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出土散见简牍发掘情况汇辑*

2017-02-01陈雨菡谢芷君马晓欢潘文岚

山西青年 2017年9期
关键词:高台县汉简简牍

陈雨菡 谢芷君 马晓欢 潘文岚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418



甘肃出土散见简牍发掘情况汇辑*

陈雨菡**谢芷君**马晓欢**潘文岚**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418

成批出土文献因为数量多、研究方便,更引人关注。零星出土的散见文献,因为搜集和查找资料难等各种原因,往往容易忽略。但这些散见简牍也有着传世文献不可比拟的文献价值,因而搜集整理归类这些散见文献,方便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甘肃简牍;出土简牍;散见简牍

甘肃因为地域和气候原因,出土简牍甚多,除了大批的出土简牍和文献,还有散见各地的简牍。成批出土的文献受到极大关注,散见简牍因为各种原因,重视和研究都不够,此处搜集甘肃出土散见简牍,供参考研究。近年来甘肃陆续发掘出土汉代、魏晋不少简牍,搜集整理于此,以供研究。

一、武威出土简牍

(一)1945年武威南山剌麻湾出土汉简

1945年,甘肃武威南山剌麻湾出土汉简7枚。剌麻湾在武威城南,1945年夏鼐、阎文儒发掘唐金城县主和朔方节度使慕容曦光墓时所得,残木简13枚,7枚有字,仅有1枚字迹清晰可辨。发掘经过见阎文儒《河西考古杂记》,图版和释文见1998年中央硏究院历史语言硏究所专刊之九十九《居延汉简补编》(1998年,台北)①。

(二)1959年武威磨咀子出土汉简

1.武威磨咀子6号汉墓出土《仪礼》简册及日忌杂占木简。1959年7月,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武威城南15公里磨咀子6号汉墓发现大批的竹、木简,完整的385枚,残片225。除少量杂简,主要为《仪礼》简册。发掘情况见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磨咀子6号汉墓》(《考古》1960年第5期),释文见《武威汉简》(1964年)②。其中的日忌、杂占木简11枚,涉及死丧吉凶等。

2.1959年武威磨咀子18号汉墓出土“王杖十简”。1959年武威磨咀子18号汉墓出土木简10枚,内容为西汉宣帝“本二年”(即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及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给高年者授以王杖的诏令,学界称其为“王杖十简”,对研究汉代的尊老、养老制度,提供了十分可贵的实物与史料。发掘情况见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发掘》,(《考古》1960年第9期),释文见考古研究所编辑室《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王杖十简释文》(《考古》1960年第9期),后见于《武威汉简》(1964年)及《散见简牍合辑》(1990年)。

(三)1972年武威出土的1枚西夏简

1972年1月,武威张义小西沟岘的1号山洞里,发现了1枚用西夏文字写的木简,正反两面皆有楬书。发掘情况见《甘肃武威发现一批西夏遗物》(《考古》1974年第3期),释文见王静如《甘肃武威发现的西夏文考释》(《考古》1974年第3期)。

(四)1972年武威旱滩坡东汉墓出土医简

1972年11月武威县文化馆、甘肃省博物馆在甘肃省武威柏树乡下五畦村旱滩坡发现的东汉墓葬中,发掘医药简牍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记载各科方剂30多个,涉及内、外科疗法、药物及其炮制、剂型、用药方法、针灸穴位、刺疗禁忌等。发掘简报见于《武威旱滩坡汉墓发掘简报——出土大批医药简牍》(《文物》1973年第12期),释文见于《武威汉代医简》(1975年)。

(五)1974年武威南郊出土汉代张德宗衣物疏

1974年10月,武威城南郊一座砖墓室发现一枚木牍,木牍内容为衣物疏,现藏武威市博物馆。释文见党寿山《陇右文博》(武威专辑,2004年)。

(六)1981年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王杖诏书令”木简26枚

1981年,武威县(现武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征集到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的“王杖诏书令”木简26枚。内容为尊老,抚恤鳏寡孤独、残疾,高年授杖及处决殴辱受杖主者等5份诏书,末简书“右王杖诏书令”。释文见武威县(现武威市)博物馆《武威新出土王杖诏令册》(《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后见于《散见简牍合辑》(1990年)。

