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尖舞布:朝阳民间刺绣

2017-01-27单晶晶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侨园 2017年11期
关键词:建平针法朝阳

文 单晶晶 (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指尖舞布:朝阳民间刺绣

文 单晶晶 (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中国刺绣历史久远,文献记载创于虞舜,考古出土遗物目前发现仅到商周。秦汉时期后,刺绣工艺已相当发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汉王充在《论衡·程材篇》中所描述的:“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齐郡临淄为汉王室设官服三所,织工数千人,每年耗资万万。 到了汉末、六朝时期,中国便开始进入“像教弥增”的时代,因而兴盛了绣制佛像之风。唐宋时期的刺绣已向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这主要由它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刺绣因多为妇女所做,故又名“女红”,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里,女孩子都要学习quot;女红quot;。明代大学者屠隆在他所著的《画笺》一书中赞曰:“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女红”最初写作“女工”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刺绣是中国“女红”中最突出的一种。由于中国古代的婚姻很多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使已经结婚可能之前并没有见过,这时如果一名女子可以做出一手漂亮的刺绣活儿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许,而且刺绣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女子将来能否顺利接手家庭“大权”。由此可以看出,刺绣在中国古代女子的生活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一、朝阳民间刺绣的发展

朝阳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有满族、蒙古族、回族等30多个民族,是辽宁历史上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朝阳地区先民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就是其中之一。据考古发掘,朝阳刺绣于唐、辽、金已形成了独特风格。随着民族的融合,各族间的刺绣纹样的区别渐小而趋向同一。刺绣艺术在朝阳民间广泛流传,刺绣的物件一般为归围、桌幔、门帘、围裙、头巾、手帕、花鞋、荷包、针扎等。绣法分为纳、借、缝、包等。图案以花鸟、金鱼、蝴蝶、石榴、仙桃为主,也有人物及山水。凌源四官营子一带盛行绣拽峰枕顶,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1983年李桂兰的刺绣作品“拽峰枕顶”获辽宁省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其技法细密,色彩鲜艳,典丽端庄,绣出的花鸟栩栩如生。朝阳县黑牛营子乡章吉营子村有一出家人文查巴根其,法号洪森,他用了十几年的功夫绣了两幅观音像,曾在日本举办的“世界北方圈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览”中展示并获奖。

说到朝阳民间刺绣,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建平绒绣。建平绒绣艺术源自何时,没有准确的依据,但根据资料记载,14世纪的德国农民服装、壁挂和祭坛用品上有类似绒绣的针法图案。16世纪后,欧洲纺织技术有了很大进步,英国历代皇家贵夫人包括玛丽一世、伊丽莎白女王都会绒绣,从而形成了专业的绒绣生产。随后,外国商人在山东一带开设了一些企业,组织当地妇女生产绒绣产品,当时清朝皇帝极其重视这一工艺品种,并多次组织、挑选绒绣特技人员为宫廷绣制地毯、屏风、壁挂等,并封绒绣为“皇宫绣”。建平县杨希彬祖籍山东,其祖上曾绣过大量的绒绣制品,并以绒绣特技师的身份进选,为同治帝加工制作“皇宫毯”,后移居到建平,把绒绣工艺带到这里,从而创建了建平杨氏绒绣。

建平绒绣又名“皇宫绣”,它是用羊绒线在特制的亚麻网眼布上绣制的一种手工艺制品,它所用的绒线纤维长、拉力好,通过自行染色、劈线、拼色等工序,可以展现色调极其丰富的画面,塑造色彩变化微妙的形象。建平绒绣善于表现油画、国画、彩色摄影等艺术效果,色彩丰富、层次清晰、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它能充分体现图案的立体效果,亦能再现画面的特殊韵味,绣品题材广泛,表现力强。整个画面不反光,视觉柔和,并具有形、色、工、光、平的艺术效果,是工艺美术的特色奇葩,是传统工艺美术品保护品种。

建平杨氏绒绣以针法繁多、技术精湛而独树一帜。在品种上由原来只能生产简单的民间饰物,发展到今天能绣制各种人物、动物、风景等大型艺术品,形象逼真、色彩浓郁、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线条绚丽、浑然一体。建平绒绣与中国其它优秀的传统刺绣相结合,形成了粗犷豪放的“东北派”艺术风格。其特点是借鉴中国传统的刺绣工艺,以多变的针法和拼接工艺、劈线、拼色工艺丰富了“东北派”绒绣艺术内容,经过艺术再创造,巧妙地将形、色、神、光相结合,针法有斜针、十字针套针、小针、乱针、飘针、挑针、插针、抽布等几十种针法,使作品的艺术效果极具丰富的艺术语言。经过特殊处理的绒绣艺术品,防霉、防蛀,不仅延长了作品的寿命,而且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在技法、色彩上,从原来的简单色彩,改进为拼色绣,接色绣等技法,画面不反光,风格独特,粗犷不失细腻,豪放不失大气,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和无尽的艺术享受。建平刺绣融合了蒙古族刺绣、鲁绣的特点,经过艺人数百年的传承,形成了古朴、色彩浓艳的特点。

