖业和农用化学品污染,海洋资源和矿产资源过度开发,洪涝、台风、干旱频发。福建的生态文明建设也遭遇政策保障不够完善、产业结构欠合理,新能源开发较缓、技术创新不足、生态文化不够普及等瓶颈。结合福建“生态省建设”的省情,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3.1 政策保障

首先,要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法制化。严格执行中央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地方法规体系。其次,加大生态执法力度。人大、司法、行政机关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提出专项治理,狠抓落实。再者,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障福建东、西部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福建西、北部多是江河上游和林区,生态战略性地位十分重要,但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因此,省财政应从生态环保得益的东部财政收入中转移一定比例的经费补偿西、北部地区因退耕还林而遭受的损失,持续调动西部地区参与建设的积极性[6]。同时,东部沿海要帮助带动西、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6]。

3.2 经济刺激

首先,福建省要利用经济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向生态省建设方向流动。如对发展生态产业相关的项目优先提供优惠政策,同时严格限制能耗高、污染严重产业的发展。其次,各级政府要增加对生态市、县建设的投入,对生态环境保护投入金额要逐年增加。再者,要鼓励多方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省建设,利用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促进社会资本对生态建设的注入。最后,需借鉴国外经验,对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商品和行为实行高税收政策,同时对循环再利用生产的商品实行低税政策等。

3.3 产业升级

福建是一个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的工农业化省份。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政府首先需尽量关闭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减少对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的数量,从总量上减少高温气体的排放。其次政府需鼓励企业探索低碳生产的途径,通过降低工农业生产的高碳排放,推动第一、第二产业走高科技发展路子。再者,加大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比如推动旅游产业,发挥厦门、武夷山等地的旅游优势,为我省构建更为和谐、科学的低碳产业体系。

3.4 科技创新

以科技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应首先加强科技创新水平。福建目前在用能源较为陈旧,效率偏低,缺乏技术创新。发展清洁高效技术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这类技术的研发,政府需要通过资金、税收等优惠政策对企业进行扶持。其次,政府部门应加快新能源的寻找与开发,加大对风能、海洋能和太阳能等能源的扶持力度。再者,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作用,搞好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组织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对生态产业的相关课题和技术进行重点研究,对那些高科技、可能形成产业化的项目重点予以扶持。最后,开辟科技、绿色交通枢纽体系,让出行实现低碳化。

3.5 政府主导

政府应成立生态省建设各级领导小组、签订责任书、落实政策。领导干部对生态保护和建设要亲自抓、抓落实。在领导干部中,要大力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增强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法律道德的意识。同时,建立“行政官员任内决策环境影响终身追究制[1]”,把生态建设的绩效纳入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中。对于那些急功近利、不顾长远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的官员,今后无论升迁、调任或离任,均平等追究其行政、司法责任[6],以遏制官员中短期趋利的行为。

3.6 全民环保

大力普及生态文化,首先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使每个公民都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使生态省的理念深入人心。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的渗透有利于营造舆论氛围,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其次需要系统科学地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提高全省人民的忧患意识,增强其责任心和紧迫感[1]。再者,把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生态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纳入各级学校的教学大纲,把生态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具体环节当中。最后,尽可能影响身边民众的消费习惯,比如少开一天车、少用一次性筷子、多走一段路、多使用节能灯等。

3.7 对外合作

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和合作,必须是在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省的省情进行发展。对外交流合作要寻求国内国际两种市场,并充分利用既有资源。福建除了借鉴美国的经验,还可以很好地利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缘优势,以及海峡两岸同根同祖的人缘优势,加强闽台交流及闽港澳的合作,争取在农、林、海洋、气象、地震、台风等领域合作上取得优势。

4 总结

人类历史走到21世纪的今天,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纵观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随生态环境兴衰而兴衰的历史。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往往肆意破坏生态平衡,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疾病蔓延,使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工业革命时期,美国也曾无节制地开采资源,引发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生态间题,甚至给美国民众的健康带来威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全球地位的提高,我们在陶醉于即得成就的同时切勿忘记美国的深刻教训,不能走美国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作为生态大省,福建的生态省建设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眼下的生态形势仍不容乐观。我们不仅要吸取西方大国的经验教训,而且要结合我国、我省的现实状况,探索出一条符合我省省情、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我省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千万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着眼未来,合理开发,正确处理好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把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发展始终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来抓。生态文明建设虽任重而道远,但其却是是科学、和谐发展观的又一次升华,符合新时代的迫切要求,表达了与时俱进的思想,是我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深化。我省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需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为保障,综合利用经济措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加快开发新能源和新技术,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理念;构建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民间组织为补充的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用生态道德约束人们,用生态观念影响人们,从“整体性”出发,从全局着手,多管齐下,一切从实际出发,协同治理、共同作用。只有建立起适合我省省情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才能逐步实现我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可调可持续发展。

[1]余建辉,刘燕娜,戴永务等.福建生态省建设对策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7):105-108.

[2]祝镇东.美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经营管理者,2015(12):179-180.

[3]赵世芬.梭罗的生态观及现代美国人对环境的关注[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2013 (10):240-246.

[4]朱启贵.“绿色+”: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全新战略思维[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2):16-27.

[5]李昳,张向前.美国低碳经济对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5(4):228-234.

[6]杜强.福建生态省建设问题的探讨[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2002(7):46-47.

福建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美国生态意识演变研究”(项目编号:2013C061) 研究成果。主持人:赵靓

赵 靓(1981-),女,福建福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张昌宋(1964-),男,福建霞浦人,硕导,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和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福建环境保护文明
环境保护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那个梦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对不文明说“不”
福建医改新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