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写作教学漫谈

2017-01-29詹爱珍

中学语文 2017年15期
关键词:泉源人会命题

詹爱珍

初中写作教学漫谈

詹爱珍

众所周知,写作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几乎是整个语文试卷的半壁河山,真是举足轻重。从近几年中考语文成绩来看,影响大多数学生语文成绩的题目就是写作,离题、偏题比比皆是。这种现状让语文老师很难堪,由此可见,语文老师教学工作的重点在于攻克写作教学这个难题。

我们还是可以想很多办法,把这层迷雾驱散,还写作一片明媚的天空。

一、积极开发作文课程资源,给学生作文融入鲜活的生命、鲜明的个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这里回答了一个问题:表达什么?表达生活。可为什么我们常常感到一些学生的文章气色苍白,虚情假意,矫揉造作?因为他们是为写作而写,不是为生活而写。怎么办?《语文课程标准》中说:“作文教学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让学生关注生活,先应自己去关注生活,即欲新人,先新己,我们语文老师要有敏锐的目光,捕捉生活中那精彩的一瞬,积极生成新的教学资源,用以造一个“丰盈的泉源”。曾经有一次,教材中写作要求是“心中的那颗星”,这是一次写人的作文。尽管小学时学生也写过人,但是怎么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呢?笔者想到了刚过去的奥运会,决定以此为教学资源,指导写作。笔者制作了关于奥运会的剪报。在课上,笔者先向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奥运英雄,并写作了一个描写他比赛的一个精彩的场面。学生看到这一张张图片,也兴致勃勃地交流起自己喜欢的“星”,当然可以是奥运英雄,也可以是科学家,作家,甚至是平凡的人物。

二、关注学生的思想认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格和思维水平

唐代大文学家白居易说:“心,根也。言,苗也。”意即心为言之根本,立言须先立心。“文必己出”是古往今来的写作原则,而高尚的人格,就会表现出正确的人生观,崇高的立意。而写作又不同于品德课,我们不能生硬地将价值观等等架于学生头上,且那样也没有意义了。但是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巧妙地理一理学生的话语,在对话中去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有一次,写作的要求是“过去的时光”。上课伊始,笔者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从小到大,发生过许多大小小的事,有些事我们已忘怀,而有的事,我们常常情不自禁地想起,不同的人想不同的事,有的人会开心,有的人会忧愁,有的人会愧疚,有的人会幸福。而过去的事,现在想起又会有新的感触,我们来聊聊吧!”这段导语后,学生纷纷打开了话匣子。一个学生说起自己五年级时一天骑自行车,把一个小朋友带在车后,却把他摔倒了。现在想起很自责,觉得自己很没用。笔者对他说:“你真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你肯定希望以后能帮助更多的人,加油吧!”听了笔者的话,他那黯淡的眼睛明亮起来另一个学生讲曾经有一个好朋友未经他的允许拿走了他的文具盒,自己当时冲动之下,将此事公之于众,结果别人孤立了那个女孩,自己去失去了一个好朋友。现在想起来很懊悔。笔者就问她:“如果是现在,你会怎么做?”她说:“我会找她谈谈,也许会送她一个新的。我当时那样伤害了她。”笔者说:“你可以把你的心语也写下来。”这样的对话,目的在于重建。而对于学生来说,又是一个培养责任感和自我教育的过程。相信,这样对话后的作文,不会是泛泛而谈的一些空话假话了,而是一部关于学生成长的自我记录与反思。这样的作文,不仅写出一个“真”,而且写出了一个“我”,一个有独特魅力的“我”。正如课程标准所说,写作是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而写作前的对话,其实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过程,引导学生作内在的反思,理解生活,表现生活,这样一来,学生的作文就是思想的结晶,心灵的写照。

三、写作时抓住题目的关键词,读懂材料的核心意思,准确把握命题人的意图

最后说到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准确地审题。这一点是目前语文考试的命脉。有一句话是一针见血的:中考语文的关键是作文,作文的关键是审题。如何与人进行有效地沟通,是学习语文的目标,而读懂命题的意图,用写作的方式又是一种用书面语言去沟通的方式了。可是现状很令人烦忧,每次大型的考试,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命题人的意图,在那里洋洋洒洒几百字,却是自说自话,最后得到一个极其可怜的分数。怎么办呢?其实作文的难度不是一下子加大的,它也有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而我们的教学,也是可以循序渐进的,第一阶段,是半命题的写作,如“寻找——”,要求在“寻找”后加上恰当的词语或是短语,如“快乐”。那么,怎么审这个题呢?就是抓住关键词,这个题有两个词,“寻找”和“快乐”,写作时就要写出寻找到快乐的过程,这样就不会写成了“快乐的一件事”了。第二步,是读懂材料,这个阶段的写作,已经接近中考的难度了。怎样才能真正地读懂呢?要在读后分清两种文字,叙述性的文字和议论性的文字。前者较客观地写事情或现象,后者是命题人的观点。反复阅读,可以从后者把握命题人的真实意图。

当然这里是个人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教无定法,但是教学是应讲究办法的。笔者想说的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发现资源,生成资源:并做一个诗意的引领者,去启蒙那一颗颗童心;还要做一个改革的践行者,去开拓更多……才能常保这片写作的天空更明媚,帮学生在这自由的天地里惬意地抒怀,写梦想,写人生!

★作者单位:武汉市黄陂区武湖中学。

猜你喜欢

泉源人会命题
为什么人会喜欢喝酒
为什么人会抽筋?
杜泉源
奔涌吧!泉源
为什么人会打哈欠
为什么人会掉头发?
春分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