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政策下的文化传播
——以满清满语政策为例

2017-01-27张晓传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50016

大众文艺 2017年7期
关键词:满文满语满族

张晓传 (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50016)

语言政策下的文化传播
——以满清满语政策为例

张晓传 (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50016)

文化传播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渠道,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传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相对于其他民族文化而言,满文化传播以及对汉文化的影响比较大,这与当时满清政权实施的有效的满语语言政策有密切关系,满语的传播大大促进了满文化的传播,这给当今国家文化传播以及民族语言保护提供了重要借鉴。

语言政策;满语;国语

一、文化传播与语言政策

文化传播是指文化的传承与散播,既可以指文化从一个时代传播到另一个时代,也可以指文化从一个地区传播到另一个地区,甚至可以指从一个人影响到另一个人。文化传播既有显性的传播,如文化交流活动,也有隐形的文化传播,如思想等的潜移默化等。文化传播总依据一定的媒介,这些媒介既包括具体的事物或工艺等,也包括抽象思想与理论等。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与其他文化传播形式相比,语言传播具有明显的深刻性、长远性以及实效等,因此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文化传播工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形式,与民族文化既有一致性,也有分离性,对语言的认同既可以与对文化认同同构,也可以对文化认同不同构,例如认同语言而不认同文化,也可以认同文化而不认同语言等。当二者出现不一致时,作为上层建筑的政府就要发挥积极的调节作用,维护文化认同或维护民族认同等。语言政策又被称为语言规划,“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的产物,是国家或社会团体为管理语言生活所做的各种规定和实施的各种活动,大到语言政策的颁布和实行,小到某一词语的使用和规范。1”语言政策对语言文字的产生、发展以及传播等具有重要意义,与文化传播也有密切关系,科学合理的语言政策促进该语言所负载的文化的传播,反之,与语言发展不适应的语言政策则对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传播产生消极影响。

二、满族政权满语政策下的文化传播

满族源于女真,兴起于黑山白水之间,女真各个部落使用不同的地域方言,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统一后的女真各部逐渐使用统一的语言。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简称满族,其民族母语被称为满语,1636年皇太极定国号为“清”,所以满语被称为“清语”,满文又被称为“清书”。满族自建立政权以来一直重视民族性的保持与维护,将满语的保持作为民族性维护的重要方法,对满语实施了一系列的语言政策,取得很多成果,但是也存在不少失误。这些语言政策在促进或阻碍语言发展的同时,对满族文化的传播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我们以满语发展情况为依据,结合满族语言政策实际状况,将满语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入关前,入关后和清末。

(一)入关前的满语语言政策与满文化传播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并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努尔哈赤曾说:“汉人读汉文,凡习汉文与未习汉字者,皆知之。蒙古人读蒙古文,虽未习蒙古字者,亦皆知之。今我国之语,必译为蒙古语读之,则未习蒙古语者,不能知也。如何以我国之语制字为难,反以习他国之语为易耶?2”于是创立了满文,又被称为老满文。随着使用的增加,老满文不能满足文字记载的需求,于是皇太极命人在老满文的基础上,添加一些符号,形成新满文,因为增加了一些圈点,所以又被称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并将满语定为“国语”,并命人专人对八旗贵族子弟进行教育。鼓励汉人学习满语,并对精通满语的汉人委以重任。总之,入关之前,满语文字体系不断完善,满族子弟精通满语,极少部分使用满汉双语。满族政权的满语语言政策大大促进了满族文化的传播,对内来看,东北地区大量的汉人在学习满语的同时,也逐渐吸收了满族文化,适应满族游牧生活的各种习俗,甚至不少汉人开始信奉萨满教。对外,随着满族政权的建立以及满文的创制,满族对外交流的信函文件等一律使用满文,与其进行交往的民族,如蒙古以及通古斯语族下的民族和国家等也逐渐开始学习满文,以满文为载体的满族文化也随之向外传播。

(二)入关后的满语语言政策和满文化保持与传播

1644年清军入关,为了维护民族独立性,不重蹈蒙元王朝的覆辙,将“国语骑射”定为基本国策,对满语的语言政策主要包括满语的教育和满文的再规范:

第一,满语教育,主要体现为对八旗子弟开展各种教育,首先,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制,自上而下形成了以国子监为中心,以从各级官学为主流,以各级义学为基础的八旗子弟学校教育体制,教学机构的建立为满语和满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基础;其次,各级各类学校中一直开展满语和满文化教育,出国子监之外,其他八旗学校都不鼓励八旗子弟学习汉语,对八旗子弟的汉语都不做要求,有些时期甚至取消学校中的汉语教习,这对满族文化的保留与传承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再次,在国子监内建有琉球馆和俄罗斯馆等外国留学生馆,派专门的教师对外国留华学生进行满语教育,促进了满语和满文化的对外传播;再次,派遣满语教师到其他国家尤其是那些藩属国进行满语教育,例如朝鲜和俄罗斯等国家,这些国家建有专门的结构和学校,学习满语,满族政权定期派送教师教授满语,并将许多著名的经典著作翻译为满文,赐给这些藩属国,据记载乾隆赐给朝鲜满文版的《大藏经》等。另外,来华的留学生大都能够较快的学习满语,并通过满语来学习汉语,通过阅读满文版的中国古典文化著作,来了解中国,并且在国际上形成一定的满语研究热潮,甚至有外国学者写出《满语语法研究》等书籍,目前不少东北亚和欧洲国家依然保留着清朝满文翻译的大量著作,这些都大大促进了满语和满文化的传播,为当今满语满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料。

第二,满文的再次规范与满文化的再传播。随着满清政权的进一步巩固,满语使用数量和使用频率增加,但是由于满语满文自身的弱点,因此在交流中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出现大量的汉语借词,并且在抄写和誊录中出现了各种不规范,乾隆帝曾经指出:“近见清语中杂以汉语,语熟成风,乃将可以译成清语者仍用汉语,而书于章奏者往往有之,朕随所见即为改正,复派大臣详查更正。3”在这样的背景下,满清政权对满语进行了再规范,规范后的满语被称为“钦定新清语”,大大丰富完善了满语和满文的表达体系,为满语和满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保证。

(三)清末满语语言政策和满文化传播

随着入关时间的增长,满族子弟的满语水平不断下降,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在内有外患的情况下,八旗官学逐渐荒废,更多的贵族子弟开始走向海外,积极学习富国强兵之技,满语教育急剧下降,光绪时期,很多满族官员并不认识满文,满语也极其生疏,相传作为统治者的慈禧并不认识满文,一些满文官文文件也是错误百出。针对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式,光绪积极鼓励地方八旗官学进行改革,试图通过学校体制的改革,来维护满语的地位,如将皇族的宗学、觉罗学及八旗官学,改设小学堂、中学堂,归入京师大学堂办理。同时通令各省驻防旗人官学、书院,一律改为小学堂。4鼓励各地对八旗学校进行改革,如以吉林为试点,先后建立了“满蒙文中学堂”,十旗公立两等小学堂、满蒙两等小学堂、双城满蒙文小学堂、三姓清汉蒙养学堂、伯都讷官立小学堂。这些学校并使用专门的教材《满蒙汉三合教科书》等,并且大都使用满汉蒙双语或多语教学,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满语维护的作用,为满文化的传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满清王朝在不断走向没落的过程中,八旗子弟对满文化的认同与对满语的坚持出现了偏离,对满语的放弃,并不代表对满文化的放弃,但是满清政权并没有及时的发现并合理的处理这种趋势,造成满语与满文化走向同步的文化衰退之路,对后期八旗和满语的衰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结语

满族由一个地方政权,逐渐发展成为少数民族统一的中央政权,除了武力上的征讨,更有文化上的传播与融会。满清王朝在吸取蒙元灭亡的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维护其民族性,其中将“满语”定为“国语”就是一项重要举措,并通过教教育以及满语完善等措施来维护其地位,促进了满语和满文化的对内和对外传播,曾取得较大的成功,但是随着历史发展,以及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满语的语言政策并不适合满语的发展,对满文化的传播也造成一定的阻碍,尤其是清末,当八旗子弟对满语的依赖与对满族文化的认同已经出现分离时,而满族政权并没有适时做出调整,因此造成满族文化和满语的同步衰落,造成不可挽回的语言和文化损失。当今世界一体化的趋势在加快,语言的消失和文化的没落不断加速,我国自古以来是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但是目前很多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民族文化也出现了这种同步的衰落趋势,因此我们要积极吸取满族政权的教训,做好语言规划的同时,对文化传播做好规划,保护语言生态的多样性,促进文化多元系统的维护与巩固。

注释:

1.张晓传.蒙元时期语言规划研究 [J].贵州民族研究,2013(2):205.

2.清实录[Z].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11册:156.

3.黑图档[Z].沈阳.辽宁档案馆,第305册:11-25.

4.清实录[Z].卷493.北京:中华书局,19 85年第58册:520.

辽宁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从语言政策看满族政权国治国理念及其转变(L16CZS002);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清代满语语言规划史研究(W2015137)

张晓传(1983-),女,汉族,山东滨州人,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汉语词汇、语法。

猜你喜欢

满文满语满族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满语角
满文简单句式之判断句《尼山萨满传》节选(17)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沈阳故宫门额考
满族风俗图谱(民间信仰)
锡伯族与满语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