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尖上的中国》的生态思想解读

2017-01-27

镇江高专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舌尖美食

李 玲

(湖北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舌尖上的中国》的生态思想解读

李 玲

(湖北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舌尖上的中国》借助巧妙的选题、唯美的语言、先进的拍摄技术、国际化的叙事方式,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精美绝伦的食物,成功地传播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饮食文化,融入了丰富的生态思想。从生态文化的角度解读此片,有助于深化大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提高生态文明意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自然;社会;文化;《舌尖上的中国》

中央电视台精心打造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于2012年播出后,好评如潮。两年之后,该片第二季在万众的热切期盼下开播,又掀起了一股“舌尖热”。这部被网友评为“隔着屏幕就能闻到香味”的纪录片真实地展现了各地美食的制作过程,生动地讲述了其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让人们深刻感受了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舌尖上的中国》还传达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美食的意义在生态层面上延伸和拓展。解读《舌尖上的中国》的生态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生态文化的内涵

生态(Eco-)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语“oikos”,意为“家”或“我们的环境”。一般而言,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人们现在也用它形容健康的、和谐的、美好的事物,如生态食品、生态文明、生态旅游等。

生态文化指的是人类在遵守生态系统规律的前提下,追求人与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精神内容、价值观念体系、社会制度、生产生活方式等活动和成果[1]。生态文化的内涵,总体而言,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的身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我国的生态文化源远流长。庄子曰:“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2]这句话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它主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要与万物和谐相处。又如老子“无为而治,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念也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它主张自然无为。一切顺其自然,国家方能长治久安。此外,道家的“道法自然”“返朴归真”包含着深刻的生态文化思想。这些思想在《舌尖上的中国》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2 《舌尖上的中国》里的生态文化

2.1人的身心和谐

心理学家一般用“身心和谐”来衡量人的健康程度。“身”指生理层面的肉体,“心”指心理层面的精神。身体和谐是基础,精神和谐是核心。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身心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人的问题一旦解决,其他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个人的身心和谐是其他和谐最终实现的前提条件。

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与生活质量、生存状况、心理紧密相关。物质生活水平较低时,人们满足于吃饱穿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所以如今的“吃”不仅是口舌之欲,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一场奢华的视听盛宴,更是一部勾勒众生的情感大片。通过美食与乡情、劳动与自然的联系唤醒观众关于亲情、故乡、民俗的共同记忆,并使观众在熟悉的中国味道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和精神寄托。在《脚步》一集中,“路菜”这种标志性的中国美食充分展现了先人保存食物的智慧和人们对家乡菜的迷恋。比如:常年漂泊在外的养蜂人老谭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吃着妻子做的家乡一绝“乐山豆花饭”,十分幸福;陕西秦岭的老两口在灶膛上忙着,招呼远道而来的麦客,虽是家常便饭,却让人垂涎欲滴;久居海外的归国华侨对家乡“古早味”的萝卜饭魂牵梦萦了多年,吃在口中,暖在心中[3]。这些唯美的画面触动了观众心中的那根弦,美美地想着属于自己的美食,深深地怀念家乡的味道。

美食的魅力在于成功地传达了情感。家乡的美食是渗透骨髓的乡愁情绪,不仅承载了家乡的味道,还唤醒了儿时关于母亲的记忆。这部被网友评论为“口水与泪水齐飞”的片子折射的温情、善良、淳朴等触动了人的心灵,其倡导的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积极乐观传达了正能量,也符合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要求。

2.2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系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的馈赠》一集里通过一段解说词得以充分体现。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4]

伴随优美动听的旁白,观众被带入广袤无垠的大自然——人类是大自然的一员,从大自然中获得食物才得以延续生命。人类为了生存,相互合作,广寻食材,并在品尝食物中体会人世百味。而大自然慷慨地赐予人类新鲜美味的食材,却从不索取。《舌尖上的中国》在凸显大自然无私、伟大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感恩与尊重,寻求“天人合一”。

《厨房的秘密》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

“厨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与火的艺术。说穿了,无非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因为土地对人类的无私给予,因为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所以,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5]

浓厚的生态思想在这里得到充分的表达。不仅如此,《舌尖上的中国》还通过一些细节展示了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娴熟技巧及对大自然的感恩与回馈。

在《自然的馈赠》这一集中,卓玛母女采集松茸后,“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生活在查尔干湖畔的渔民为了保护幼小鱼苗,使之得以存活,以延续种群,默默地遵守心口相传的规矩——使用网眼为6寸的渔网捕鱼。“猎杀不绝”的传统在这里代代相传。

在《我们的田野》这一集中,下饶村的糯稻田里,不仅生长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糯稻,还放养着鸭子和鲤鱼。鱼、鸭为糯稻提供绿色有机肥,并为糯稻去除害虫。北京人贵春在屋顶种植各色蔬菜、水果,在炎炎夏日打造了一片清凉世界,净化了城市的空气。

