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宿效应”下的手艺人
——德格麦宿手工艺人生计现状调查

2017-01-25卓玛青措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4期
关键词:德格手工艺技艺

卓玛青措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麦宿效应”下的手艺人
——德格麦宿手工艺人生计现状调查

卓玛青措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开始逐渐取代传统的民族民间手工艺,承载着祖先历史记忆与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着无法持续发展的危机,传统手艺人何去何从?他们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肩负传承重任?本文通过对德格麦宿地区的手工艺人在“麦宿效应”下的生存现状、生计现状的调查,试图为其他民族地区手工艺发展提供可行性范式。

传统手工艺;麦宿;生计现状

藏民族是世代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传统工艺又是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与藏族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极为紧密,并成为藏族人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成为带动藏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1]

德格麦宿是藏区三大古文化中心之一,这里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宗萨寺,是藏传佛教无宗派思想利美运动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曾是格萨尔王岭国的地区,保存了格萨尔王时期的服饰与德格大舞,如今,这里是全藏区唯一五明文化齐全、有着藏文化与手工艺完整传承的地区。这里的手工艺传承探索之路在20世纪80年代初见端倪,被麦宿人称为藏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神”的洛热彭措就在麦宿办起了第一个手工艺培训班——木工手艺“研习班”。在他意识到这种培训班的模式可以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又能保护传统工艺后,他在麦宿先后办起了27个藏民族传统民间手工艺培训班。

在麦宿手工艺还没有迈出产业化发展探索道路的时候,麦宿民间手工艺品尽管倍受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和旅游者的青睐,但生产规模小、文化资源开发和加工程度低、产业化水平不高、艺术精品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以及整体竞争能力弱,导致民间工艺品占有文化市场份额较低,使这里的农牧民群众仍然处于温饱线上。除了我们熟知的藏民族传统技艺之唐卡、锻造等长期受外界市场关注的类别以外,麦宿最难以传承的古法缝纫和编织两个种类的传统手工艺处境艰难,纵使培训班不断培训此类艺人,但在市场相对狭小的情况下,此类产品订单微乎其微,手艺人的生活很难得到改善,愿意从事传承的年轻人也几乎很少。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造就了“快餐文化”,无论是饮食还是工艺品都是批量快速的生产,以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 当我们以积极的姿态迎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时,同一性与标准化的效率追逐使乡土的手工技艺无法与之抗衡,这也意味着原来构筑我们生活主体的手工产品失去了继续存在的可能。[2]这不仅仅只是麦宿手工艺销售渠道狭窄的问题,也是从事手工艺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难题,就德格地区来说原因有三:一是德格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独特的文化品牌没有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形成产业化;二是对已有的优势文化产业缺乏深刻认识,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思路不清,导致措施不到位;三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缺乏市场引路,是手工艺者抱着产品无销路,难于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四是基础设施跟不上,产品的生产工艺落后。[3]

正是这样的缘由,采取纯公益的培训方式以保护传统技艺和提高手工艺人生活的方式是无法实现持续的,所以洛热彭措的儿子嘎布选择采用社会企业的模式。噶布表示,无论是企业还是公益培训,他们的目的依然是以保护与传承为主,实现麦宿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十分清晰。至此,麦宿手工艺在2010年开始走向产业化道路探索。

2010年,噶布在成都成立了藏艺通公司。试图运用市场的机制,将麦宿手工艺推广到世界各地,将民族手工艺传承与保护不仅仅停留在纯粹保留的阶段,摸索市场规律,探寻麦宿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使得这些文化遗产有市场、有销路。通过五年的摸索、筹备,麦宿手工艺终于正式走向了市场,在藏艺通成都的体验店里,每一个人手工艺人有属于自己的展示区域,他们各自埋头专注于自己的工艺,身边都有一块介绍牌,例如,“达瓦扎巴,典型的康巴汉子,平时寡言少语,工作的时候非常专注,他擅长泥塑和精雕,是泥塑藏式佛像的大师,工艺极其精湛,为保护传统文化和为自己找到喜欢的、更有意义的工作,他从小就开始学习泥塑技术,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刻苦钻研,现在成为一名技术一流的泥塑大师,他的梦想是保护民族文化,希望传统手工艺得到传承,让更多的人可以感受到佛教艺术的魅力。”达瓦扎巴自小跟随父亲学习泥塑技艺,父亲是麦宿培训班的老师。在他并没有意识到传统手工艺的价值时,他学习泥塑目的仅仅是希望习得一门技艺,寻得一个“饭碗”。在真正进入到这个技艺的门道以后,达瓦扎巴逐渐意识到自己学习的技艺除了经济价值外,还具有多重价值。作为青年一代的手工艺人,达瓦扎巴除了自己通过朋友介绍、微信等媒介接订单外,在藏艺通团队中也是手工艺人的中坚力量。他普通话标准、思维敏捷,谈话间依然不经意流露出手工艺人的简单和纯朴,能够从他身上充分感受到年轻手工艺人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和愿景。

