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子兵法》“地形第十”

2017-01-27曹永孚

孙子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士卒孙子兵法孙子

《孙子兵法》“地形第十”

【原文】

孙子曰:地形有通①者,有挂②者,有支③者,有隘④者,有险⑤者,有远⑥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⑦,利粮道⑧,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⑨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⑩也;将之至任⑪,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⑫者,有弛⑬者,有陷⑭者,有崩⑮者,有乱⑯者,有北⑰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有的版本无“地”字),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⑱怒而不服,遇敌怼(dui)⑲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⑳,曰乱;将不能料敌㉑,以少合㉒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㉓,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㉔。料敌制胜,计险阨(a ì)㉕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㉖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㉗(有的版本为“唯人是保”),而利于主(有的版本为“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㉘;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爱而不能令㉙,厚而不能使㉚(有的版本与前句倒置),乱而不能治㉛,譬若骄子㉜,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㉝,举而不穷㉞。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㉟;知天知地,胜乃可全㊱(有的版本为“胜乃不穷”)。

【注释】

①通:通达。指四通八达、敌我均通行便利之地。

②挂:挂碍。指易入难出之地。

③支:撑持。指敌我皆可据险对峙之地。

④隘:指两山通谷、出口狭窄之地。

⑤险:指山川险要、行动不便之地。

⑥远:指敌我相距较远之地。

⑦高阳:地高向阳。

⑧粮道:运送粮食等给养的通道。

⑨盈:堵塞。

⑩道:原则、办法。

⑪至任:至关重要的责任。

⑫走:因实力悬殊、寡不敌众而败逃。

⑬弛:因兵卒强势、官长懦弱而造成的涣散和失败。

⑭陷:因官长虽强势但士卒素质差而造成的孤独致败。

⑮崩:因部将情绪失控、不听指挥、轻举妄动而致溃败。

⑯乱:因将领软弱无能、教育无方、部下失控、队伍混乱而致失败。

⑰北:因将领不能准确判断敌情、以少打多、以弱击强、又缺少先锋部队而致失败。

⑱大吏:较小的军官。

⑲敌怼:怨恨。

⑳陈兵纵横:排兵布阵杂乱无序。

㉑料敌:判断敌情。

㉒合:交锋,古时打斗时双方攻防动作叫一合,也叫一回合。

㉓选锋:挑选出来的精锐前锋部队。

㉔助:辅助。

㉕险阨:险要。阨,通“隘”。

㉖战道:对战场实际情况的判断和对策。

㉗唯民是保:只求保护人民。据考,唐人避李世民讳,改“民”为“人”,宋人从之,故有“唯人是保”一说。

㉘深溪:很深的溪涧。

㉙令:指挥。

㉚使:使用。

㉛治:管束。

㉜骄子:娇生惯养的孩子。

㉝不迷:不迷茫、不盲动。

㉞不穷:没有穷尽。

㉟不殆:不会有危险。

㊱可全:可以取得最佳战果和圆满的胜利。

【释义】

孙子说:地形有“通形”,有“挂形”,有“支形”,有“隘形”,有“险形”,有“远形”。我军可以往、敌军也可以来的地形,叫做“通形”;在“通形”地域作战,应先占领向阳高地,有利于粮草运送道路的畅通,这样打起仗来就十分有利。我军可以进入、但难以后退的地形叫做“挂形”;在“挂形”地域作战,如果敌人没有防备,我军突然发起攻击,就可能获取胜利;如果敌人有所防备,我军出击不能取胜,而又难以返回,就很不利了。我军出击不利、敌军出击也不利的地形叫做“支形”;在”支形”地域作战,即使敌人利诱我出击,也不要出击,而应先率军撤退,等敌人出击一半时反击,就很有利。在两山通谷、出口狭窄的“隘形”地域作战,如果我能抢先占领,务必严密控制隘口据守待敌;如果敌军先占据了隘口,防守严密,就不要硬攻;如果敌军并未严密封锁,则可以进攻。在山川险要、行动不便的“险形”地域作战,如果我军能抢先占据,务必选择向阳高地待机歼敌;如果敌军先占据了险地,就率军回撤,不要强攻。在敌我相距较远时,双方势均力敌,不要主动挑战,勉强发起进攻就很不利。以上六个方面,是利用地形的原则,掌握这些原则,是将帅所必备的素养和至关重要的责任,不能不认真地加以研究。

所以,军事上有“走”“弛”“陷”“崩”“乱”“北”六种失败的情况,这六种情况,不是天地之灾造成的后果,而是因将领的过失所致。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以一击十的,必然败逃,这叫做“走”。士卒强悍,而军官懦弱,造成失败的,叫做“弛”。军官强悍,而士卒懦弱,造成失败的,叫做“陷”。部将怒气冲天,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擅自交战, 主将又不了解他们的能力而加以控制,因此造成失败,叫做“崩”。将领软弱无能,治军没有章法,部下无所遵循,官兵关系紧张,阵容混乱不堪,因此造成失败的,叫做“乱”。将领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不自量力地以少打多,以弱击强,又没有精锐的前锋部队,因此造成失败的,叫做“北”。这六种情况,都是招致失败的道理,是将领们至关重要的责任,不能不认真地加以研究。

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判断敌情,战胜敌人,必须考察地形的险隘远近,这是主将必须把握的原则和履行的职能。懂得这些道理而指挥作战的必胜,不懂得这些道理而指挥作战的必败。所以,如果从战争法则和实际情况来分析判断,有胜利的把握,即便君主说不打,主将也可以打;如果从战争法则和实际情况来分析判断,没有胜利的可能,即便君主说要打,也可以不打。所以,进攻敌人不图虚名,后撤防卫不避罪名,一切为了保全百姓,符合君主的利益,这才是国家的宝贵人才。

