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客家传统服饰特色形成的主要动因的探讨

2017-01-25潘文媛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9期
关键词:客家人中原服饰

潘文媛

(江西客家博物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对客家传统服饰特色形成的主要动因的探讨

潘文媛

(江西客家博物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客家族源于古代中原的汉族,在战乱的影响下不断南迁,将中原文化带到南方,并且与南方的土著文化结合,这些汉人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混居通婚,最终形成了客家人。所以,客家人的传统服饰别具特色。本文首先分析了客家传统服饰特色形成的主要动因,然后简要展望了客家传统服饰的发展趋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希望本文可以成为当下民族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引起相关工作者的关注。

客家服饰;传统服饰;客家服饰的形成

一、客家传统服饰特色形成的主要动因

(一)眷恋中原故土

汉服的右祍是其最主要特点,客家服饰保持了中原宽博及右祍的服饰特点,但也融入了当地少数民族以短窄为上的服饰特点。客家人的服装,无论上衣或是裤子,都保持了宽松肥大的古风。客家最常穿的大裆裤,更是以裤裆深,裤头宽为特色。大裆裤的腰间一定要摺叠几层才能系紧。平时一般人家衣服,男女无多大区别,上衣是“大襟衫”,右边斜下开襟,安布钮扣,讲究的用铜钮,女服只在襟边加一二条边(讲究的绣花边),以示男女之别。

客家人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中原战乱纷飞,居民颠沛流离,迫于战乱,很多人向南迁移。虽然南迁到了蛮夷之地保住了性命,但是社会发展缓慢,生活环境直接下降,并且到了南方成为了外乡人,会分享当地的自然资源,所以还常常受到歧视和驱逐。这些艰苦的生存现状都使得客家人倍加思念中原固土。为了在南方有立足之地,客家人要尽量融入当地生活,所以在服装方面做了改变,向当地人的服装风格靠拢。古代中国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生活,衣服都是出自自家妇女之手,所以这些从中原迁来的外乡人模仿当地人的服装特征,同时在制作细节上保留了中原文化的特点。中原文化相对于南方蛮夷之地来说是先进的,相当于将中原的流行服装带到了南方,客家人当地服装与中原服装融合的成果也在当地广为流传。

(二)沿途文化洗礼

在妇女和儿童的头饰和服装上,客家人喜欢红、粉、绿、黄等鲜艳的色彩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来的憧憬,从姑娘大嫂到老婆婆都喜欢一针一线把袜底、帽子、背带绣成美丽的艺术精品。客家人原本是中原人,中原的服饰大同小异,色彩有差别,细节并不精美。客家人服饰上图案朴实精美而又寓意深刻,这也是南迁客家人与原住少数民族交流融合的结果。

客家族的服饰演变受到了畲族的影响。较之客家族而言,畲族是南方的土著,刀耕火种,以打猎为生。在宋朝末年,畲族人民曾配合文天祥抗元作战。这就拉近了畲族人和汉人的关系,战争让畲族和汉族的文化融合到了一起。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畲族人与汉族人一起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这就让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更加紧密。在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大家的思想和文化也相互渗透和影响,所以畲族人服饰的处理方式也反映到了南迁的客家人的服饰上面。此外,客家服装也受到了楚国文化的深远影响。楚人善巫,信奉“头上三尺有神灵”。客家人是饱受战乱残害的弱者,客居他乡又常常遭到驱逐,所以其心灵是非常脆弱的。心神不宁则求神算卦,企图祈求神灵庇佑。所以楚地神学的图腾和神符也成为了客家人服饰的装饰元素。客家人沿途南迁,最后定居在闽赣一带的大山或者沿海。这些交通闭塞的区域在中国后续的发展中被落下,其文明进程相对缓慢,成为了世外桃源一般的区域,巫术和神学色彩至今比较浓厚。

(三)自然环境的影响

赣南客家人数众多,然而受到赣南复杂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的性格特点有很大差异,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一方人有一方人的服装特色。平原区域中的居民,受到中原和吴越等文化的深远影响,人的性情直爽,区域内居民的互动也较为频繁。所以,平原地区的服装文化较为细腻,服装也基本上没有差异。山地区域中的居民,受到大山的阻隔,当时的交通工具也非常不发达,所以大山将山地划分成了不同的小区域,每个小区域的人生活方式不同,服装风格也不相同,但是山地人家都非常好客。河海区域中的居民,生活环境优美,自然气候条件好,物质富足,人就有心情欣赏自然风光,所以性情温和浪漫,服装的装饰也非常精美。当中原人南下,客居在大山或者沿海,就不由自主地受到当地民俗的影响,客家人的服饰就发生了改变。长期居住在大山或者沿海的客家人,生活习惯渐变,审美思想也渐变,最后反映在服装设计上,形成了各自的风格。

