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攻克初中物理教学难点的几点思考

2017-02-04倪卓君

新课程·中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初中物理

倪卓君

摘 要: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是以学生终身发展为出发点的,初中物理学得好或坏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故初中物理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教好这门课。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难点:如学生难以记住单位换算间关系,教师此时也不知如何处理,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又如,有些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等较难理解,教师此时也不知如何处理,若采用较深的理论去诠释,反而导致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困难。基于此,对攻克初中物理教学难点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单位换算;打比方

一、善于总结,巧记单位换算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碰到的第一个难点就是单位换算。很多学生都感到单位换算关系难以记住,尤其在解答计算题目时,往往错在单位换算上,造成“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的后果。怎样才能让学生巧妙记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用心发现、善于总结。

我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处理的:

长度的单位,学生在小学数学里已经学习过,知道长度的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

这么多的式子显然很难一下子记住,我总结了一种方法巧记上面的单位换算关系。

把每个长度单位比作一级级的楼梯,最大的千米单位放在楼梯的顶层,接下去把换算为千的单位一级级往下排并放在楼梯的上层,直到排到最小的单位纳米;接着再把换算为十的单位分米和厘米嵌在米和毫米之间,放在楼梯的下层。

如果是换算为千的单位,只要记住每下一个台阶是乘以103,两个台阶是106,以此类推;而每上一个台阶是乘以10-3。

例如:1.5 km= nm,3 μm= m

(从千米到纳米,一共下了4个台阶,所以结果是1.5×1012纳米;而从微米到米是上了两个台阶,所以结果是3×10-6米)

如果是换算为十的单位,同理每下一个台阶是乘以101;而每上一个台阶是乘以10-1,这里就不举例了。

那如果是3.6 dm= μm呢?

(首先看从分米到毫米下了两个小台阶,就是乘以102,再看从毫米到微米下了一个大台阶,再乘以103,则最后结果为3.6×105微米。)

长度的单位换算搞清楚之后,对于面积和体积的单位换算关系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我们已知数学的公式:(ab)n=anbn,(an)m=amn。为了方便物理学中的单位换算,暂借用它的形式一下。如面积的单位换算关系,可以这样推导之:

因为1米=100厘米,再两边分别平方,则有(1米)2=(100厘米)2运用数学公式去括号得:12米2=1002厘米2,即1米2=104厘米2。又如,体积的单位换算关系:1米=100厘米,两边分别立方,则有(1米)3=(100厘米)3,去括号得:13米3=1003厘米3,即1米3=106厘米3。

由此可知,只要记住长度的单位换算关系,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便能十分容易地推导出面积和体积的单位换算关系,灵活运用它,不必再死记硬背了。要把小的面积单位或体积单位换算成大的面积单位或体积单位,仿照长度的单位换算方法,用负指数来表示它即可。这样就攻克了单位换算这一难点。

二、善用表演的艺术,理解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

许多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等不好理解,如果教师仅用理论去诠释,反而让学生对其理解更加模糊,此时如果能够利用表演来诠释,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有意想不到的成效。例如,

在探究直流电动机的原理时,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通电线圈能在磁场中转动,但不能持续转动下去,这是为什么呢?书上用了四幅图去解释这一现象,有些教师甚至还用了多媒体演示,可学生就是不理解。该怎么办呢?我是用表演的方法攻克这一难点的,具体做法如下:

让甲、乙两同学各执一块牌子代表磁体的N极和S极,并站在两边;再做一个矩形框代表线圈,然后让A、B两同学各执矩形框的一条边,代表电流方向相反的两条导线(A代表垂直纸面向里的方向,B就代表垂直纸面向外的方向),并站在甲、乙两同学的中间,就好比把一个线圈放在了磁场中,这时A、B两同学所处的磁场方向是相同的。老师就作为旁白,当老师喊完“通电”之后学生就开始表演。

A的电流方向是垂直纸面向里,在这样的磁场中我受到的力是竖直向上的,于是A同学就慢慢往上移动;B的方向与A的相反,垂直纸面向外,所以受到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故B同学慢慢往下移动。

此时,下面的同学就可以看到在A、B两同学力的作用下,线圈开始转动。当转到平衡位置时,刚好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二力平衡,所以,我们把这个位置称为平衡位置。此时线圈由于惯性要继续转动,从而越过平衡位置。

越过平衡位置之后,A、B继续表演。

A的电流方向没有变,磁场方向也没有变,当然受力方向也不变,于是A受力阻碍线圈转动;B和A一样,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都没变,所以B受力方向也不变,同样阻碍线圈转动。

此时,下面的同学可以发现线圈正向转动减速,然后开始反方向转动,反复几次后,线圈最后静止在平衡位置。如此,学生清晰地知道了线圈为何不能持续转动的原因。

三、巧用“打比方”,解释“串联分压”等物理现象

所谓打比方,指的是用一种容易明白的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不容易明白的事物。它具有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形象的、容易理解的问题的优势。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利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解释物理问题效果甚佳,下面我就举例来说明打比方在解释物理现象中的优势。

在讲解短路现象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假如在你的面前有一座山,你想从山的这头到山的那头去,给你两条路选择:一是爬到山顶再下山,二是直接过隧道,请问你走哪条路?学生异口同声:“走隧道。”为什么呢?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因为轻松无阻碍啊!(我顺势引导:电流其实比我们还聪明,有导体的那条路好比是爬山,没有导体的那条路好比是过隧道,毫无疑问电流也就直接过隧道喽。)由此,学生顺利理解了短路的含义。

又如,我们都知道串联是分压的,且电阻越大分的电压就越多,但在讲解这一结论时,学生总是一知半解,因此,在解题时常常出错。这时,如果还是纯粹用理论来解释,学生可能会出现当时好像理解了,但一做题目还是错,总也记不住,情况越来越糟。教学中我利用打比方的方法把电源看作是一个地主,而把电源提供的电压看作是地主所拥有的财产,把电路中的导体看作是地主的儿子,把导体的电阻看作是各个儿子所拥有的势力。现在假设地主的几个儿子要分家,那这些财产该如何分配呢?儿子们并不想平均分配,每个人都想多分点,那就要各凭本事了,势力大的分得的财产就多,换句话说这个财产其实不是分的而是抢的,谁的势力大当然抢的财产就多,如果势力增大的话抢得的财产当然也就变多。通过这种形象的比喻,既方便学生的理解,又方便记忆。

在教学中能够利用打比方解释物理现象的并非只有这些,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物理现象,我都尽量用打比方的方法让学生去理解其中的道理。实践表明,利用打比方的方法处理问题有时比高深的理论更能让人明白。

以上是我对攻克初中物理教学难点的几点思考。俗话说:“教无定法。”我相信适合自己的教法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教法,这样就可以攻克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个难点了。

猜你喜欢

初中物理
兴趣——学生学习物理最好的动力
浅析微课视角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微课来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性
三维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