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愧”从何来
——对《老王》主旨的反思

2017-01-29李静

中学语文 2017年15期
关键词:不幸者香油同情

李静

“愧”从何来
——对《老王》主旨的反思

李静

杨绛的《老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用的是平实的语言,但作者笔下的老王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老王一辈子孤苦伶仃,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他心地善良、讲感情,知恩图报,即使在“文革”那样的年代里,精神上也没有受到任何污染,能同情尊重遭遇不幸的作者夫妇。同样,不幸的他也得到了作者及家人的同情与帮助。在他的弥留之际,他竭平生之积蓄,给作者一家送来了香油和鸡蛋,为的是报恩。老王走了,作者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几年过去了,作者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这句话就是本文的主旨句。我们不禁要问:作者“愧”从何来?

是因为作者一家对老王的照顾不够么?通过读文章,我们知道文革中杨绛一家也极其不幸,她自己被下放到干校;丈夫腿走不得路,还得自己烦请老王帮助送医院,她还不敢乘三轮,挤公交在医院门口等;老王收了她的钱还不放心,担心她是否还有钱……这些都说明杨绛一家在“文革”中,社会地位低下、经济窘迫、健康状况欠佳,也属于弱势群体。尽管如此,他们一家还是对老王照顾有加。例如:别人不坐老王的三轮车,但是作者一家却经常照顾老王的生意;女儿还为老王买鱼肝油治眼睛;关心老王的生活状况等等。这些对于“文革”中的杨绛一家,可谓也是力所能及了。如果说,正是因为作者的善良和责任感,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那也能勉强说通,然而显然不是。

面对老王的离世,作者总觉得心上不安,是因为吃了老王的香油和鸡蛋,占了老王的便宜?“都不是。”连她自己也否定这一条。作者和老王,在文革中都属于弱势群体,但作者一家从来没有剥削过老王:送冰不要老王减半收费;老王送钱先生去医院,尽管老王不肯收钱,作者也执意让他收下;老王临终前送来鸡蛋和香油,作者也给了老王钱……因而杨绛把原文中“一个多吃多占的人”改掉了。

因为老王来表示感谢,作者却拿钱去侮辱老王?更不是。作者的为人与心意,老王是明白的。老王临终前送来鸡蛋和香油,正是要报答作者一家一直以来的照顾和恩情,也是明白如若不收下钱,作者一定是要托人捎过去的。老王收下钱,其实也算是善解人意之举,决不会无端生出这“侮辱”来。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作者在老王离世后,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而在几年以后,才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几年以后”“渐渐”,说明这个过程很漫长,连作者自己都说不清,甚至要很长时间才能明白的因由,我们自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关心不够、占了老王便宜,甚至是拿钱去侮辱老王。

老王是个苦命人,值得同情,这毋须赘述,作者也用详尽的描述向我们呈现。那我们不禁会问:老王不需要钱么?老王为什么要减半收作者的冰钱?你可能会回答是老王的字典里没有欺诈,只有老实、真诚和厚道。那送钱先生去看病也不愿收钱,还是简单的老实厚道么?我们看见了老王的善良。善良,源于对作者一家的同情。我猜在可怜的老王心里,和作者一家也算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吧?虽然作者拒绝了老王的好意,但是老王也终于从被同情的角色反转了一把。我想老王贫穷固然,收下了这车费,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他的生活。如果作者此时把钱收回来,老王该会觉得自己多么有成就感!在老王临终前,简直可以说是用尽洪荒之力,给作者一家送来了鸡蛋和香油,这在当时不仅对于老王来说是奢侈品,对于作者一家同样是稀罕的好东西。但是老王却把这么好的东西送给作者一家,这是为哪桩?我们都知道老王是为报恩来了。老王不愿带着亏欠的恩情死去,他要了却夙愿。可是作者再一次漠视了老王的心愿,也许她当时不知道老王弥留之际,却又分明可见老王那行将就木、不久于人世的样子。(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睛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她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看着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在十多天后得知,老王在来家后的第二天就过世了。可是作者只是感到不安,却理不清到底为什么。甚至于几年过去了,才渐渐明白,会不会是愧疚自己没能理解老王,成全老王,帮助老王了却心愿呢?

老王来了,带着盛情,也带着病入膏肓的躯体,可是作者却连请老王坐下来喝口水也没有做到,是真的害怕得糊涂了?还是在作者与老王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距离?这个距离显然是作者对老王的,而不是老王对作者的。这种距离是源于作者心中那与生俱来的知识分子的优越感么?我们不得而知!然而正是这种距离,使得老王一路走来,一直是个被同情者,每每想要体现自己的价值,总是被作者拒绝。多年以后,也许作者渐渐明白,这种距离本不该存在,因而愧怍?

老王是个生活在底层的苦命人,他的苦,需要我们同情。同情是一种俯视,一种给予,体现的是自己的价值,很容易做到,作者当然也做到了。然而老王以这样的身份,却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也应该得到尊重和敬仰。人生而平等,精神上的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作者和老王你来我去的交往,有的只是劳动力和金钱物质的平等交换,缺少的正是对老王人品的敬仰,甚至是忽略了他这种被尊重的需求。然而,杨绛毕竟是一个有着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老王的死,促使她“一再追忆”老王生前留下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自己对他的“谢意”,可杨绛得到的却是“心上不安”。这样的“不安”,不停地拷问着她的灵魂,使她顿然了悟:自己既往与老王之间的点点滴滴,是那样的不公平;自己对老王“钱”的回报与老王对自己“心”的付出相比较,是那样的微不足道!

老王临终前,他的苦,已不需要同情,他需要的,是尊重!

杨绛的愧怍,体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自省。它真正呼吁的,绝不止于对弱势群体的关爱,这值得每一个读者去深思!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致远校区。

猜你喜欢

不幸者香油同情
她的委屈,没有同情分
桃山香油 传承百年味道
不该有的同情
不幸者、拯救者、反抗者
摩擦法鉴定香油
理解即同情——以明清以来限制对外交往为例
香油和醋
顾客们心口不一
那些理财被骗的人,有多少真正值得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