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2017-01-24

中国领导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思想教育

闫 东 利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闫 东 利

青年教师是高校的未来与期望,其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外部环境的喧嚣与重压、人际关系的疏离与异化、学校考核的机械与短视、教师的个体差异与职业倦怠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教育呈现弱化、边缘化趋势。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思想教育规律,以青年教师职业发展为目标,以学习、实践为工作基点,坚持外部环境营造与内部动机驱动相结合,以高校培训为手段,创新工作机制,改进教育方法,是实现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教育工作新突破的必由之路。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教育;困境突破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各类高校招生人数逐年递增,高校青年教师人数也呈上升趋势。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全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已占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63.3%。高校青年教师具有学历学位高、求知欲强、思想活跃等优势,又与大学生年龄相近、心理特征相仿,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然而,随着全球化、市场化浪潮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形势,如何转变观念,创新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教育工作,使其更符合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的要求,有效服务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困境及原因

在国际风云变幻,市场大潮来袭,多元价值肆意驰骋,中国的传统道德失守的大环境影响下,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面临困境,主要表现在政治信念模糊、价值取向失衡、师德言行失范等方面。据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群体随机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认为“在高校教师群体中存在信仰缺失的现象”的达60%,“对教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动机”有19%的人认为“存在捞取政治资本的现象”,对于“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只有18.2%的人选择“状态良好”,对于“主要的生活困扰”列居前三位的是工作压力、经济收入和子女教育。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外部环境的喧嚣与自身承受的重压。当今的高校青年教师多为硕士、博士毕业,在校学习期间对专业以外的知识关注较少,工作之后更是只专注于本专业教学和科研任务,对当前国际国内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无暇探究,尤其是在“不战而胜”思想指导下,西方意识形态汹涌而来,威胁着我们的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诚然,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飞速发展,但贫富差距拉大、教育与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领导干部贪污腐败多发、享乐奢靡之风盛行、道德滑坡等问题依然存在。探其原因可归结为人性的堕落、道德的失范,也有体制上的原因。当前,信息来源多元化、信息传递快速化、信息搜索简便化,加之互联网的信息庞杂、交互推动使得某些负面信息被刻意放大、片面解读,如果青年教师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信息甄别能力,很容易造成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片面认识和偏执判断。

高校青年教师所承受的重压不可小觑。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高校青年教师压力感普遍较强,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压力。青年教师的经济收入较低,基本处于高校教师群体的底层。每月房费、养老、托儿、生活费支出后所剩无几。经济拮据成为影响其思想状态最为现实的因素。二是教学压力。教学是青年教师在高校立足的前提。而青年教师教学任务量普遍较大,教学对精力要求的高投入,学校对于教学质与量的高要求是导致青年教师思想压力的重要因素。三是科研压力。教学关乎生存,科研则决定发展。学校层次越高、学科平台建设越好,青年教师的科研任务越重,科研要求高水平高产出也成为青年教师压力的重要来源。

(二)人际关系的疏离与异化。忙于教学科研的高校青年教师们,有各自的专业归属,彼此间多数人仅限于“点头之交”,缺少相处的频度和长度,情感联系比较稀疏,友情的纯度和深度也就不言而喻。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个人离不开社会。然而,教学、科研、住房、育儿、老人赡养的重重压力使得青年教师疲于应对,个人的诉求缺乏表达空间。

再者,高校青年教师面临共同的要求和挑战。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平时是同事、朋友,然而当面对职称晋升、评奖评优、业务考核等道道门槛时,他们又无疑是同场竞技的参赛者。比教学、比科研、比项目,甚至比导师,高校青年教师间的关系越发微妙,并且出现异化倾向。

(三)高校考核的机械与功利。考核的目的是规范组织内部人员行为的一种手段,然而从高校考核制度来看,无论是年终考核、职称晋升还是人事评聘,重业务轻思想的现象普遍存在。过分强调拿了几项基金、发表多少篇文章、上过多少门课程、带了多少学生,刚性的指标量化、细化成为考核的标尺,甚至有的学校出台“非升即走”内部规定。但是,学校对于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政治思想的考核却偏软偏泛,只要“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没有学生的投诉,即算过关。高校考核体系的机械与功利,可能导致青年教师思想的畸形发展。“人与崇高的疏离在当前的教育中则体现为教育的功利主义取向”,②向钱看、向前看、向上看成为机械功利考核的必然结果。

(四)教师个体差异与职业倦怠。学校以人为本,生本思想更为大行其道。而同样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群体却一定程度上遭到忽视。当前,过重的教学负担和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使科研处于劣势地位的青年教师在薪酬分配、职称晋升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导致他们将更多精力投入科研,逐渐失去对教学工作的热情,甚至产生职业倦怠感。大部分青年教师对党的理论和国家大政方针不甚了了,对师德修养、职业理论不够重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象普遍存在。职业满意度和荣誉感降低,不少人只是将教师职业作为谋生手段,忽视自身肩负的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使命,个别青年教师甚至到了内心无信仰,行为无操守,做事无底线的地步。