(七)1984年武威五坝山3号汉墓出土木牍

198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武威市韩佐乡五坝山进行汉墓发掘,3号墓出土木牍1枚。出土时平置棺盖之上,内容为墓主人私事文告。见于《散见简牍合辑》(1990年)及《简牍(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

(八)1985年甘肃武威旱滩坡19号前凉墓出土木牍5枚

1985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在武威松树乡下畦村旱滩坡清理古墓时发掘木牍5枚,内容为墓主人身份、职位记事及随葬衣物疏。出土情况和释文见于《散见简牍合辑》(1990年)及《河西简牍》(重庆出版社,2003年)。

(九)1989年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木简16枚

1989年8月,武威地区文物普查队在武威柏树乡下五畦大队的旱滩坡墓群普查时,发现一座汉墓。棺盖上木简一束,共16枚木简。内容为关于王杖授受律令及坐赃为盗、虫灾、火灾等律令。1990年《中国考古学年鉴》(第339-340页)对发掘情况有简单介绍,发掘情况和释文见于武威地区博物馆《甘肃武威旱滩坡东汉墓》(《文物》1993年第10期)。后收入《中国简牍集成》第一册(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年)。

(十)1991年收缴甘肃武威新华乡(前凉)木牍6枚,1991年12月22日《中国文物报》有简介。

(十一)1991年武威红崖支渠古墓群出土木牍

1991年4月于武威市凉州区新华乡红崖支渠古墓中发掘三国曹魏“青龙四年”木牍1枚,正面为随葬衣物清单,背面为墓主人的身份记载等。发掘情况及释文见于《陇右文博》(甘肃省博物馆主办内部发行刊物,1997年第2期),后何双全、狄晓霞《甘肃省近年来新出土三国两晋简帛综述》(《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又对释文做了整合考释。

二、甘谷县刘家山汉墓出土简牍

1971年12月,甘肃省博物馆、甘谷县文化馆在甘谷县渭阳乡十字道村北的刘家山坪的一座汉墓,清理出一册23枚的木牍,一册残存3枚的木牍,2枚木简。简牍释文原发表于《汉简研究文集》,后收入《中国简牍集成》第四册。

三、天水秦简

1986年4月,在天水市北道区党川乡放马滩秦代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秦代竹简,5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天水市北道区文化馆共同整理,编号460枚。内容有《日书》甲种73枚,《日书》乙种380枚,《墓主记》7枚。另有古地图7幅。《文物》1989年第2期发表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市北道区文化馆简报《甘肃天水放马滩战国秦汉墓群的发掘》、何双全先生的论文《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地图初探》、《天水放马滩秦简综述》,对发掘情况,木板地图和《日书》、《墓主记》有综合介绍。其中《日书》甲种全文发表在《秦汉简牍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后收入《中国简牍集成》。原简现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天水放马滩秦简》(中华书局,2009年)收入了放马滩秦简的完整图版、释文。

四、甘肃金塔汉简

1986年,甘肃金塔地湾城肩水候官汉遗址出土汉简1000余枚,1999文物出版社《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有简介,重庆出版集团《甘肃金塔汉简》(重庆出版社,2008年)简文内容为律令。

五、高台出土晋简

(一)1986年高台县罗城乡墓地出土1枚木牍

198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得高台县罗城乡常封村西侧墓地出土的1枚木牍。内容为当护佑人姓名清单,木牍释文原发表于李均明,何双全《散见简牍合辑》③。

(二)1998年高台骆驼城附近墓葬出土西晋“元康元年”铭旌

1998年7月,高台县骆驼城附近墓葬中,出土西晋“元康元年”铭旌,红色纱上白色颜料书写文字。见于何双全、狄晓霞《甘肃省近年来新出土三国两晋简帛综述》(《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三)1998年,高台县骆驼城遗址出土前秦木牍4枚

