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哈萨克族城镇化过程中的日常消费变化

2017-01-25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9期
关键词:游牧阿克哈萨克族

朱 娜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甘肃哈萨克族城镇化过程中的日常消费变化

朱 娜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甘肃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阿克塞县,该县曾将县城整体大搬迁,全县人民集体搬入新县城中居住。自此,哈萨克族开始进入城镇化生活。本文以甘肃哈萨克族城镇化之后的消费行为变化为例,呈现游牧民族对城镇化的适应情况。

哈萨克族;城镇化;日常消费

哈萨克族在中国的分布,大部分在新疆,少部分在甘肃哈萨克族自治县。1993年开始,阿克塞县历时几年经历了县城大搬迁,进入了完全城镇化的时代。哈萨克族牧民不仅在县城的民族新村中人人有住房,而且实现了教育、医疗、养老等多方面与城镇接轨。牧民的收入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从牧区到县城,牧民们的消费习惯和行为也出现变化,这与其社会生活状态的变化有直接关系。

也就是说,传统的游牧社会对于物质生活的消费需求已经不能满足其当下的日常生活需要,越来越趋同于城市化生活的配给。这些着重体现在年轻人身上,尤其是当在牧区上放牧的老人因身体原因不再上山放牧之后,许多基于游牧生活而产生的日常消费也渐渐脱离了牧民的生活。年轻人则更倾向于城镇生活,而不再上山放牧,或者放牧的形式与过去不再相同——即游牧业在年轻人当中的城镇化。

为了很好地理解消费行为的变化,本文将从饮食、服饰、出行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饮食变化

哈萨克族是非常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在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传统习俗与其游牧的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而进入城镇化生活以后,传统的饮食消费产生了变化。

在传统哈萨克族的社会中,其主要饮食为肉、奶、面及少量蔬菜。肉类的来源为自家放牧的牲畜及猎物,烹饪的方法也极为简单,多为煮食。在煮肉的过程中,只加入少量的盐作为调味。一次未煮完的肉,会制成风干肉、熏干肉等进行储藏,以后再煮,风味独特。而奶的来源主要为自家放牧的各种牲畜,如羊、牛、骆驼等。牧民通常喜欢食用鲜奶、酸奶以及奶茶。通常在牧区,在食用奶足够以后,多余的鲜奶会被制成各种各样的奶制品。如奶疙瘩、奶豆腐、奶皮子、酥油、马奶酒等。因为游牧转场的需要,哈萨克族牧民还会将这些奶制品以较为自然的方式保存起来。如将奶疙瘩晒干晒透,将酥油装进洗净干透的羊肚子里并扎好口。而马奶酒更是适应游牧的寒冷气候而产生,牧人们会在出行放牧时随身携带。除了肉与奶,各种面食也是作为辅助性食物而存在。如馕、油果子、油饼、面条等。随季节差异,以及牲畜的生长状况,哈萨克族牧人在冬天以肉食为主,在夏天以奶制品为主。

但是随着牧民们在县城的定居,其饮食消费也发生了变化。并不是因为对肉食与奶制品的喜爱降低,而是因为在城市生活,牧民们对奶制品和肉食品的加工制作并没有那么方便。因而在肉奶方面,当下的牧民主要以冰箱储藏的冰鲜肉以及少量鲜奶、奶疙瘩为主,辅以各种面食。也因为蔬菜购买方便,牧民们日常生活中也加入了少量蔬菜。糖果、茶、水果也日常常备,以招待来客。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城镇生活中,除了部分肉类由从事放牧的亲戚赠予,而大部分生活中的饮食消耗来自于购买,这与过去牧区上的自产自用是不相同的。

二、服饰的变化

这里主要指的是牧民从过去自己制作衣服、毡毯等织物,到当下的购买为主。其日常服装的款式及材质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哈萨克族牧民的服饰主要来自于对牲畜皮毛的利用,如用狐狸皮、羊羔皮制作而成的帽子,皮袄等,喜欢穿袷袢等长外衣。但是在城市生活以后,牧民们的服饰发生了变化。如果只从日常来看,其服装的款式与其他民族没什么不同,男性从事放牧工作时,喜欢穿迷彩服、条绒、化纤、棉布一类耐磨防风的布料服饰,并在放牧时随身携带厚外套。妇女多爱穿裙子,尤其已婚妇女,喜爱穿半身裙。日常服饰中,并没有特别花纹的衣料,而只在节日和重大人生礼仪期间盛装打扮,穿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饰。一般来说,这些节日礼服主要为定制,价格较普通衣服昂贵。