这些故事真实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生态思想。

2.3人与人的和谐

人是社会的根基,社会是人和人关系的集合,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在古代,以农耕模式为主的生产方式已然不适应高强度生产的需求,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非常有必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化生产的扩大,人们可以独立完成很多生产活动,但热情、友好的国人早已习惯了相互扶持。此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加,人们更渴望温情。简单真诚的人际关系和单纯朴素的人心弥足珍贵。人与人的和谐更加重要,它是社会稳定的根基,更是共同发展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和谐观所主张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帮助是对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细致解读。

《舌尖上的中国》出现了大量热情、质朴的劳动者和谐共处的场景。如呼兰河畔的人们聚在一起制作辣白菜,其乐融融。在冬日的暖阳里,左邻右舍齐聚一堂,依次在各家制作泡菜,有人切菜,有人涂抹调料,有人压石头……淳朴可爱的人们在共同的劳作中、在欢声笑语中,将幸福融入美味的食物。一群人忙于同一件事情却不觉辛苦,人们发自内心的笑容便是最好的证明。在顺德,村民们铺设红桌布,一起热闹地享受村宴;在黔东南,村民们摆起可供千人食用的长桌宴,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正是这些其乐融融、和谐共处的场景维系了社会的稳定,弘扬了民族精神。

2.4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关键。关注人的需要,尊重人的价值,弘扬人的精神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核心。

《舌尖上的中国》表层讲中国美食,深层则在讲美食背后的人。该片展现了浓厚的人文情怀,对于普通人的细致刻画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升华到一种境界[6]。和以往讲述美食的影片不同,片中的主角不是美食泰斗或者明星大腕,而是普通劳动者。片中的职业挖藕人、查干湖鱼把头、制作黄馍馍的老黄夫妇、采集松茸的母女……他们真实地存在于我们身边,为了生活而辛苦劳作,这样的故事让人感同身受,触动颇深。

和中国大多数的留守老人一样,在浙江宁波井头村,顾阿公、顾阿婆和家人团聚的时间非常少,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每逢此时,老两口就高高兴兴地早早准备,并制作传统的年糕来迎接家人。短暂相聚之后,儿孙们相继带着老人制作的年糕回到城市生活,而老人的生活也重归平静。这并非个例,而是中国普通家庭最真实的写照。我们身边有太多这样面容苍老又慈祥的阿公、阿婆,他们守望着子女们的归期。而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母亲的思念之情也深深触动了大众。这些细节真实地再现了国人的情感归属。又如陕北制作黄馍馍的老黄夫妇,每天辛苦地完成各种工序制成黄馍馍,再长途跋涉到县城里叫卖自家的黄馍馍,从不缺斤少两。即便生活如此辛苦,可他们脸上的笑容依然淳朴,辛勤劳动带来的满足感、幸福感洋溢其中。他们的生活场景重现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纯朴、善良、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正是中华民族崇高品质的真实写照。

《舌尖上的中国》描绘了舌尖上的美食,成功地传播了舌尖上的文化,真实地讲述了舌尖上的人生。该片的成功在于小食材彰显大情怀,通过小人物呈现人生百态。

3 结束语

通过观看《舌尖上的中国》,大众可以反思和正确定位人类在大自然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只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才能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常如瑜,岳芬.镜头中的生态精神:《舌尖上的中国》生态思想探析[J].电影新作,2012(4):49-53.

[2] 楼宇烈.老子道德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23.

[3] 马筱薇,张建平.“舌尖上”的文化传播[J].电影评介,2013(3):87-89.

[4] 漆谦.谈《舌尖上的中国》传达的中国价值[J].电视研究,2012(10):75-77.

[5] 乐视视频.舌尖上的中国20120518:厨房的秘密[EB/OL].(2012-05-18)[2017-02-18].http://www.le.com/ptv/vplay/1608982.html.

[6] 王威.《舌尖上的中国》的平民化创作视角[J].电影文学,2014(14):121-122.

〔责任编辑: 卢 蕊〕

InterpretationofecologicalthoughtsinABiteofChina

LI L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bei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ogan 432000, China)

A Bite of China as a documentary truly presents wonderful Chinese food with a good topic, artistic commentaries, advanced photography and international ways of narration, successfully sprea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food culture and embodying colorful ecological thoughts. Therefore, an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documentary help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raise our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 of society.

ecology; nature; society; culture;A Bite of China

2017-03-15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5Q211)

李 玲(1982—),女,湖北孝感人,讲师,硕士生,主要从事语言学、语言与文化研究。

J905

: A

:1008-8148(2017)03-0115-03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中国舌尖美食
美食
任长箴:我的情怀主义专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