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人际交往敏感的个案辅导报告

2017-12-11李金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33期

李金福

〔摘要〕借鉴萨提亚个人内在冰山的概念,分析和解释案主人际关系敏感的表现和形成过程。运用认知重建、空椅子等技术,促使案主改变“讨好型”的沟通方式。

〔关键词〕萨提亚;冰山隐喻理论;人际关系敏感;讨好型;被抛弃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3-0052-03

一、基本情况

小宇,高一男生,16岁,戴着眼镜,面目清秀,精神状况很好。进入高中,第一次期中考成绩全级段排名第7名。小宇现与奶奶、爸爸、妈妈和妹妹居住在一起。爸爸是一名医生,妈妈原先是一名公司职员,因为生了肿瘤,辞职在家。小宇读小学前是和奶奶、爷爷一起住。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爷爷去世了,妹妹出生。

小宇任性,不愿意去读幼儿园,爷爷和奶奶又非常溺爱他,所以他没有读过幼儿园。小学一年级,小宇不愿意去上学,父亲狠狠地教训了他,他才不情愿地去上学。但是,由于担心小宇不能适应校园生活,爷爷会一整天坐在小学校园的凉亭下,只要一下课,小宇就跑到爷爷那,寻求安慰。这种情况持续了较长时间。

小宇认为,奶奶在生活上对自己百依百顺,但对自己的学习有一定要求。妈妈很体贴,能理解自己的需求,并希望自己身体健康。爸爸脾气暴躁,有时很冲动、易怒,有时又很理智。小时候,作业不会做,爸爸会凶他。但对妹妹却很温和。妹妹今年5岁,脾气很暴躁,只怕自己,因为家里只有自己会骂她、打她。

妈妈跟奶奶,姑姑的关系都不好。初中时,爸爸有外遇,妈妈和爸爸就一直在争吵,但在小宇面前假装非常和睦。媽妈一直在小宇面前说自己在家里就像一个外人。

二、问题与评估

(一)问题描述

1.考试。小宇进入高中,面对第1次期中考,希望自己能够考入年段40名内,但结果是年段第7名,远远超出了自己的预期。感觉不到高兴,反而有些担心,担心自己下次会考差。

2.好友。刚进高一,小宇与某男生是好友,自认为很用心对待他,但他没有认真对待自己。于是,两人越走越远,最后形同路人。现在,与同桌之间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情,感到不开心。

3.同性。自认为对女生没有性方面的冲动,希望有个男生能理解自己,体贴、关爱自己,不开心时可以谦让并宠爱自己。

4.情绪。好友一说到某些事时,小宇想得很多,而且总是往坏的方向想。当好友开玩笑,说出一些词,如“滚、出去、走开”,他就会很不开心,会发火。不喜欢独处,会感到很难受,希望有人来陪伴、安慰自己。

(二)评估分析

小宇的表面行为信息:与男生交往时存在着一种模式,主动交往—发生冲突—情绪爆发—逐步离开—又与别人交往。小宇的应对姿态:小宇不喜欢一个人待着,独处时会很难受。于是,以讨好的姿态与他人交往。

小宇行为背后的核心信念:自己比较敏感,所以会突然发脾气,为此,对交往的同学有些愧疚,希望通过主动道歉,对方能原谅自己,也向自己道歉。自己主动道歉后,对方没有什么反应,自己就不再跟他交往了。

据以上信息推测:不当的教养方式使小宇从小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敏感、易激惹”的个性特征;害怕独处驱使小宇与不同的男生交往,并对自身性别倾向产生怀疑;优异的学业成绩掩盖了上述心理问题的存在,导致小宇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得不到改善。

三、目标与方案

(一)辅导目标

经过第一次摄入性谈话后,我与小宇确定了辅导目标:(1)合理看待学习成绩,尝试学会合理归因;(2)辩驳和替代不合理观念“我怎么对待你,你也要怎样对待我”;(3)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个性,尝试改变自身个性方面的缺陷;(4)探讨对待两性的刻板印象,加强对自身的性别认同。