二、朝阳民间刺绣的艺术表现

中国刺绣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图案工整娟秀,色彩清新高雅,针法丰富,绣工精巧细腻绝伦。刺绣的针法极其丰富而且变化无穷,采用不同的针法可以产生不同的线条和艺术表现效果。朝阳民间刺绣针法丰富,常用的技法有平针法、挑花绣法、套针绣法、乱针绣法等,在很多刺绣作品中,各种技法灵活使用,互相交错,使绣面效果更好。下面简单介绍几种。

平针是刺绣技法中最基本的,起落针都必须是绣在纹饰边缘,绣线做平行紧密的填补绣,针脚排列整齐均匀。平即绣面要平整,绣线保持松紧一致贴附在绣面上,不宜凹凸不平;齐是指针的起落点与画稿轮廓线要重叠,也就是针脚要顺齐;匀是指绣线疏密均匀,不重叠,不交叉,不漏底布;顺是指运针方向顺势就势。根据走针方向可分为直平针、横平针、斜平针和缠针。平针还可以根据针脚排列方式的变化呈现虚实、渐变的效果。

挑花又叫十字绣、架花、挑罗、十字股、拉棱。是少数民族刺绣广泛应用的一种传统刺绣工艺。该针法事先在布面画上经纬线然后将相同大小的斜十字形或交叉的十字形针脚在绣面上排列组成简练、夸张、变形的几何图案。图案纹样多为传统纹样或由古老图形演化而来的较为抽象的符号。整体布局严谨,对称中求变化。挑花绣分为单色绣和彩色绣,单色绣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仍很盛行,日常应用的围裙、枕巾、头帕、小孩背篼、各种衣饰都采用此针法。成品结实耐用,纹样语言单纯,色彩明快,图案性强。

套针常用于填补有和色效果的面状形象,可作镶色、接色,并有自如的丝理转折效果。在仿绘画刺绣中应用较多,适宜绣制颜色渐变的大面积物体。套针是一批一批的施绣,外圈轮廓针迹齐整,内圈针距一长一短,第二层与第一层针脚皆镶嵌成套。

乱针绣主要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次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这种针法融合了中国传统刺绣的技术以及西洋艺术的特色,并受到清末民初沈寿的仿真绣影响。传统苏绣中,每一针之间是紧密相接,并且呈同一方向排列,但在乱针绣中,针法长短不一、方向不同且互相交叉,并运用分层、加色的手法,使得在色彩上更为丰富。

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刺绣针法外,朝阳民间刺绣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针法,例如斜针、长短针、小针、飘针、插针、抽布等,妇女们根据自己想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和不同的图形,灵活运用针法,形成了风格迥异的绣品。

三、朝阳民间刺绣的图案与寓意

蝙蝠是一种长有翅膀的哺乳动物。由于“蝠”与“福”同音,所以蝙蝠被人们视作幸福的象征,希望幸福能如蝙蝠般从天而降。人们创作了许多以蝙蝠为题材的吉祥图案。“福寿三多”也是以蝙蝠为主题表现出来的。由蝙蝠、桃、石榴或莲子组成。也有的图案由蝙蝠、石榴、灵芝组成。“福寿三多”借助谐音组成吉祥图案,寓意多福、多寿、多子。

朝阳民间刺绣除了表达祝福之意,也抒发青年男女之间的深厚情感。在青年男女的爱情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一针一线都是最真的情、最深的爱。荷包是他们常见的定情信物,男子也会根据荷包制作的好坏作为择偶的标准。婚前的少女还会绣一些鞋子来作为定情信物,男子出门在外,佩戴着绣工精美的荷包,穿着垫有绣花鞋垫的鞋子,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朝阳民间刺绣的图案纹样,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当地传统社会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总的来说,就是福禄寿喜,以及传播传统的伦理道德除了吉祥的符号。朝阳民族刺绣还会取材于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等,例如刘海戏金蟾、麻姑献寿等,以赞美的方式来教化众生好德行善,鞭挞那些不耻的邪恶奸佞。

四、朝阳民间刺绣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皇宫绒绣是建平县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文化产业项目。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该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建平县为把绒绣产业打造成辽宁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把绒绣生产变为地方百姓致富门路,逐步做大做强绒绣产业,不但在新产品的开发上下足了功夫,而且还引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绒绣的生产技术,积极打造绒绣产业生产基地和专业村,绒绣产业自此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艺术日渐没落。了解、学习朝阳民间艺术,让其不断壮大、传承下去已成当务之急。

猜你喜欢

建平针法朝阳
观察调神针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美是童年朝阳
迎朝阳
阮春黎 迎着朝阳,一直跑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不许耍赖
阻力针法联合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筋膜炎100例
特殊针法联合循经取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6例
Ideology Manipulation Reflec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Selected Works of Mao Zedong
影像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