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赫哲族非遗保护研究

2017-01-25汪海萍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4期
关键词:赫哲族文化遗产物质

汪海萍

(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 010000)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赫哲族非遗保护研究

汪海萍

(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 010000)

赫哲族曾经具有丰富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但是当前赫哲族的文化传承已经危如累卵,保护迫在眉睫。文化生态视角下的赫哲族非遗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本文讨论了赫哲族文化的现状和保护意义及保护方法,希望籍此引起更广泛的注意,使这个古老、优秀、命运多舛的民族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焕发更新的活力。

赫哲族;政府保护;专业支持

前言

一曲《乌苏里船歌》婉转悠扬,把人们引向了广阔的松辽平原,也让人们熟悉了一个人口稀少却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少数民族——赫哲族。赫哲族是一个跨国民族,他们生活在我国的黑龙江省和俄罗斯境内,现在我国境内的赫哲族人口有五千多人。对于一个文化传统自成体系的民族而言,区区五千的人口很难使其民族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加之近现代文化的冲击,市场经济日渐发达,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革,在文化生态视角下保护赫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严峻。

一、赫哲族文化现状

赫哲族的历史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赫哲族的历史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这个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文明尚未开启。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早年的赫哲先民就地取材,削木头或者撕皮革、结皮革记事,近代赫哲族人因长期与汉族比邻而居、互通有无,更广泛地接受了汉语和汉字。

(一)丰富多彩的赫哲族文化

赫哲族是少数民族,说他们“少”是由于同汉族相比,无论从人口数量还是聚居地面积来说,都要少于汉族。一个少数民族之所以能独立成为“民族”,取决于该民族具有相对独立于其他民族的历史渊源、生活习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赫哲族在建国时仅有三百余人,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繁衍生息,这个民族的人数增加到了五千以上。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古老的赫哲族文化再一次得到广泛的重视。

赫哲族的古老文化可谓形式多样。赫哲族的民间文学:赫哲族有内容广泛的民间文化,比如神话故事《莫日根射日》《虎的传说》等,还有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各种歌谣,这些民间文学就地取材,想象大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赫哲族的歌曲舞蹈:赫哲族还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族人围坐在火堆旁载歌载舞的情境同样动人心魄。赫哲族的说唱艺术:赫哲族的说唱艺术被称为“伊玛堪”,内容大多演绎本民族的古代历史并赞颂本民族的非凡英雄,歌词合辙押韵,世代相传,歌词内容需要认真背诵,不能随意更改,而且歌词很长,大多可以连续说唱几天到十几天。赫哲族的衣着服饰:赫哲族人居住在松花江畔,是不折不扣的渔猎民族,衣饰因地制宜,多用兽皮和鱼皮制成,赫哲族的鱼皮服饰闻名遐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赫哲族的图案艺术:赫哲族人图案艺术充分展示了族人的聪明才智,做工精良、图案精美的几何图案、山水云纹、花鸟虫鱼、各色走兽不仅出现在赫哲族人身穿的鱼皮衣服和兽皮衣服上,也出现在他们各种木制和兽骨、鱼皮制成的家具上。

赫哲族人的古老文化丰富了中华文明宝库,给中华文明增添了绚烂浓重的一笔。

(二)赫哲族文化现状

文化传承需要民族的凝聚力和合适的历史条件。建国之前,由于东北地区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赫哲族的生存条件陷入空前的艰难困苦,导致建国初期全国的赫哲族人才有三百左右,这给赫哲民族文化传承带来了相当大的打击。截止目前,赫哲族民族乐器“空康吉”已经失传;能说赫哲族语言的已经仅限于为数不多老年人;赫哲族传统的萨满舞蹈只限于舞台表演;赫哲族的民族风情也只能到博物馆去追寻;而赫哲族人世代口授相传的“伊玛堪”更是到了失传的边缘,为数不多的能够说唱“伊玛堪”的赫哲族老人相继离世,使得这一“记录赫哲族历史的无字百科全书”在历史的步伐面前黯然失色。

