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题小组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方法探讨

2017-01-30张万香

山西青年 2017年6期
关键词:课题计算机中职

张万香

吉林省榆树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吉林 榆树 130400

基于课题小组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方法探讨

张万香*

吉林省榆树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吉林 榆树 130400

随着社会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中职教育的计算机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而目前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还处于落后状态。本文以目前中职教育中计算机教学为基础浅析中职教育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又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学习心得探讨了基于课题小组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并对该教学方法进行介绍和举例分析,希望可以为广大从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同志们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中职教育;计算机教学;课题小组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

中职教育由于其自身定位就是面向初中及以上年龄区间的学生,同时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占有的资源又十分有限,很多教学设施和条件无法满足教学要求,这一点在计算机这种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中尤为突出,导致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呈现以下状态:

首先,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计算机学习的动力不足。和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是在全国考试中成绩不突出的学生,他们由于对学习过程在心理上有所排斥所以直接影响计算机教学的效果[1]。

其次,教师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由于中职院校的定位较低,对于新毕业的师范大学生缺乏吸引力,所以导致新的师资力量补充不及时;同时计算机专业本就属于稀缺专业,每年毕业的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计算机学生更是很少,而其中愿意到中职院校教学的就变得微乎其微了。所以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多来自于传统教学岗位的老教师,其对于计算机的认知与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对计算机的需求存在知识差距,也就导致其教学方法变得缺乏时代针对性[2]。

第三,学校对于计算机教学的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考核方式缺乏合理性。由于中职学校要负责很多专业的课程设计,然而对于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计算机教学缺乏区别性和针对性;课程安排的缺乏科学性必然导致考核方式不合理,目前计算机的考核方式多以一次笔试或者一次上机操作为最终考核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学生能力和教师教学效果的综合考核不充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题小组学习方法介绍

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斯·霍普金斯于1970年率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这也是小组学习法在教育教学中第一次被提出。我国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大多集中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在《纲要》里,合作学习的定义是学生团队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或者某一个特定的目的,彼此进行分工并且互相协助学习,最后实现目标。合作学习的内容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助,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明白责任态度,培养每一名学生的责任担当能力[3]。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职院校计算机课堂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中经常使用任务驱动法,其内容是教师给予学生一个探索任务或者需要解决的难题,事先对学生团体进行小组分工,然后以小组为基层单位,进一步给予学生想象发挥的空间和能动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不仅仅能够自主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还能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下与他人进行沟通和合作,在合作中学习他人的优点,融入自身的观点中,剔除糟粕,取其精华,最后就得到的观点再一次地进行交流,一旦获得其他小组成员的肯定,学生自身的自信心便能得到满足,对于接下来的学习自然会有很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课题小组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

笔者长期工作于中职计算机教学一线,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也逐渐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针对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在中职计算机课堂中的应用本文主要从以下步骤进行说明,希望可以给工作于中职教育计算机教学一线的同志们提供一个新思路。

首先,组建学习小组、拟定课题。教师在开始课题小组教学之前要充分考虑课程设计的可执行性,另外课程设计要充分建立在学生的社会需求和知识水平提升的基础上。选题要有针对性,要面向学生的就业和应用,尽量避免空洞无物的假想题。同时在组建课题小组时要充分考虑中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师可以在组建课题小组时将基础差的同学与基础好的同学匹配在一组,这样既可以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帮助又可以避免小组之间极差过度拉大,导致课题开展不均衡,通过实践发现,对于中职计算机课堂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其小组人数以每组4-6人为最佳,不同层次和不同能力的学生互相组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优势互补,进而促进整个小组的组织协调能力[3]。例如教师在布置课题时可参考近期计算机相关方面的新闻报道,抓住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导向来设置课题。比如设置完成某学校成绩管理系统,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课题有一定的认识感,又能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其次,分组学习、针对指导、鼓励创新。在课题布置完成后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又要适当的给予建议性指导。在组建完小组后教师要引导小组成员做好分工,避免出现全部任务交给部分成员的现象,这也是实现小组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在小组分工中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比如擅长动手的同学可以放在实验组,善于思考的同学可以放在设计组,而对于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都不是十分突出但是理论基础和具备责任感的同学可以放在统筹规划组,只有这些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小组学习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这种教学方法也正是目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所要求的。另外在小组成员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予以指导,但是对于指导的程度要把握分寸,不要过度指导使得可供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机会过少,也不能放任不管,如果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没有及时的予以指导会导致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例如在组建某超市的内部局域管理系统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提出课程设计的目标,其次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对每个学生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分工,组长和组员之间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真正实现小组学习的互助、互动和互进。

最后,成果展示、科学评价。课程小组学习法最特别的就在于其考核方式为采用成果展示的方法,避免了传统的统一试题的考核方式。为了促进小组之间的成员相互学习在成果展示阶段可采用项目汇报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题汇报,而汇报人可以不是小组长,汇报可以是小组内的任何成员,同时在汇报结束后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可以针对该汇报小组任意成员提问以充分考察小组所有成员的知识掌握水平。最终在评分阶段可以综合考虑教师自评、学生互评和综合评价三个方面的意见来对小组学习的成果进行评判,既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又可以保证最后评判结果的科学性。对于成果突出的小组要加以表扬,而对于成果欠佳的小组更要注意肯定和鼓励[4]。

四、总结

教学体制和方法的改革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广大工作在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前线的教师要充分调动教学方法革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课题小组等学习模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课堂教育的作用,努力提升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同时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供锻炼机会。通过课题小组的学习模式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避免产生由于单一的考试成绩对学生造成的厌学情绪,希望通过中职计算机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可以推进中职院校学生的整体计算机能力。

[1]周杰.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6).

[2]刘韵璇.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改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07).

[3]高欣欣.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法的中职计算机教学设计[J].才智,2015(36).

[4]刘亚楠.合作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张万香(1972-),1996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负责计算机应用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vb程序设计等课程教学。2008年获得微机装配与维护工程师,2010年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考评员,2011年获得省级双师型教师。

TP

A

1006-0049-(2017)06-0186-02

猜你喜欢

课题计算机中职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第一次写课题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