(四)现实生活的影响

客家人源于中原,中原的文化特点是男主外而女主内,女子是不能抛头露面的。中原生活中有市井集市,体力劳动相对来说较少,但是到南蛮开荒需要重体力劳动,所以大裆裤成了客家人服装的显著特点。大裆裤方便下肢活动,适合田间劳作的需要。战乱驱使这些人南下,重新开拓生活,男女都要参与到劳动当中,这就让女性的服装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妇女抛头露面被视为有失体统,有悖风化。聪明的客家妇女便想出个两全的办法,即头戴竹笠,竹笠罩上一块黑布遮面,布上开个小孔看东西。后来,在实际使用中感到这样很不方便,有人便把布剪短,并缝在帽沿的周围,成为今天客家妇女长期乐用的凉帽,布的花色也随人意而选配。第二,客家妇女头上带的银簪,是客家服饰中一大特色。妇女在自己盘结脑后的发髻上,至今还沿袭着数百年来插在发髻上的一支银簪。相传,在我国古代,客家人(尤其是客家妇女)每当到了夜半三更时,常遭受倭寇和地方邪恶势力闯入民宅劫财或欺凌蹂躏。为了防身,客家妇女便开始随身携带一些短小锋利的铁器,以便在遭突然袭击时给对方以致命的一击。后来,为了携带方便,又把这种小巧玲珑的小铁器加以改进制作,把它插在自己脑后的发髻上,表面上是用来束发,实际上是一种防身的自卫用具。这种铁器式制作的发簪,后来才逐步演变为用白银制作。除了用来防身外,它还具有治病的功能。如患有头痛脑热等疾病,可用熟鸡蛋白将银簪裹在一起,趁热在患者身上来回擦拭,其疗效极佳。这种民间的治病习俗,在客家人中历代相传,且沿用至今。第三,随着封建社会被消灭,民国期间客家人的服饰发生了变化,男子读书着中山装,女子则穿旗袍或蓝衫黑裙;中国共产党的光辉照耀到神州大地,妇女解放,女子走进了学堂,客家人的服饰绣品上出现了“毛主席万岁”的字样。总之,客家人的服饰在生活环境变化中发生了变化,体现出服饰的实用性功能。

二、客家传统服饰的发展趋势

(一)保护传统服饰风格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客家族的传统服饰要予以保护和宣传。客家族源于我国秦汉的中原居民,早年迁居到中国南方,在文明化进程中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其传统服饰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中国古代秦汉的服饰特征,如活化石一般再现了中华民族一千多年以前的服装特点。因此,对客家族的传统服饰风格要进行宣传,诠释服装的设计理念和功用,再现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例如,客家族的凉帽和银簪可以作为装饰品走入当下的商品市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客家族女人的头帕和围裙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与当下的餐饮行业的帽子和围巾有相似的作用,可以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客家传统服饰融入生活当中。

(二)丰富传统服装色彩

客家传统服饰中黑、白、灰、青、红、绿是常用色,老年人以黑白灰和青色为主,青年女性则用色较为鲜艳,红绿结合则表现出富贵吉祥。在客家传统服饰用色上没有黄色和紫色,因为在古代封建王朝中,黄色是帝王家的用色,紫色是官宦家的用色,淳朴的客家人生活在社会底层,避开了这两种贵族色彩,安分守己地使用朴素的颜色。客家服饰的用色是其一大特点,但是这种素淡的色彩带给人心灵宁静的同时也多了一份压抑。当代社会中颜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鼓励客家服饰运用黄色和紫色。客家人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反映了其各个历史阶段的处境,现代客家服饰运用丰富多彩的颜色也能够起到记录历史和见证民主共和的作用。

(三)列入流行服饰行列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外的经贸和文化交流都更加频繁,客家传统服饰要经过艺术加工处理进入流行服饰行列。这样可以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通过国际贸易传播到世界各地。所以,客家传统服饰要进行创新,将传统元素提取出来,植入到流行服饰当中,从而彰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客家传统服饰特色形成与客家人的“身世”和“经历”有直接联系。因饱经战乱而不断南迁,中原文化在服饰上一直保留着;因为要适应他乡生活,入乡随俗,客家服饰融入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因为要适应南方刀耕火种的生活劳作,其服饰从精致考究向着实用好看转变;因为在战乱中妇女饱受欺凌,所以连头饰都具有防身功能;因为迁居到南蛮,自然风光与平原大不相同,人的性情和思想受到影响,传统服饰的装饰更加细腻。总之,客家传统服饰特色的形成动因主要是其民族的发展历史和人民的生活境况的改变,客家传统服饰也是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见证。

[1]张小元,郭雪琳.赣州客家传统元素的图形化[J].美术教育研究,2012.

[2]张海华.客家传统服饰特色形成的主要动因[J].沧桑,2014.

[3]陈金怡.客家传统婚嫁绣品图案的艺术审美特征[J].装饰,2014.

K892

A

猜你喜欢

客家人中原服饰
客家人
动物“闯”入服饰界
沁园春·赞中原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共绘新蓝图 中原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