二、文化生态视角下的赫哲族非遗保护的意义

今天,人类之所以有能力主宰世界,是因为我们的科技一直在进步,人类前进的步伐永不会停止,历史的车轮也不会倒转,人类追忆历史的情怀不能仅靠博物馆来满足,保存历史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现实的鞭策。在文化生态视角下保护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积累。

(一)文化生态视角

文化是个多元的词汇,文化的含义内容在不同的学者心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不论是谁都不能否认文化具有历史的眼光。生态是个新兴的词汇,在人类具有了强大的改变自然的能力,并被自然惩戒之后才有了“生态”的眼光。文化生态视角是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源,现代文明不是镜花水月,所有的文明都经过了继承、发展、再继承再发展的过程,寻求古老文明的传承轨迹,开拓现代生态明的进取方式,是生态文化视角下非遗保护的目标和出发点。

(二)非遗保护

非遗保护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对当前和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各种文化艺术进行保护的形式和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更是人类进化的史诗。当前,无论是各国政府、各界精英、学界、商界还是普通百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都达成了高度共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成为一种潮流,在保存历史记忆的同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传承文明与发展地方经济互惠共赢。

(三)文化生态视角下的赫哲族非遗保护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国家、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生活方式和表现手法,蕴含着民族的记忆,保存着文化的基因,是民族智慧和民族发展的史诗。赫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分子,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严苛的现实因素而弥足珍贵。文化生态视角下的赫哲族非遗保护在当下具有非凡的意义:首先,有利于丰富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是世界的中国,赫哲族也是世界人民的一分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不能缺少任何一个有价值的民族文化。其次,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多样的文化构成了我们独具一格的东方魅力,保护赫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再次,有利于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增强地区经济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已不是单纯需要花费巨资维护的“鸡肋”,它背后的经济利益足以增强地方经济活力,使这个古老的民族焕发崭新的活力。

三、文化生态视角下的赫哲族非遗保护建议

赫哲族流传千年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民族史诗,涉及方方面面,保护绝非易事。要从文化生态视角保护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多方努力,形成合力,才能事半功倍。

(一)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社会共识

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只有达成全社会的共识才能推动保护的发展。宣传是达成共识的基础,通过宣传让赫哲族的文化魅力感染更多的人,就能多汇聚一份力量,将保护步伐迈得更快、更远。

(二)从青年人入手,增强民族自信心

外部的力量再大,也只能推动,内部的决心和动力才是前进的源泉。目前,赫哲族非物质文化传承面临的更多的是后劲不足,只有对赫哲族本民族年轻人进行非物质文化传承教育,才能使他们勇挑重担,肩负起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让赫哲族民族文化后继有人,前途光明。保护民族文化,从树立本族人民的自信入手。

(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民间的保护总有力不从心的地方,政府的主导才是一剂有力的强心针。协调政府部门进行保护规划并且积极实施,由政府主导协调各个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积极组织社会各界踊跃参与,赫哲族非遗保护才不是纸上谈兵。

(四)发掘文化产业,增强经济活力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永远不容置疑,赫哲族年轻人无法继承本民族文化传统也大多取决于此,当地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确实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只有充分发掘当地民族文化产业,给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让民族文化成为产能,释放经济动能,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专注自己的民族文化。

(五)开展深入研究,保护濒危遗产

对于赫哲族文化这样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依靠宣传、提倡、调动、指引已经不能形成完整的保护,必要的研究和发掘是更为重要的保护方式。自发的保护远不如有规划、有目的的专业整理发掘与技术保存。

四、结语

科技进步与文化情怀并不是对立的,相反,很多时候两者相辅相成,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要依靠科技进步,还要满足文化情怀,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有之义,这种保护正迫在眉睫。

[1]汪海萍.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状况调研[J].前沿,2011(13).

[2]胡晓婷.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K890

A

汪海萍(1981-),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

猜你喜欢

赫哲族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论新时代背景下赫哲族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