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麦宿手工艺人的收入与生活状况如下: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培育出1000余名手艺人,现在共有27个工艺班在进行传承教学,工艺种类达到15种。教学方式主要根据手工艺老师的自由安排,按类教学、因材施教。通过合格培训的手艺人,从他当学徒到学成技艺,工资平均最低每人每天150元,最高可以达到500-600元左右一天,出色的手工艺人平均每天拿到1000元左右,他们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月收入平均3000-5000元。手艺人的工资来源主要是外地的订单,订单的选择与价钱都是他们自己决定,自由地同客户进行洽谈。

无论是已形成一定培训规模的麦宿手工艺,还是其他地区的手工艺传承保护项目,都同样面临市场狭小、生产方式落后、无法形成品牌等难题与挑战,藏艺通公司的诞生正是为了麦宿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它的出现为发展较弱的手工艺类型提供了市场,改善了手工艺人的生活,并且将麦宿传统手工艺进行再创造,完美地与国际时尚接轨,在致力于保护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又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让更多的人了解麦宿手工艺,了解不一样的藏民族传统文化。它对手工艺的保护不仅仅停留在保留的概念上,实实在在地通过市场将传统手工艺推到新的平台与高度,解决了很大部分的百姓就业问题,在麦宿达到700余农牧民直接参与,500户家庭逾3000人间接受益。使麦宿地区成为了新时代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集中地,成为了藏区文化发展的一大亮点。

传统民族民间手工艺技艺的保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一时见效的保护项目,麦宿手工艺积累了20余年的培训班经验,且历时5年的市场调查、产品设计,不断尝试不断改进,并不急于投入市场。这或许就是那些“快节奏”、急于求成的手工艺保护项目失败的原因所在。曾经著名的项目“孟连手工编织项目”就是以失败而告终,由于该项目持续时间短、体量小,所产生的影响极其有限,但是在此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却对民族手工艺的保护有着普遍性的意义,那就是民族手工艺生产效率低,生产质量很难统一,市场竞争力不强。这不仅是“孟连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所有民族手工艺需要突破的瓶颈。[4]

“麦宿效应”下的手工艺人与其他偏远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人面临的境遇相似,他们的发展和生存都同样面临地理环境带来的交通不便、市场狭窄、收入低等困难。而麦宿手工艺在探索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上选择了搭建市场与产地的桥梁——藏艺通公司,通过在成都市、拉萨市以及德格本地成立公司,构建起一条成熟的“工艺链”,打开麦宿手工艺的对外销路,保证麦宿地区手工艺产品的销量,同时通过再设计、再开发迎合内地甚至国际市场的消费者需求,较为成功地实现了麦宿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使得德格麦宿手工艺人的生活得到改变,也为其他传统民族民间手工艺的发展模式提供可行性参考,促使更多的传统民族手工艺走出发展困境,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化模式。

[1]白晓慧.藏族传统工艺的开发与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2]陶然.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手工艺传承与发展[N].中国民族报,2012,1(17):4.

[3]周乙陶.经济转型时期的民族传统手工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58-61.

[4]岑康玉.对麦宿沟民间手工艺的调查与思考[N].甘孜日报(汉文),2005,12(23):3.

J120.9

A

卓玛青措(1991-),女,西南民族大学2015级民族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历史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德格手工艺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星星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漫画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手工艺·温州发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