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课堂,让情境模拟更贴近生活

2017-02-04王旭糯

新课程·中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法律教学案例教学初中

王旭糯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法律教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了让法律真正走进学生生活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情境模拟,让学生在情境模拟过程中感受到情与法的冲突、理论和实践的冲突,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初中;法律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模拟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从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第九课《保护自我》开始进入了法律教学。初中思想品德中的法律教学中,教材依附着大量的法律案例,利用案例教学无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然而教材中的众多案例看似贴近学生实际,却缺少现实情境。以《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一课中“用智慧保护自己”教学片段

为例。

法律案例一:有一天,初中生小吴忽然收到一封厚厚的邮件,打开一看,是某乡镇印刷厂寄来的征订单和宣传资料。小吴发现这些宣传资料是介绍犯罪手法和宣传淫秽的不健康读物,属于非法出版物,就把它们交给了学校的老师。他想,其他同学也可能收到了这样的邮件,如果同学订购就会受到毒害。于是他向当地的有关部门写信举报。最终这家印刷厂受到了应有的法律制裁。(引自教材)

师问:小吴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使自己和同学免遭不健康读物的侵害?

生答:一将该宣传资料上交学校;二向有关部门写信举报。

学生质疑:小吴如何确定某乡镇印刷厂寄来的征订单和宣传资料是宣传淫秽的不健康读物?向当地有关部门到底是哪些

部门?

这样的案例教学法是法律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被众多一线教师所喜欢的模式之一。然而人为编制的法律案例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看似这样的法律案例可以让学生学会“保护自我”,实际上在生活中面对案例所反映的现象却往往让人觉得缺少操作性,并且该类法律案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多样性。面对初中法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笔者认为要注重情境模拟教学。

一、情境模拟教学的必要性

1.课标的需要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法律教学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法律教学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同时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正是因为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在法律教学中势必将学生带入情境模拟中,去感受情与法的冲突、理论与实践的冲突,培养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境模拟中,才能综合各方面因素作出正确选择,去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法律案例二:初中生小任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两名歹徒对其进行敲诈勒索。为此,小任与歹徒展开了殊死搏斗,在搏斗中被歹徒殴打成重伤。(引自教材)

师问:(1)小任与歹徒搏斗的行为说明他

生答:说明小任有英雄气概,有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的

勇气。

(2)对于这样的结果,你的思考和建议是

生答:面对不法侵害,我们要依靠自己的智慧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

学生质疑:当我们遇到该类不法侵害时,如何判断施害者仅仅是为了财产?这样的财产侵害是否会上升到人身侵害?与歹徒反抗的时候,怎能预测我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结果?这种用结果的方式来评判行为正确与否是否合适?学生一连串的质疑反映出我们在初中法律教学中常用的法律案例的教学模式带来了诸多的弊端。这样的弊端正是法律案例在设置过程中没有基于生活的视域下,缺少生活情境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2.学情的需要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法律教学中的情境模拟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冲突的生活场景中,感受矛盾、体验冲突,在这样的矛盾和冲突中所作出的抉择,才能真正体现初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初中生在学习方面具有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的特点。法律教学中的情境模拟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初中生对法律学习的兴趣,化依赖性学习为自觉性学习,化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从而让学生在自觉、主动学习过程中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

与此同时,传统的法律课堂教学,法律案例虽然似乎能让学生看到法律与生活的联系,但缺少情境的模拟,又让学生感觉到这样的法律案例与生活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情境模拟教学将学生置身于现实的生活场景中,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真实性,从而让学生切实地感知到:法,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那么,情境模拟教学需要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呢?