除了服饰,家中的民族特色挂毯的装饰也多从过去的自己制作到当下的购买为主。由于哈萨克族的嫁妆被褥等需要针织的物品在当下仍然作为评价姑娘是否勤快、手巧的标准,因而此类物品仍然是出嫁时姑娘家需要准备的重点。也就是说服饰的日常功能已经被工业化制作的衣物所代替,而传统游牧生活中的服饰被精致化,成为节日和人生礼仪时等特殊场合的展示。这些展示不仅区分了民族的差异,也凸显地方特色。比如阿克塞县的哈萨克族姑娘结婚的礼服是红色的,并且在细节上也稍与新疆的哈萨克族不同。

三、出行工具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国家推行家庭责任联产承包制以后,牧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阿克塞县县城搬迁以后,牧民们整体定居在新县城,每一家牧户在县城的民族新村都有住房,因而牧户可以选择是否在县城居住。

因为子女上学、照顾老人等原因,妇女们不再跟随丈夫在草场放牧,而是长居在县城,只在剪毛和接羔的时间全家前往牧场劳动。这也在一方面造成了本地的牧户开始不自己放牧,采用雇工放牧。因牧场与县城的距离较远,牧民们为了前往牧场方便,在经济许可的情况下,纷纷购买汽车作为代步工具。传统的以马匹作为交通工具的情况只在牧场放牧时出现。这些年来,因阿克塞县大力打造旅游城镇,常常举办赛马会,牧民们也会在不忙碌的时间骑马参赛。

以汽车作为出行工具,其消费支出比在牧场上放牧时骑乘马匹大了许多。即使在县城不以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牧民们也不方便骑乘马匹,而是以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作为日常出行工具。

在汽车的支出方面,除了购买的支出,油耗与修车的费用在日常支出中也较高。因为阿克塞县的牧户由于牧业生产的需要,在购买汽车的时候多购买带有车斗的小卡车,可以拉送较多的物品并承装羊只。而这种类型的车辆油耗较轿车高,且因为长期开入牧场,行使的路面情况复杂,容易出现故障,在修理方面又是一笔相当的支出。但是,牧业车辆的购买相对衣、食、住的支出来说,是生产性投入,哈萨克族牧民在经济情况许可的情况下,仍然纷纷选择购车。

四、其他消费支出的变化

因阿克塞县牧户在1993年搬迁县城时,基本家家都有房,此处不着重讨论住房的消耗,而是指出城镇化生活后,牧民生活中其他改变的地方。促使牧民们在县城居住的重要原因是老人的医疗以及小孩的上学问题,这在当下的阿克塞县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比如老人基本都有大病医保,而拥有阿克塞县户口的孩子在当地上学免费,只有少许杂费、伙食费等。在阿克塞县上学的所有孩子从幼儿园到初中都是免费的,这大大减少了家庭的支出,促使更多牧民将孩子送入学校接受教育。但是另一方面,当孩子离开阿克塞县上学,产生的费用往往比较高。

根据笔者的访谈,导致阿克塞县的哈萨克族牧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为孩子上大学导致的短期贫困,一为因病致贫。但是这并不是因为收入过低造成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个别的牧民在生活中缺少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因为在阿克塞县当地,牧民们日常生活中答礼的开支非常多。答礼指的是哈萨克族在日常生活中在参与节日和婚礼、出生礼等各种庆典以及考学、升职等各种喜事的支出。

由于阿克塞县大部分哈萨克族都有亲戚关系,因而许多节礼都会涉及到大部分的哈萨克族,答礼的覆盖面就愈加广泛了。通常孩子上大学,若家庭无力支出,则由亲戚们给予帮助,赠予一部分,或者提供无息借款。事实上,在孩子毕业以后,其生活便会很快好起来,不存在特别贫困的可能。但是因病致贫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治病而造成家庭缺失劳动力所导致的贫困,一种是短期治疗费用上升所造成的贫困——后者因为这些年国家推行医保以及民族习俗答礼的存在(一种互帮互助的形式),近些年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五、结论

在城镇化进程中,哈萨克族因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传统的游牧生活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牧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开始向城镇化生活模式靠拢。另一方面,城镇化的生活也 逐渐将原本在传统游牧社会形成的消费模式消解了,形成了牧区——城镇的新结合。

[1]马青虎.论哈萨克族生态文化[J].新疆社会科学,2008(2).

[2]阿利·阿布塔里普.哈萨克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Ⅱ)——哈萨克族的游牧生产[J].兰州:草原与草坪,2012,32(5).

[3]白贤.甘肃省哈萨克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C954

A

朱娜(1987-),女,蒙古族,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研究方向:历史人类学、社会人类学。

猜你喜欢

游牧阿克哈萨克族
都市游牧
写作教学中融入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策略研究
哈萨克族小学生识字策略探究
多元游牧
野驴智斗猛虎
外星人在我家(3)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哈萨克族毡房中的数学及天文特征
西北游牧文化对春秋青铜带钩的影响
游牧风灵动却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