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OLO评价理论的思维提升策略

2017-01-29金凤

中学语文 2017年15期
关键词:下阕白鸟芦花

金凤

基于SOLO评价理论的思维提升策略

金凤

诗歌鉴赏,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占比较大的比重。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更是强调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而在实际的高三诗歌鉴赏复习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这样的问题:练、讲大量的诗歌鉴赏真题、模拟题,却收效甚微。在由练到讲,或由讲到练的过程中,一线教师多采用让学生自己对答案,或把作业收上来据标准答案进行评分,反馈,讲解。而如何评价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这可能是很多一线教师不关注或者关注不到的问题,这必然会影响教学的效果。

如果注意学生在对问题的回答结构不同时,我们会发现其学习质量的水平层次也不同,简单来说就是“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简称SOLO),其层次为:前结构层次、单点结构层次、多点结构层次、关联结构层次和抽象拓展结构层。总的来说,这四个层次展现的就是思维的层次,思维能力决定理解能力。如果将SOLO评价理论用于实际的教学当中,通过改变对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模式来判断学生的思维层次,进行相应的教学策略改变,那么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理解能力。笔者以诗歌鉴赏为例做了点滴尝试。

一、评价练习,判断学生主体思维层次

笔者在复习诗歌鉴赏专题时,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按高考考点分小专题进行复习。笔者在复习到“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这一专题时,把学生的学案,收上来,进行评分,并参考SOLO评价理论对学生的思维层次进行摸底。以下面一道题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酒泉子

[宋]潘 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1.前结构水平。学生审题不仔细,没看清楚题干的要求——词的下阕。而是回答了词上阕的内容,即答非所问。这样的回答几乎不得分,因为学生对题目几乎无理解层级。或者是根本没有弄清题干所要考察的知识点。如在本题中,有的学生回答:“词的上阕描写了词人回忆西湖,终日凭楼远望,正值清秋时节,能看到岛屿还有三三两两的钓鱼舟”。或者回答:“词的下阕是通过一系列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这些回答都是无效的。

2.单点结构水平。学生的回答只从一个方面对问题进行了阐述,给出的答案是孤立的。从例题中看,学生只关注到了具体用什么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但是缺乏分析性的过程。

如在本题中,有的学生回答:“词的下阕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或者有的同学回答:“词的下阕通过借景抒情和具体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或者学生回答了具体的表现手法,但答错手法了。可见,该学生思维层次处于单点结构层次,答案的结构指向所考察学科最基本、最简单的完整意义;答案结构只蕴含简单明显的联系;答案指向单一。

3.多点结构水平。在答题中,学生敏锐的捕捉到了题干要考察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具体的表现手法和哪些思想感情。但只是简单地陈述,并没有将其与这首诗歌内容本身建立联系,没有很好地进行概括。

如有学生如此回答:“这首词的下阕通过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或者回答:“这首词的下阕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抒发了诗人想归隐的情怀。”该学生思维层次处于多点结构层次,答案结构蕴含多于两个对象的直接连接;答案结构之对象的连接具有模式化特征;答案蕴含的结构由知识间的灵活及联系实现。

4.关联结构水平。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分别回答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形成分析问题的一个整体。并且能想到与诗歌的内容关联起来,进行分析综合。例如有同学回答:“①词下阕的‘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②通过“闲整”“思入”两个动词,表达了词人归隐湖上的心情。”或者有的同学先把整首诗歌翻译一遍,然后再分析手法和情感。由此可见,该学生思维层次处于关联结构层次,答案结构是通过逻辑关系建立起来的整体;答案结构确定所涉及知识的确切涵义;答案所涉及的知识具有共同的载体(即知识镶嵌在有意义、确定的总体上)。

5.抽象拓展结构水平。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意,能够从多角度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观点态度,合理联系诗句,答案内容完整,分析到位。例如有同学回答:“①词下阕的‘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②通过“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词人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很显然,处于这个层级的学生就能够展开联想,更合理的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从而准确分析诗人的情感。

