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文教学渗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017-01-29刘秀珍

中学语文 2017年15期
关键词:重阳节名著教材

刘秀珍

论语文教学渗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刘秀珍

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来,《谜语大会》三月走红,《成语大会》五月绽放美丽,《诗词大会》更是集文化、智慧于一体,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更是涤荡学生心灵的精神补品。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还有多少人能坚守精神文化生活这块净土,坚守着自己的美好梦想,坚守着人类文化的传统。“大会”系列的走红其实暗合了社会对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正所谓屏幕清流。但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止步于文化综艺节目,在诗词、谜语、成语等文化内容全被挖掘一空后,传统文化的传承应另辟蹊径,将其渗入语文课堂教学,才是国之大计。

一、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

1.高智商的野蛮人

近几年国家一直在完善素质教育,但受应试和升学的压力,语文课堂的素质教育举步维艰。学生的综合素养严重失衡,从小学到中学,题海战术似乎成了最行之有效的高分速成法,学生大量的阅读时间被剥夺,很多孩子被培养成了高智商的野蛮人,书店里的各种练习更是受吹捧,而传统文化书籍更是无人问津,即使家长一厢情愿地买回家也是束之高阁,应试教育使得语文课堂枯燥乏味。

2.学生缺乏修养,暴躁易怒

语文课堂本应是学生放松情绪,感受文化的幸福时光。曾几何时语文也变得“唯分数论”,凡是考试涉及不到的文化、文学都被视为“异类”。长此以往,没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百善孝为先”等传统文化熏陶的教育,许多学生缺乏个人修养,没有一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之心,甚至是非不分,易怒,校园暴力事件频发。

3.父母无恩论

父母和孩子之间就是简简单单的爱字,孩子由于缺少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了摆脱“传统”的羁绊,很多孩子选择了与父母反目为仇,甚至“弑亲”事件层出不穷,本来是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解决的问题,最后演变为社会的悲剧,值得反思。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1.深入解读教材,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精髓

由于语文教学所用的素材均是在契合学生认知水平、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选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所编成的,而此类文学作品不仅措辞优美,可让学生从中学会语言应用技巧,还潜藏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可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深入解读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思想,引导学生在深入剖析相关教材时,能真正感悟传统文化精髓,理解作品中优秀的文化特质,从而得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真正形成正确的认知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教学《师说》这篇课文教学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对文章中表述的“师道”思想进行总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出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这三点“师道”,并在深入解析中明白只要有相应的能力,人人可为师,且只有从师学习,才能促使自己不断进步,而不耻下问、尊重老师更是从师过程中的关键思想。在指导学生深入解读此文章中,可让学生重新地去理解“老师”这一概念,这便成功地让学生从教材中感悟到尊师重道这一传统文化思想。

2.结合传统节日,引导学生自主接触传统文化

语文作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发展,而这也意味着,生活中同样存在着优良的传统文化。这就要求相关教师也应注重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主动了解,主动接受的良好心态。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承形式,因而教师可结合传统节日,让学生直接感受借助节日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由此对于激发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兴趣,引导学生感知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可起不容小觑的正面影响作用。例如,在清明节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先烈的英雄事迹,感悟其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而在中秋节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收集关于中秋节的诗歌,并开展朗诵比赛,以让学生更多地接受中秋相关优美诗歌的熏陶,了解期望阖家团圆这一节日内涵。在重阳节时,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重阳节相关的诗词,引导学生从诗词中学习到重阳节的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等传统习俗,并分析以往重阳节习俗的寓意是为了健身祛病、以畅秋志、辟邪求吉,而时至今日,重阳节已演变成为倡导人们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节日。由此也令学生从中学习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化,这有利于其更深入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3.鼓励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深化传统文化认知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文字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载体,而由文字构成的古今名著更是承载了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还应重视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古今名著,以令学生从名著中更深入地感悟传统文化。由此不仅可有效地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还能令学生在阅读期间切实地陶冶了情操,学习了良好的语言表达手法,这对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也发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语文教材中多纳入了《林黛玉进贾府》、《草船借箭》等四大名著中的经典篇幅,而教材中纳入的名著篇幅并不大,也无法让学生真正感悟名著中的精华。因此,教师便可在完成此类课文教学后,鼓励学生对《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作自行阅读,并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以让学生在阅读、交流过程中更佳深入地理解、内化传统文化。或是在学习《赤壁赋》等课文后,教师可从作者信息与写作背景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去掌握作者的生平、作品背景等相关资料,以让学生能从作者的角度,换位思考地对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其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相关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在语文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并积极通过利用所学教材,结合日常生活,鼓励学生阅读名著等措施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以真正实现引导学生学习文化,学会做人的教育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重阳节名著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重阳节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重阳节为什么称为“重九”
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