但在实际辅导过程中,我们共同完成的辅导目标是:(1)重新认识人际交往中的困惑和诉求;(2)明确独处时产生“抛弃感”的原因;(3)改变“讨好型”沟通模式。

(二)辅导方案

(1)先以尊重、热情、真诚的态度,运用倾听、共情等技术给予小宇积极关注,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2)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资料,帮助小宇初步宣泄情绪的同时,确立辅导方向和辅导技术;

(3)运用萨提亚冰山理论,解释小宇心理问题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4)借鉴认知重建技术,帮助小宇解决人际交往过程中过于敏感的心理问题;

(5)运用空椅子技术,改变小宇面对压力时的讨好型姿态。

四、辅导过程

(一)重新认识人际交往中的困惑及诉求

1.对重复性交往模式的困惑

小宇一开始辅导就迫不及待地讲述自己与男生交往的现状。

生:刚进高一,我与某男生,是好朋友。我很用心对他,但是他没有认真对我。我就想,既然你不理我,我干吗要理你。于是,逐渐跟他疏离,越走越远,最后形同路人。现在,我与同桌之间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情,很不开心。

并强调,自己在初中时与男生交往也是类似的情况。

师:你好像一直在重复这一模式,主动交往—发生冲突—情绪爆发—逐步离开—又与别人交往,在这种行为模式背后,你有什么想法或期待?

生:刚开始希望他们能理解我,我比较敏感,希望他们能体谅我。由于自己比较敏感,所以会突然发脾气,为此,对交往的同学有些愧疚,希望通过主动道歉,对方能原谅自己,也向自己道歉。自己主动道歉后,对方没有什么反应,自己就不再跟他交往了。

师:期待别人以你的方式对待你。

生:是的。

2.对自己同性恋倾向的困惑

师:除此以外,在与男生交往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困惑?

生:我认为自己喜欢男生。

然后,他讲了一些理由。如:对女生没有那种冲动,不喜欢篮球、足球等体育活动,不喜欢男生经常讨论的话题,喜欢做女工,与女生聊天等。希望有个男生能理解自己,体贴、关爱自己,不开心时可以谦让并宠爱自己。endprint

3.重复性交往背后的诉求

听了小宇的陈述,我没有围绕“是不是同性恋”展开探索,而是把辅导方向定在弄清“他需要寻找一段积极关系”的心理诉求上。

师:与你交往的这些男生中,什么样的个性吸引你?

生:知道你的需求,很大气,可以掌控一切等。

然后,我询问了小宇的爷爷、奶奶、妈妈和妹妹在他眼中是怎样的人,最后问道:“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生:爸爸脾气暴躁,很冲动易怒。小时候,我作业不会做,他会凶我。

师:与你父亲之间有没有发生过令你难以忘怀的事情?

小宇想了一点时间,说“有”。

生:读小学时,父亲在开车,自己坐在后面,不知道什么原因,与父亲发生了争吵。父亲就停下车,让我出去。我就下了车,坐公交车回家,在公交车上还摔了一跤。

师:爸爸赶你下车那一刻,你有什么期待?

生:我希望爸爸能原谅我,把我叫回去,但是没有。

师:内心感受是什么?

生:委屈、生气、被抛弃。

师:与你交往的男生中,在外貌或性格方面,是否与父亲有些相似?

生:是的,都有些外向,喜欢开玩笑,但我都是把玩笑当真的。当我一听到“滚、出去、走开”,我就不开心,会发火。

师:你有没有觉得,你与不同的男生交往,其实是在寻找你心目中的父亲,能理解、体谅你,但是你还没有找到,于是你就一直在寻找。

生:好像是这样的(沉思)。

(二)探寻独处时产生“被抛弃”感的原因

师:独处对你意味着什么?