二、情境模拟教学策略

1.融入生活实际

“法有定论,境无常态”,在法律的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情境模拟要考虑回归到生活、要考虑到未成年学生的特性。同时在情境模拟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各类生活情境的变化。如情境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

例如,法律案例二:初中生小任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两名歹徒对其进行敲诈勒索。该案例在情境设置上缺少模拟性,上学的路上有不同时间的变化。例如不同的季节:冬季的早上路上行人可能稀少;夏季的早上路上行人可能较多。例如不同的地点:上学的路上经过人迹罕至的小路;也可能上学的路上已经临近校门口等地。这些不同的情境模拟势必影响着被侵权人作出怎样的选择。应对不同变化,我们选择的方式需要合法,需要合适,需要根据情境模拟中的情境作出正确的判断。

2.融入客观实际

情境的模拟教学需要我们具有客观性。在呈现过程中尽量减少是非对错的判定和暗示,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或生活经验进行判断,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当然学生在是非辨别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正确引导。

例如,法律案例一:“小吴发现这些宣传资料是介绍犯罪手法和宣传淫秽的不健康读物,属于非法出版物”的描述已经给予学生是非对错判断,这样的“判断与暗示”既让学生失去锻炼辨别是非对错能力的机会,又让该案例失去现实的客观性。

3.融入矛盾实际

情境模拟教学需要我们具有矛盾性和冲突性。在情境的呈现中要增加人物之间、事物之间的矛盾性和冲突性,正是这样的矛盾性和冲突性才能体现生活的真实性,才能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面对各种问题时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这样的冲突和矛盾。

例如,法律案例二:小任与歹徒身形力量的对比、歹徒是否持有凶器,这样的矛盾和冲突直接影响着学生做出合适的判断。甚至在现实案例中,类似的敲诈勒索的侵害人很有可能是身边的同学、本学校高年级学生,这样还面临着法律和情感的冲突。又如,七下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中“家庭保护”,当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侵害来自父母时,这样的法与情的冲突绝不是我们课堂上简单给出个答案那样简单。只有让学生置于这样的情境模拟矛盾和冲突中,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作出合法、合理的抉择。

三、情境模拟教学实施策略实践及反思

针对本堂课“用智慧保护自己”两则法律案例,笔者根据情境模拟教学策略,进行情境模拟教学再次尝试。

情境模拟一(针对法律案例一):有一天,初中生小吴忽然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多媒体显示邮件是一封征订单和宣传资料,点开宣传资料的封面和内容。(注:部分内容打上马赛克)

师问:你如何判断该邮件的性质?针对该邮件你将如何处理?

生一答:从点开的内容看可能仅仅是成人读物而已。

生二答:从点开的内容初步判断该邮件中的宣传资料很有可能是宣传淫秽的不健康读物。

此时可以借用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淫秽读物与成人读物之间的区别。改变了通常法律案例教学倾向于事先给予学生是非善恶的判断,然后告之学生如何针对此类行为采取恰当的对策。而情境模拟教学模式仅仅是将事情发生的情境进行一定的客观呈现,尽量不掺杂是非善恶判断(体现情境模拟教学中的客观性),让学生通过自我观察、感受、认识来进行判断及选择。

师问:根据同学们的初步判断,我们可以断定,该邮件主要是关于淫秽不健康读物的宣传,同学们会采取怎样的措施,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一答:我会将该邮件的地址拉入黑名单,理由:以后该邮件地址无法发送给我类似邮件宣传。

生二答:我认为这样的做法确实可以防止自己遭到类似垃圾淫秽邮件的侵扰,但是邮件人往往采取的是盲发方式,邮件发送没有特定人,我们仅仅采用拉黑的方式并不能对这样的不法行为有效制止,我会根据该邮件寻找举报对象。这样既可以使自己免遭这样的侵害,也可以使他人免受其侵害。

生三答:我认为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可以拨打110,直接报警。但是我不知道这样的违法行为110是否受理?