二、突破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教育困境的策略

(一)营造外部环境,驱动内部动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必须时刻注意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充分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提升国民素养。积极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经典的学习中锻炼人文情操。当下社会的急剧转型,深刻地瓦解了人们在价值信仰层面的基石。价值重建,必然有待于经典的重建。但在信息时代,特别是微电子阅读时代,经典的接受具有流动性、开放性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利用现代阅读习惯和接受方式来教育和引导,以思想影响思想,以心灵唤醒心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高等教育以德“立人”的目标。

青年知识分子过去那种一无所有却心系苍生的理想主义情结时代已不复存在,公知性的弱化与专业功利性的增强,使得“唯学术论”有所抬头,认为大学教师就应该为学术而学术,为科研而科研,国家局势、社会动态、国际风云、政治、外交与己无关。然而,事实证明,躲在书斋里的学问根本不是真学问,学院派的知识分子只能是短视的、盲视的,而真正的知识分子应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关心社会变迁、民生疾苦的“公共知识分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个真正的大学者,一定是睁开眼看世界的,一定是心中有众生的。

(二)加快人事改革步伐,优化考核聘任机制。在绩效考评过程中,建立适度倾向青年教师的考评体系,合理制定符合青年教师实际的考评标准,引导青年教师潜心学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职业荣誉感。在高校职称改革中,可根据高校性质、层次不同将职称系列按教学型、教学和科研并重型、科研型、社会服务型等进行区分,实行分类管理,允许青年教师自由选择侧重教学或科研。同时,也可以由高校根据发展方向和政策导向,对引进的青年教师“因材考评”,在达到工作量要求的基础上,可自主决定教学和科研的优先性。总之,对于青年教师的考核聘任机制,应在顺应其本性和优势的基础上,有效发挥体制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为青年教师的发展创造最好的条件。③

此外,在教师聘任中,逐步由传统的论资排辈向择优录用机制转变。引入竞争、择优聘任,给予更多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严格学术标准,定岗定责、按劳取酬、优劳优酬,淡化学校与教师间的行政管理关系,逐渐实施教师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与社会接轨的新型人才管理模式,从而不断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高校校本培训,辅助教师职业发展。

校本培训立足高校实际情况,突出以教师为本,以教师群体和个人发展为宗旨,从学校和教师实际出发展开培训、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④通过校本培训,使青年教师了解校史、明确个人发展定位,合理规划发展路径。同时,还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为青年教师交流经验、课题研究、教学研讨的机会,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环境,提高教学水平,明确发展方向,激发青年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例如,可以尝试建立校际间或校内各学科间的“青年教师学术沙龙”“跨学科课题合作”“教学科研休闲活动俱乐部”等培训平台或形式,进一步深化青年教师的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交流,大家一起座谈心得、交流思想、探讨专业、畅谈家庭。在与不同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的同龄人交流中,不断扩宽知识面,丰富人脉资源,结识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志同好友,在共同的学习、相互沟通中充实提高自己。

(四)遵循思想教育规律,发挥实践的育人功能。

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大多是采取“注入式”“灌输式”的方法,教育的实际效果和作用并不理想。经过调查发现,以实地、实践的教育手段让青年教师“自我发现”“自我提高”的思想教育方式更受欢迎,教育效果也更加理想。

通过构建校内、校外实践平台,让青年教师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培育价值、锤炼自我、奉献社会。在校内,以业务班主任、专业社团导师、竞赛小组指导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营等形式,充分锻炼和提升青年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思想水平,培养其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服务人民的精神。可以志愿者活动为载体,构建社会实践平台。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在以奉献和公益为价值导向的实践中培育高尚人格、提升精神境界。在校外,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河北师范大学实施顶岗实习工程,安排青年教师带队驻县,到农村去、到基础教育中去,了解农村现状,切身感受在基层“传道授业、释疑解惑”的甘苦,用心品味“学博为师、德高为范”的真谛。驻县青年教师的真心付出收获了基层师生的好评与赞许,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也在实践中得到升华,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了统一,既接受了国情和党的宗旨的教育,又切实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意志得以锤炼,思想得以升华。

(五)思政队伍春风化雨,排忧解困真心实意。

为实现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突破,思政工作者应该从自身做起,树立思想工作者良好形象,做到人格有魅力、工作有能力、干事有魄力、政治有定力。把教师当亲人,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着力解决实际问题,“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 对于因为某些原因暂时不能完全解决的困难,例如夫妻两地、购置房屋等,也要做好解释工作,并力所能及地协助提供信息与其他帮助。诚心相待,热心相助,让每一位青年教师能够感受家庭的温暖。对于最为困扰青年教师的安居问题,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将青年教师住房纳入政府住房保障工程,建立面向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

古语云:惟正己可以化人,惟正心所以修身。正己就是真正成就自己的德行,只有己正,才能收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化人效果。修身是正己的根本,正己是修身的目的,而欲修身,先要正心。新时期,遵循教育规律,改进工作方法,突破教育困境,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①廉思:《“理念人”的消逝于彷徨——政治与世俗语境下高校青年教师公共性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2期。

②鄢本凤:《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代困境及超越》,《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

③张焱:《教学与科研——高校青年教师何去何从》,《江苏高教》2013年第3期。

④高芳:《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9期。

(本文作者: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李冬叶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用人文关怀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