1998年,高台县骆驼城遗址出土4枚前秦木牍,一方木牍正、背两面皆有墨书文字,另外三方木牍为墓券。墓券发掘情况和释文见寇克红《高台骆驼城前秦墓出土墓券考释》(《敦煌研究》2009年第4期)。

(四)1999年高台许三湾前秦墓出土砖铭

1999年4月甘肃省高台县博物馆在许三湾西南墓群回填早期被盗墓葬时清理出土砖铭,该墓葬为壁画砖室墓,题铭字砖呈长方形,镶嵌在墓室后壁,文字书写在砖面右侧,墨笔隶体,自右至左竖书两行。砖铭不记墓主人名爵地望,只记述了在安葬之日画工进入葬室作画和完成墓葬壁画的时间。出土情况及释文见于寇克红《高台许三湾前秦墓葬题铭小考》(《高台魏晋墓与河西历史文化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12年4版)。

(五)1999年高台县许三湾墓群出土西晋“建兴八年”木牍1枚

1999年,高台县许三湾墓群出土木牍1枚,内容为道家死者入葬所作咒文。见于何双全、狄晓霞《甘肃省近年来新出土三国两晋简帛综述》(《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六)1999年高台县骆驼城附近墓群出土“建兴十七年”木牍1枚

1999年,高台县骆驼城附近墓群出土木牍1枚,木牍上绘五行简图和四个方位及生死之门吉凶时辰等,文字内容为墓主人身份记载等。见于何双全、狄晓霞《甘肃省近年来新出土三国两晋简帛综述》(《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七)2000年高台县骆驼城附近墓群出土“建兴廿四年”木牍

2000年,高台县骆驼城附近墓群出土木牍1枚,内容为墓主人入葬时道士所作告黄泉书。见于何双全、狄晓霞《甘肃省近年来新出土三国两晋简帛综述》(《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八)高台县许三湾墓群出土“建元十四年”木牍1枚

21世纪初,高台县许三湾墓群出土木牍1枚,内容为冥告文书。见于何双全、狄晓霞《甘肃省近年来新出土三国两晋简帛综述》(《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九)2000年高台骆驼城南墓群出土木牍2枚

2000年6月,高台县博物馆在骆驼城南墓群回填早期被盗墓葬时清理了一座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墓葬。该墓为夫妇合葬,形制为单室土洞,已被盗扰,棺木腐朽,尸骨散乱,出土少量陶器,大多破碎,但出土木牍2枚。木牍内容为衣物疏。见于寇克红《高台骆驼城前凉墓葬出土衣物疏考释》(《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2期)。

(十)2001年高台骆驼城前凉(胡运千)墓M5出土木牍1枚

2001年6-7月,甘肃高台县骆驼城,甘肃省文物研究所考古人员小规模地发掘了其中的6座墓葬,其5号墓属于前凉时期的墓葬。出土1枚木牍,牍文内容为汉晋墓葬习见的衣物疏。见于吴荭《甘肃高台县骆驼城墓葬的发掘》(《考古》2003年第6期),田河、秦凤鹤《甘肃高台骆驼城前凉胡运于墓随葬衣物疏考释》(《丝绸之路》2012年第4期)又作了释读和考证。

六、敦煌清水沟东墩所获汉简

敦煌清水沟东墩所获汉简,1990年发现于汉塞烽火台遗址的周围,《敦煌汉简》未收录。有字者共41枚,其中27枚是成册的地节元年历谱,14枚散简释文发表在《国际简牍学会会刊》④。斯坦因编号T1,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编号D9。内容多是与汉塞防御、守备相关的文书。除可以复原地节三年历谱外,其中的简4和简9还可以补汉代“敦煌郡烽火品约”之不足。1990年4月,敦煌西北的清水沟汉代烽燧遗址发现汉简62枚,其中历谱简一册27枚,散简14枚,无字素简21枚。简文内容包括地节元年历谱、符、爰书、品约、薄籍等。图版和释文收于敦煌市博物馆《敦煌清水沟汉代烽燧遗址出土文物调查及汉简考释》(《简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年)。