笔者采用抽样评价方式,对所教两个班(共120人)每个班抽取一半的学生进行评分,判断其思维层次,其中处于前结构层次的学生为5%,处于单点结构层次的学生为15%,而60%学生处于多点结构层次,处于关联结构层次的学生为20%,而处于抽象拓展结构层的学生几乎为零。

二、“加一”策略,提升思维层次

通过导学案的练习反馈,笔者发现班里的绝大多数学生都处于多点结构层次,笔者尝试以关联结构层次为基础进行教学。也就是略微该水平之上一点进行教学,即瑞斯特等提出的“加一”策略。

SOLO分类理论的各个层次是递进的:每个层次都比前一层次增多了一个内容。比如多点结构回答是单点结构回答至少加上一个相关的方面。

像上述诗歌鉴赏处于多点结构层次同学的回答只是在单点结构的基础上多加了“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或者“抒发了诗人想归隐的情怀”有关诗人情感方面的内容。关联结构回答是多点结构回答基础上,需要有逻辑关系,从而建立起整体;并且答案结构确定所涉及知识的确切涵义。像上述诗歌鉴赏回答关联结构就比多点结构的回答多了对诗歌诗句的翻译,即具体分析了这种表现手法,如“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和通过“闲整”“思入”两个动词。这样答案所涉及的知识镶嵌在有意义、确定的总体上。

我们再比对参考答案:①词下阕的‘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②通过“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词人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会发现,抽象拓展层次的答题思维更接近高考参考答案所体现的思维层次。而我们的学生去达不到这样的一个标准。

在接下来的诗歌鉴赏复习当中,笔者采用“加一”策略,引导学生重视主要联结概念,具体教学策略以“语言”为例:

(1)判断题目是否为“语言”题,即“炼字”“语言风格”等等。

(2)按照答题步骤,分点,一步步分析诗歌。

(3)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引导学生归纳思维方向,也就是联结概念。

(4)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具体的题型训练中熟练运用联结概念。

当然,具体的教学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让学生对每种题型有了一个清晰的模板概念,他才能面对变化时,做适当的思考和调整,也便于摸清整首诗歌表达的内容,从而品味、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如何设计评价内容

SOLO评价的是学生的认知思维和理解水平,因此,教师设计评价内容,就不能采取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这种固定答案的测试内容不易显示学生复杂的思维水平。教师在准备测试问卷时可以参照以下策略。

第一,命制试题要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高考考点,要尽可能地丰富问题的类型,让学生更清晰地展示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可围绕高考考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察。如诗歌形象类,可这样设题:请分析该诗的人物形象;该诗的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征等。语言类可以这样设题:该诗的颔联或者颈联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该诗的诗眼是什么?如何体现的。

第二,教师所给的问题应该尽可能地具备开放性,要能够让学生的答案对应到SOLO分类理论的五个结构层级之中。如果题目过分闭塞,那么学生也无法展示自己的理解水平,教师也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因此,需要向学生说明,问题的评价以书面回答为依据,因为认知结构的反应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学生尽可能详尽地对某个问题进行阐述。所以,笔者认为目前高考诗歌考选择题,其实对训练学生的思维是不利的,我们的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应以主观题为主导,以便掌握他们的思维动向。

总之,笔者尝试采用SOLO评价理论,对学生思维层次进行分类,再根据学生主体思维层次进行“加一”策略,调整教学策略,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获得了一定的成效。新课改对学生的思维水平、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任重道远。

〔本文系2014年广东省中山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青年项目《基于SOLO评价理论的‘分类层进式’高三语文阅读教学复习模式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1403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下阕白鸟芦花
思念的五月
芦花谣
借一支芦花赞美祖国
白鸟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芦花
白鸟
吟雪
半阙词
倚着车窗歌唱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