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3模式下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2017-01-28郭晓梅杨若俊周小娜张琨吕红玲刘晓萍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15期
关键词:中医学医学教育规范化

郭晓梅 杨若俊 周小娜 张琨 吕红玲 刘晓萍

5+3模式下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郭晓梅 杨若俊*周小娜 张琨 吕红玲 刘晓萍

(云南中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云南昆明650021)

“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针对当前五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与“5+3”培养模式存在的衔接问题,提出了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思路,以期进一步适应现代中医学专业的教育改革发展,为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改革思路。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5+3模式

我国医学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长期以来,为了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地域和不同层次的多元卫生服务需求,形成了医学教育多种学制并存的现状。随着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规范完善的医学教育学制学位制度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2011年教育部、原卫生部联合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对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进行了系统推动。

1 概念的界定及提出背景

2012年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及卫生部对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达成共识,下发了《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逐步优化医学教育学制学位体系[1]。为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逐步建立“5+ 3”(5年医学院校教育加上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效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为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要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少而精、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2013年底,卫计委、教育部等7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为加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性和基础性的制度保障。2014年底针对医学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广泛开展调研,总结试点经验,借鉴国际经验,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形成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并明确了构建中国特色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近期任务、主要举措、路线图和时间表。意见中明确近期任务就是要加快构建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目标是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2]。

2 “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上海市于2010年正式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2010~2012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等试点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研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和示范性的成功经验。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3]。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及国家对医学人才培养的导向,目前已有较多的高等院校进行了“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研究,但大部分研究是以临床医学类学生为多,其中又是以“5+3”专硕培养的改革研究居多,针对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仍较少。

3 “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5年医学院校教育和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分段式培养,以8年为一个完整周期,建立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无缝衔接,实现以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提升为主线的递进式、序贯式的整体化人才培养模式。5年的院校教育以医学基础理论、预防医学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为基础,以职业素质、临床技能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核心,形成知识与能力并长的素质化人才,为毕业后教育的进一步专业化、技能化培训打好基础。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重点是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积累临床经验,掌握各种临床操作技能和医患沟通技巧,达到较高水平的临床医生标准。在整个“5+3”培养过程中,始终强调“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逐步形成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医学教育内涵式发展模式,最终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较强的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两阶段培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割裂,前期为基础,后者为发展,所以前期的基础培养尤为重要。

4 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4.1 课程改革思路“5+3”模式中,5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特别是中医学专业学生,中医思维弱化,中西临床思维混乱,未构建相应的职业素养,所以有必要对课程模块进一步改革,使得五年制的培养与后期3年的规范化培训更好的衔接,打好五年制培养的基础。

4.1.1 公共课程模块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按照现代医学教育改革思路,公共课程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故公共课程应开设一些医学与人文整合课程,例如,中医医学史、医学人文概论、医学伦理与社会、医学与法律等。此外通过开设一些人文讲座、论坛、校友讲座等第二课堂的形式,丰富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知识,培养职业素养。

4.1.2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中医类基础课及西医类基础课,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医古文、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综合实验、内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医学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病理学、诊断学基础、药理学、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等。为适应执业医师考试改革、加强中医专业中医基础及经典学习,应加强执业医师考试课程的学时数及课程教学大纲改革、加强中医经典课程与临床的融合度。而对于西医基础医学课程应进行整合调整、进一步优化,顺应,如“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学习”是按照器官与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促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紧密结合[4]。

4.1.3 必修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皮肤性病学、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急症学、传染病学等临床课程。对于该类课程应与执业医师考试课程接轨,更加注重内妇儿外基础临床课程的比重,而对于专科性强的课程如眼科、耳鼻喉科、皮肤性病学等可设置为选修课,根据学生兴趣选择学习。对于中医学专业的学生,西医专业课程是薄弱环节,应再进一步加大该类课程课堂讲授的学时数,部分可与西医基础课程整合优化。