七、安西长城烽燧遗址出土简牍

1990年-1998年,甘肃安西长城烽燧遗址出土简牍近100枚,2004年敦煌文艺出版社《简牍(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有简介。2003年,安西九墩湾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简牍35枚,内容待考。发掘情况见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西县博物馆《甘肃安西潘家庄遗址调查试掘》(《文物》2003年第1期)。

八、武都琵琶乡赵坪村汉墓出土汉简

2000年,武都琵琶乡赵坪村汉墓出土12枚汉简,《寻觅散落的瑰宝——陕西历史博物馆征集文物精萃》(三秦出版社,2000年),作了简略介绍。释文见王子今、申秦雁《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武都汉简》(《文物》2003年第4期)。简为木质,内容为吏名籍等屯戍类。

九、水泉子汉简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8年8-10月对永昌县红山窑乡水泉子村汉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15座,其中M5出土一批木简,称为水泉子汉简。这是永昌县境内第一次出土木简,也是甘肃省在近年来在简牍方面的又一次重要收获,为简牍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木简出土时多已残断,较为完整者有700多枚,加上残损严重的残片,共大约1400余枚,均为有字简。经初步整理,本批木简的内容,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字书,七言本《仓颉篇》,另一部分为日书。因《仓颉篇》内容涉及有人体部位,日书内容涉及疾病,故此移录。发掘情况及释文简见张存良、吴荭《水泉子汉简初识》(《文物》2009年第10期)。

十、2009年甘肃玉门金鸡梁十六国墓葬群(M5、M21)

为配合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9年2-4月对管线经过的甘肃省玉门市清泉乡金鸡梁及其附近的墓葬进行了清理发掘。出土封检、衣物疏、牍、文字砖等。发掘简报见于吴荭等《甘肃玉门金鸡梁十六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2011年第2期)。

十一、临泽晋简

2010年6月至8月,为配合兰新铁第二双线(甘肃段)新改线路建设工程,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进行考古发掘,发掘的具体位置在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城西南约4.5公里处的黄家湾摊墓群,发掘出汉至西晋时期戈壁洞室墓90座,在编号为M23的墓中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木质简牍一批。共计27枚,计900余字,内容释读见杨国誉《“田产争讼爰书”所展示的汉晋经济研究新视角——甘肃临泽县新出西晋简册释读与初探》,该文推断这是一份西晋晚期张掖郡临泽县地方政府对一起争讼田产的民事纠纷案件的审理记录。原简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十二、2011年金塔县汉晋墓出土木牍

2011年甘肃金塔县汉晋墓出土的木牍为衣物疏,内容见于陶玉乐《浅谈金塔汉晋墓出土的衣物疏》(《陇右文博》2012年第1期)。

[ 注 释 ]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牍整理小组.居延汉简补编[M].台北:文渊企业有限公司,1998.

②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武威汉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

③李均明,何双全.散见简牍合辑[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④殷光明.敦煌清水沟东墩新出土汉简[J].国际简牍学会会刊(第2号).台北简牍学会编印,1996:169-194.

* 2016年度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散见涉医甘肃简牍的释读与研究”(项目编号:201610270013)。

K877.5;H

A

1006-0049-(2017)09-0010-03

** 作者简介:陈雨菡(1997-),女,四川武胜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校生;谢芷君(1997-),女,新疆莎车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晓欢(1997-),女,新疆疏勒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校生;潘文岚(1964-),女,上海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上海市伦理学会道德教育委员会,秘书长。

猜你喜欢

高台县汉简简牍
让甘肃简牍“活”起来
秦简牍专造字释例
快乐教育 寓教于乐 健康成长——高台县第一幼儿园幼儿快乐活动侧记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立足底线求突破 交人民满意的答卷——高台县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让童年在游戏中精彩绽放——高台县南苑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侧记
践行幸福教育理念 成就乡村少年梦想——高台县新坝镇中心小学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简牍文献中秦及汉初奴婢制度的特征
世纪惊奇:“走马楼简牍”发现亲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