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戏曲创作史的浓缩之作
——评《新时期中国戏曲创作概论》

2017-01-26王璐璐

中国出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中国戏曲时期戏曲

□文│王璐璐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戏曲创作在社会背景、传播途径、文化生态的影响下,创作方式和表现形态都有了许多革新。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何玉人所著的《新时期中国戏曲创作概论》(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年3月出版)一书,以独特的视角客观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各个地域、各个民族在戏曲艺术创作方面的实践与创新,将中国戏曲创作的历史完整、严谨地呈现给读者,不失为当代语境下中国戏曲创作历程的浓缩之作和戏曲学术专著。

该书以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戏曲创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了新时期戏曲创作总体格局、新时期剧作家的创作及其风格特点、新时期戏曲创作的体认、新时期戏曲创作成因考论、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新时期儿童题材戏曲创作、新时期少数民族戏曲创作等内容,对60多年来中国戏曲创作的发展予以总结,全面提炼中国戏曲创作的思维规律,为读者把握中国戏曲的未来走向提供了参考。

书中深刻揭示了戏曲创作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时代特征、社会改革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同地区的戏曲创作具有不同的手法,书中列举的东北、西北、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西南、南部沿海等地区的戏曲创作模式,都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特征和生活习俗的反应,代表的是某一特定群体的文化符号,同时也是我国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阶段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作者认为,新时期戏曲创作的制约因素,既有文本继承的历史传统,也有人文环境的深层影响,更有地域文化的历史沿革。而且,戏曲创作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是与文化建设相适应的,是对生活的观照、对现实的思考、对历史的反思。可见,戏曲创作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彰显了浓厚的地域性、时代性、历史性。

书中所讨论的戏曲创作的总体状态,是审美性与创新性、个体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的戏曲生存状态。作者以魏明伦、常剑钧、盛和煜等十余位剧作家的创作风格为例,凸显了每位代表性人物创作的个体风格,如郭启宏所强调的历史剧之传神,郑怀兴所强调的历史剧的重点在于“识人”,都是对戏剧创作个性特征的详细介绍,以个体性的逐一梳理来概括新时期戏曲创作的整体情况。同时,书中开篇对戏曲创作的大致样态进行总结,在60多年来的大视野下回顾新中国戏曲艺术的意象创造和思维结构,宏观再现了当代中国戏曲创作的基本形态,与剧作家各自的艺术个性相得益彰,清晰诠释了新时期戏曲创作发展的总体格局和实践创新。另外,作者将戏曲创作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相结合,以审美理想的视角选择、审美价值的意趣追求、审美感受的形象摹写来探讨新时期戏曲创作发展的美学内涵,在美学维度思考戏曲创作的当代价值,多元的方法和形象塑造的美感都使戏曲艺术在美学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属性一览无遗。对革命历史题材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以及儿童题材戏曲、少数民族戏剧的摸索都呈现了戏曲创作的全新思考,以及在创作思维和创作范式上的开拓性、突破性,以鲜明的创新性丰富了当地戏曲创作的魅力。

总之,该书是对新时期戏曲创作的经验总结和艺术展望,正是这番对多年来戏曲创作理路的归纳,才使得戏曲别具一格的本质属性和美学价值以学术的姿态为人所深入理解,也为中国戏曲的进一步振兴提供了有益的现实参考和理论指导。

猜你喜欢

中国戏曲时期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