生:被抛弃,我很害怕这种感觉。

师:你曾经有过被抛弃的经历吗?

小宇在陈述中梳理自己的思路。由于父母的婚姻危机,母亲与家庭其他成员关系不合,母亲一直表达“自己在家里就像一个外人”的真实感受,小宇感知到这些信息,并在头脑中进行认知演练;小宇在与家庭成员相处过程中,觉得全家人都围着他转;小宇在初一时,曾因为与一女生发生矛盾,被学习小组其他同学孤立,时间长达半个学期;这些可能都是小宇独处时产生“被抛弃”感觉的重要原因。小宇是如何应对独处的呢?

生:初中时,如果没有人理我,我会向老师请假回家。现在,身边有很多同学会来安慰我,陪伴我。

师:你一直掩藏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以讨好的姿态与人交往,就是为了有人陪。但是,当他们不能以你期待的方式对待你时,你会寻找下一个交往对象。

结束此次辅导前,给小宇布置了家庭作业,运用下面的表格(表1),记录自己与同学间的实际交往情况。

3.运用空椅子技术改变“讨好型”沟通方式

运用“他人对话式”空椅子技术,促使小宇与“同桌”进行开诚布公的对话,从而使小宇可以站在同桌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去理解同桌。具体操作:在沙发上放两个抱枕,小宇坐到沙发上拿着一个抱枕时,就扮演自己;坐到沙发上拿着另一个抱枕,就扮演同桌,两者展开对话。

师:上周布置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仔细观察,发现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值得一说的有很多。

师:具体发生了什么呢?

生:上周五晚自修结束,我、同桌、他(同桌的好友)三人一起走回寝室。我没吃晚饭,想去吃点东西。就往前走了几步,他问道:“你要去吃夜宵吗?”我说:“是的。”他说:“我不想去。”并问我同桌:“你也要去吃夜宵吗?”同桌说:“你不去,那我也不去了。”此刻,我停下來,说:“既然你们都不去,那好,我也不去了。”后来,同桌到学校超市买了些吃的,他叫了外卖,只有我一个人没有吃东西。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下角色扮演吧!我拿了两个抱枕,其中一个是同桌,还有一个是他(同桌的好友)。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对你同桌说的?(面对着代表同桌的抱枕1。)

生:你为什么要这么对待我?我认为我对你要比他对你好得多了。你为什么跟他这么亲密,而对我不像对他那样呢?

让小宇站到抱枕1的后面,成为同桌,对自己说。(面对代表自己的抱枕3。)

生:你是不是喜欢我?我不喜欢被别人议论我们的关系不正常,你还是离我远些。

师:还有没有其他要说的。

生:你不要老是粘着我好吗?我们没有必要每时每刻都在一起。

师:听了上述这段话,你有什么想法?(让小宇回到自己的立场。)

生:可能我跟同桌之间只适合做一般的朋友,我应该去找志同道合的人做更亲密的朋友。

五、效果和反思

(一)辅导效果

小宇与不同的男生进行交往,是希望能找到一个男生能理解自己,体贴、关爱自己,不开心时可以谦让并宠爱自己。而这些需求,是因为在父亲身上得不到导致的一种补偿心理,明白这点之后,小宇改变了自己是“同性恋”这一想法,对自身的性别取向进行了更深入、广泛的探索。

独处时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为此,小宇采取“讨好型”的沟通方式,希望身边有更多的朋友能陪伴自己,但事与愿违,引发了更多的矛盾。小宇意识到与人交往时,要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真诚、适宜地表达自己。

(二)辅导反思

萨提亚提出内在冰山的概念,它是一个心理分析模型。个人内在冰山共分成七个层次,依次是:行为、沟通方式、感受、认知(想法)、期待、渴望、自我(本性)。逐步深入时,我们看待一个人的行为,就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同时看到导演这一切的心理需求。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玉环县楚门中学,台州,3176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