4.2 实践性教学改革思路“5+3”模式中,因为有了后期3年的临床规范化培训,在前5年的培养模式中应更加注重“三基训练”,而不能好高骛远,原有的5年实践教学模式存在时间阶段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目标重复、毕业实习与3年规范化培训内容重复或安排顺序不合理等问题,应取消阶段实习,改革毕业实习轮转科室安排,才能更好地与3年规范化培训衔接。

4.2.1 阶梯交叉层层递进改革实践性教学模式首先是熟悉医疗工作和环境,第1~2学年以社会实践形式完成,利用暑期安排学生作为志愿者、护工、导医等角色开展2~4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前接触医学知识,了解医院,实现对医学专业与医生职业的初步了解。其次是边学习边实践,第3~4学年,取消阶段实习,而是利用中医大门诊优势,安排学生进行中医各科专家门诊跟师抄方,或针推门诊跟师学习针推技能,另外在学习专业临床课程同时,可进入模拟实验中心对基本实践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另一方面可开展临床科室床旁教学,上午在病房课间见习,下午即进行临床理论课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临床课程的学习效果。最后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后进入毕业临床实习,毕业实习轮转安排应以内妇儿外基础科室为主,切忌科室太多而时间安排短,导致学生去每个科室只是刚刚了解一些基本操作就转出科室,导致学生只是学到皮毛,而没有达到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强化。毕业实习学生可让其担任初级住院医师角色,分管病人,跟诊查房,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处理医嘱,书写病历等,强化学生临床能力。

4.2.2 实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全程临床”的教学理念以临床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改革过程中突出中医特色,倡导中西医结合。在前5年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中应不断强化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三基”训练,并把“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注重医学人文关怀,注重医学伦理,注重自身文化修养”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医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第一阶段以理论认知为主,学生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第二阶段以学生在模拟医院或模型上不断强化练习,自己边操作边讲解,老师给予指导,第三阶段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选择适当病例,老师指导下进行实操,总结体会,不断提高临床技能。

4.3 教学方法改革思路“5+3”模式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针对我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不足,学生满足于老师的课堂讲授、勾画重点、顺利通过期末考试,“等、靠、要”思想较为突出,故有必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不断创新,应继续深化“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理念,要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即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他们如何学以及学到了什么。医学生因为学业压力大,课程较多,特别中医学专业学生,一会学西医、一会学中医,常常思维混乱,自主学习能力不足,这就使得教师应进一步改革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在教学方法上要做到:变老师满堂教为学生自主学;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引导鼓励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案例分析、学生上讲台、学生小讲课、分组讨论、模拟接诊等多种教学方法,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锻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教与学逐步转化为分享学习,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 小结

目前“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基本构建,所以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是学习和借鉴外校经验,但也必须自我剖析,结合学校实际和地方特色、传承创新,才能制定出更加完善的五年制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 6号).

[2]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

[3]汪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以上海“5+3"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9(10):49-54.

[4]舒涛.努力开拓国际视野,以器官系统为基础整合医学课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5(7):54-56.

Thoughts on the Reform of the 5-year Syste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 Training Under the 5+3 Medical Training Mode

GUO Xiaomei,YANG Ruojun*,ZHOU Xiaona,ZHANG Kun,LYU Hongling,LIU Xiaoping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Yunnan Province,Kunming 650021,China)

Under the training mode of"5+3"medical talents,the reform of the cultivation of TCM talent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is imperative.In view of the current five-year systemTCM students linking problem existing in the mode of"5+3"in the training process,put forward the curriculum,practice teaching,reform teaching method,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modern Chinese medicine,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vides ideas for the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talent cultivation;education reform;"5+3"mode

10.3969/j.issn.1672-2779.2017.15.010

1672-2779(2017)-15-0021-03

:张文娟本文校对:唐彦

2017-01-24)

云南中医学院教育教学课题

*通讯作者:yrj215@163.com

猜你喜欢

中医学医学教育规范化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价格认定的规范化之路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狂犬病Ⅲ级暴露规范化预防处置实践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