师答:同学们的建议都有积极的意义,而我个人认为第二位同学的做法最值得提倡。至于我们第三位同学的担心我也能够理解。但是能想到拨打110报警,这首先就是对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的表现,至于可能客观原因,而公安部门无法受理那可能就不是我们公民个人担心的事了。

三位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他们在生活实际中,由于对于网络的熟悉程度不同,采用了不同的自我保护方式。正是这样情境模拟教学的生活化,才让三位学生能根据自身的生活情境选择不同的自我保护方式,无论哪种方式都是我们所鼓励和提倡的(体现情境模拟教学中的生活性)。但是作为课堂教学引领者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学生更合适的建议,从而让学生在这个情境模拟过程中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情境模拟二(针对法律案例二):课堂上,分别邀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来进行情境模拟,设定时间:上学路上;地点:距离校门口500米的角落;遇到一位敲诈勒索的社会青年。社会青年由班级里身材高大的男同学(或教师本人)来饰演。

通过实际场景的模拟,受害人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自我保护。并且让学生评论这样的方式是否可取,最后让学生总结遇到不法侵害我们采取自我保护要遵循哪些原则。

学生在情境模拟中采取的方式:

1.女同学趁其不备,摆脱束缚冲向校门大声呼救。理由:校门口往往有保安和老师,可以寻求帮助。

2.女同学立刻打开书包,把身上仅有的早餐钱交出,同时仔细关注侵害人的样貌,事后及时告知老师。理由:这种针对财产的侵害行为,可以用这种方式换取人身安全。

3.女同学可以尝试试探侵害人,寻找反击或摆脱机会。理由:侵害人是一个人,且手上并无任何凶器。

一场简单的情境模拟,学生模拟出不同的自我保护方式,全班同学对这些方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讨论、辩论。最后达成了以下几项自我保护的原则:牺牲财产保全人身、利用时机寻求帮助、小心试探力量对比、暂时妥协事后报案等。

在这样的情境模拟快要结束后,有学生提出了以下疑惑:时间、地点发生变化,是不是自我保护的方式也发生变化?比如时间是半夜,地点是人迹罕至的弄堂里(体现了情境模拟教学中的生活性)。立刻有学生回答说:这样的时间和地点,还是老实地把身上的钱交出来为好。也有学生回答说:如果这个时候是个女孩子,可能就会由对财产的侵害变为对人身的侵害。最后学生总结说:可见,深更半夜去人迹罕至的地方是危险的,所以无论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积极的预防远比侵害发生时寻找自我保护重要得多。

同时还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遇到类似的侵害行为,我采取方式二中交出财物,可随身财物不能满足侵害人的,很可能招致殴打,如何处理(体现了情境模拟教学中的矛盾性)?学生通过情境模拟开始设想各种可能性,而多种的可能性正是生活不确定性的表现。面对疑问,学生出现了两类主要建议:(1)如果面临可能出现的殴打,我们应该反击;(2)如果面临可能出现的殴打,我们采取反击可能激怒对方,应该采取一定的姿势来保护自己要害部位,如头部等。针对法律案例二的情境模拟,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感受到了情境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正是这样的矛盾和冲突才会让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寻找最佳自我保护方式。而在进行各种自我保护方式对比过程中,又让学生体会到如何正确对待生命和财产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此次情境模拟教学的初步尝试,笔者也曾有过困惑。我们都清楚生活的情境是千差万别的,当我们进行情境模拟教学过程中,是否需要将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境模拟殆尽。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情境模拟的出发点是从课标和学情角度出发,目的是通过情境模拟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法律意识、提升学生用法能力。因此,在情境模拟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的情境模拟设置融入生活、体现客观、展示矛盾,就能让我们的法律教学真正地为广大初中生所接受。

当然笔者也会对初中法律教学中的情境模拟教学继续作深入探究,希望能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支持,更希望得到广大学科专家的认可。如果可能,笔者将把初中法律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分模块进行情境模拟教学整合和设计,作为法律教学的拓展性课程呈现给广大师生,让我们的法律教学更有趣、更实用。

参考文献:

[1]李应芬.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6).

[2]李州燕.浅谈案例在初中法律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12).

[3]赵国忠.让教师爱上教学: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下高效教学的45个技巧[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205.

猜你喜欢

法律教学案例教学初中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