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萨提亚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研究

2017-01-30杨利利

山西青年 2017年15期
关键词:萨提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

杨利利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萨提亚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研究

杨利利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目前,在校大学生社会辨识度尚未成熟,心理发展还不够完善等因素,很容易使其困扰在心理烦恼之中,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障碍,这不仅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形成威胁,也同样对高校育人的成效造成影响。在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存在着课程体系不完整、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从而削弱该课程在学生学习中的意义。本文将通过研究萨提亚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式,将塑造积极人格作为教学目的,使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凸显该课程的实效性。

萨提亚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

一、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面临学业、人际交往、就业择业等一系列压力时,心理健康问题也日趋凸显,同时也备受关注。曾经有一课题组进行全国性的调研,结果显示近五分之一的在校大学生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其中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以及自闭症等等。同时,也有一些研究表明,每年在全国休退学的学生中有30%左右的学生是由于精神问题。而目前,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在大部分高校依然存在,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抗拒、厌烦的心理,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失去兴趣,因而忽略了此课程的重要性。将萨提亚家庭治疗理念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有助于提升该课程的实效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二、萨提亚模式简介

萨提亚治疗模式[1](The Satir Model)是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1916-1988)所创立,与传统的心理治疗模式迥然不同的是她所创立的治疗方法是一种基于家庭治疗的沟通模式,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治疗理念,重视原生家庭,关注个人自身正向积极的部分,相信改变是可能的,通过发掘自身潜力与内在资源的方式来实现改变和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现状

当前,相对于高校的专业课程,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离预期的效果差距甚远。主要不足如下:

(一)时间安排不合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觉得浪费时间,时间成本高。大学生一般在一年级就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在这个时候,从高中到大学的环境转变,对于处理学习与社团、学习与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的关系比较都困惑,再而加之学业繁重,让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显得大学这个环境很迷茫,处于碌碌无为的状态,显得时间弥足珍贵。对比起专业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便显得不重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会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有些专业甚至在周末或者晚上时间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连续整天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身心都会疲惫。而周末是学生放假休息的时间,继续上课,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并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高校专注于对专业课的教学研究,减少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他们认为在校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重要,因此,放松了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要求,自然对该课程的监督管理也变得不够严格,从而导致教师对该课程的上课形式不够创新,上课知识点没有贴近学生生活,仅仅是照本宣科。最终,学生对课程也不重视,经常迟到、早退和缺勤,无法掌握自我调控的心理技能,浪费了教学资源。

(三)生动性不足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机械性的以讲授为主,案例为辅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直观的判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枯燥无味的。尤其是理论和基础知识讲授过多,教师一直扮演着演说家的角色,虽然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一些参与性教学的方法,也很难长时间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缺乏生动性。

(四)实践效果不明显

学生完整学习后,还是无法将心理健康的知识运用到学习生活中。据了解,该课程最终的评分和考核依据一般是完成一份学习心得,且对课堂的要求不多,容易有千篇一律、学生马虎对待的现象。更有甚者,学生会利用网络等渠道寻找相似的作业,直接复制粘贴,毫无自己学习后的直观感悟,便上交给科任老师,完成考核,使得课程未能达到最终育人的效果,无实际操作性。根据对我校2016级新生抽样调查研究显示大约有57%的学生表示,未能将课程里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分析自身能力中去,没能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四、萨提亚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研究

不同于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是,萨提亚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强调的是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获得多方面的积极体验,并且将掌握到的理论知识内化为日常行动的指南。因此,高校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避免教条主义,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验,让大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充分的心理体验,从而内化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动指南。

(一)案例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

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提出一种经典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2],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操作方法主要是运用精选出来的典型案例材料,让学生融入该特定的事件和情境之中,运用特定的形式组织学生对事件的构成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利用视频或者录音等形式,把真实、典型的心理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积极地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和归纳。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对案例进行解读、情景创设、探索、激励控制、总结升华。在美国哈佛大学有一门特色的课程——“哈佛幸福课”,在其课堂上,经常进行短时间的 “tmiein ” 互动,即静默的教学以及长时间的“冥想练习”等教学方式[3],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优秀教学模式。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可以积极、有效的解决自身遇到的心理困惑。

(二)翻转课堂,实现个性化教学

翻转课堂,是指教师将视频、课件等教学资料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对原计划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进而完成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同时,学生亦可将在网络平台上学习时遇到的难点、疑惑的内容进行留言,教师根据学生的留言,在真实的课堂上开展答疑、讨论、角色扮演、互动游戏辩论等参与性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丰富的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这不但延伸了课堂学习时间的灵活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并将学习的效率显著提高。

(三)素质拓展,丰富教学结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其特色之处在于,它是直接深入学生的心理世界,而不是简单的心理知识的传授。鉴于此,我们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恰当地改变课堂环境,营造自由舒适、安全愉悦的心理环境。户外的素质拓展就是一个很好的心理教学实践模式,它不仅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突破,也在教育思维方面进行了创新,其主要的活动形式是各类团队协作游戏,主要载体是团体的身体活动,是一种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参与者人格的体验式学习和学校教育模式。它不仅丰富了教学结构,而且可以很大程度的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通过萨提亚家庭治疗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一方面,促进了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通过自我体检和探索,塑造积极人格,同时将实践教学中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内化为实际行动,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才。另一方面,也更深层次的凸显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

[1]John Banmen.The satir model:yesterday and today[J].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2003( 1):7-22.

[2]刘妍.案例教学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5 (6):40-46.

[3]张倩.一门教授幸福的学科——哈佛“积极心理学 ”课程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2010( 2):43-48.

G

A

1006-0049-(2017)15-0231-02

猜你喜欢

萨提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以“问题化教学”为导向 有效转变物理教学方式
萨提亚心理学理论视角下的文学人物分析
一例人际交往敏感的个案辅导报告
萨提亚“冰山”隐喻理论对生命化写作教学的启示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的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