对待士卒就像对待婴儿一样关怀备至,士卒就会心甘情愿地跟随你赴汤蹈火;对待士卒就像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体贴入微,士卒就会义无反顾地与你同生死、共患难。但是,如果溺爱得使他们不听招呼,一味地讲待遇丰厚使他们养尊处优,对违法乱纪问题不能惩治,就如同娇惯的孩子,就没法用以打仗了。

知道我方的士卒可以进攻,而不知道对敌方不可以进攻,仅有一半胜率;知道对敌方可以进攻,而不知道我方士卒不可以进攻,也仅有一半胜率;知道对敌方可以进攻,也知道我方士卒可以进攻,但不知道地形不利于进攻,还是仅有一半胜率。因此,懂得用兵的人,行动准确果断而不会盲目,举措因地制宜而变化无穷。所以说,了解对方又了解自己,就会有胜利的把握,而不会处于危险的境地;懂得天时地利,就会取得圆满全面的胜利。

【解析】

《孙子兵法》从第七篇起,就陆续论及了地形问题。“军争篇”提出了“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的论断;“九变篇”提出了“氾(fàn)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的主张;“行军篇”更是用较大篇幅论述了对“山”“水”“斥泽”“平陆”及“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地形的处置原则;这一篇则是专论“地形”;下一篇“九地篇”,还有一系列论述。算起来,关于地形的概念就有二十多个,而且有些概念和观点反复出现了多次。这除了可能有记述方面的原因外,更多的是反映出孙子对地利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地形方面的深入研究。

“地形篇”突出讲地形,但不仅仅讲地形,而是从地形讲起,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论及了若干与地形相关联甚至是超越地形的命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三点:

一是要高度重视地形。孙子在篇尾结语中说道:“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从此言中可以领悟出这样的思想:“知彼知己”固然重要,但还必须“知天知地”,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圆满全面的胜利。或者也可以这样理解:“知彼知己”不仅仅指敌我双方的军事实力、军事意图、军事动态等等,还必须包括天时地利。在古时,预测天时难度很大,利用天时也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相比较而言,地利却是显而易见、相对稳定、随机可以利用的。冷兵器时代,军事行动离不开地形这个平台;热兵器时代,军事行动也离不开地形这个依托。即便是机械化、信息化,也仍然不能完全脱离地形条件的制约。不论战役机动,还是隐蔽防护、侦察观测、通讯联络、火力发扬等,都不同程度地受着地形条件的影响,有些影响甚至是致命的、是决定性的。所以,孙子当年苦心孤诣地研究地形,不厌其烦地论说地形,动因可能就在这里。

二是要能动地利用地形。孙子讲地形,不是就地形讲地形,而是把时空条件联系起来,把敌我态势摆进去,强调的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特别是对“挂形”“支形”“隘形”“险形”这些利弊交织的地形,都提出了两套能进能退的方案。当然,这只能算是一种原则性的提示,战场上的情况错综复杂、瞬息万变,不是凭着一两套预案就能一战到底的,必须把握处置的基本原则,必须洞察战场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置,随机应变。我军金门战役的失利,从客观方面来说,就是天时与地利交互作用的结果。本来近似于一个“挂形”的作战地域,渡海登陆作战何其之难,加之对潮汐的因素预想和准备不足,就铸成了“有去无回”的惨痛教训。

从一定意义上说,天时地利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作战也是起辅助作用的,关键还在于人如何去把握它、利用它。正如文中所言:“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孙子在这里借题发挥,提出了一个带有政治性的创见:“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这个见解,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既符合战时情况复杂和时间紧急、常常需临机处置的实际,又超越了地形话题的范畴,从本质上阐明了将帅为国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品格和求实精神,具有普遍和全局意义。

三是要坚持人与地形的有机结合。文中列举了“走”“弛”“陷”“崩”“乱”“北”六种失败的情况,并断言:“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这就告诉我们,地形固然重要,但根本的因素还在于人。如果盲目蛮干、判断失误、军心混乱、不听指挥、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即使有好的天时地利条件,也照样吃败仗。什么“固若金汤”,什么“钢铁防线”,什么“天险”,什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等,都会成为破灭的神话。所以,既要重视地形,又不唯地形。利用地形地物、加强战场建设、构筑永备工事等等,都是必要的,但不能单纯依赖于此,要坚持人与武器装备的结合、人与地形条件的结合,充分发挥人的勇敢精神和创新精神。在这里,孙子引申出如何对待士卒的问题,主张对待士卒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体贴关爱,但又不能娇惯放纵,必须严爱结合、恩威并施、摔打磨炼,以经得起艰险环境的考验,关键时刻能冲得上、拿得下。这完全符合“道胜”的思想,讲得很辩证,对于当今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带好兵、打好仗,很有启示意义。

注:本文采用的《孙子兵法》版本,系谢祥皓、刘申宁1994年编录出版的《孙子集成》中宋雕本“魏武帝注孙子”样本。

(曹永孚 整理并解析)

Chapter 10 “Terrain” of The Art of War

猜你喜欢

士卒孙子兵法孙子
《孙子兵法》组歌
望梅止渴 废寝忘食
吴起治军
唯美食不可辜负
孙子壵
一曲征歌写华章
孙子垚
孙子垚
孙子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