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创新研究

2017-01-23莫明滨杨煜东郑智华

价值工程 2016年35期
关键词:学分制评价体系综合素质

莫明滨+杨煜东+郑智华

摘要:本文主要探索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基础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其能力培养的模式以及有效途径,重点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实际,以“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核心能力、创新能力构建教育”为主线,以“素质拓展学分”项目来创新能力评价方式,制定科学可行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ability training model and effective ways based o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dire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ocusing on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taking "the 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employment ability, core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as the main line, using the project of "quality development credits" to innovate 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formulate scientifically and feasibly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分制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quality;evaluation system;credit system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240-03

0 引言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推行,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关键。本文在分析高职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定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学分制评价基本模式,剖析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论证了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1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在构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与人本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将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育与学分定量评价制度紧密结合一起,以个人申报集体评议为基础,按照预先设定的测评指标体系,对高职大学生的核心素质能力进行学分制激励评价。

1.1 高职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定义

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在不同学者的解读下,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学生核心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大学竞争能力、大学生职业能力等,但其内容大部分都可以概括为“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1],但这些定义往往却没有考虑企业对高职大学生能力的需求,因而导致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与企业人才需要脱节的问题出现。因此,本课题组借用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内核将高职高专核心能力划分为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发展和创造的基础,是以个人专业能力为核心,掌握信息收集和筛选、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可以快速融入社会,被社会认可,独具个人特色的核心能力。

学习能力就是怎样学习的能力,因所处环境和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下形成的、积累性和概括性的经验或习惯,它直接影响了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取得的成效。其本质上要求学生学会对日常学习工作进行反思,对实践结果进行阶段性总结,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学习,通过对学习和实践的反思形成一种自我激励的能力。与此同时,学会学习也意味着其他能力的隐性发展,学习能力是其他职业核心能力成长的必要基础。

创新能力即指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运用新的思维或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日常学习以及实践积累的感悟,形成的工作学习方式的能力。创新力是以其他核心能力为依托,进而成长起来的能力,需要相关基础的积累,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独有性的核心能力。

创业能力指拥有发现或创造一个新的领域,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能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和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新的结果。创业能力是高职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的直接表现。可以说,创业力是其他核心能力能够成功地综合运用的结果和呈现。

1.2 学分制评价基本模式

学分制是一种重要教育模式,其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学分”或“绩点”对学生学习实效性进行综合管理的评价制度。对高职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进行学分制评价,构建出以“基本分+奖励分-惩罚分”的素质拓展学分制度模式,是健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是实践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理念,促进高职育人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目标的重要举措。

2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体系的形成不够重视。部分高职院校虽然根据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将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作为基础课程加入了课程设置当中,但实际上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重视综合素质能力的教育,未在教学过程中将各项核心能力、评价体系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如调查组通过问卷调查关于“你对学校素质评价制度的看法是?”的问题中,表示认同的仅有18.23%,高达32.23%的受访学生表示不认同,选择“不知道”和“无所谓”的分别占18.68%和30.86%(如图1所示)。

可见,高校的素质能力评价制度并没有得到学生的真正认同,甚至还有些同学“不了解”或“不知道”学校的素质能力评价制度是什么。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前高校教师还是以传统综合测评体系作为学生能力评价标准,评价比例还是侧重于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往往“会应试”和“背多分”学生能够成为这种评价制度的“受宠者”,这种评价导向的“误区”、评价功能的“片面”、评价方法的“单调”严重地阻碍评价制度引导性和激励性功能的发挥。

其次,高校的素质能力评价制度只注重静态数据的分析或偏重共性表征信息的搜集,忽视个体个性的表现,忽略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导致评价结果不能正确评价学生能力,无法科学合理地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测评结果。如部分高职院校的综合测评制度按照学生的年级、学习成绩、参与实践活动的表现等来评价学生,这虽然能够通过一定的指标来定量描述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表现,但却不能反映出大学生在成长过程的动态变化。而且在这种综合测评制度中,往往采取“一票否决制”的方式,譬如学生如果出现违规违纪的情况,就取消一切的评优评奖,更有甚者还会影响学生下一个学年乃至整个大学生涯的评优评先,这种评价的方式不仅不能够充分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还会严重地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你认为学校的综合测评制度合理吗?”的调查反馈中,有高达73.24%的受访学生认为“不合理”(如图2所示)。

可见,这种缺乏对高职大学生多元动态发展进行反馈的单一评价制度,最终会导致学生不能充分的认知自我存在,成为一部只知道学习的机器,变成“高分低能型”的存在,这必然不符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造成他们进入社会后很难快速进行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的转换。

最后,当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部分高职院校仍处于理论阶段,缺乏针对实践性的各类具体实施方案。部分高校虽然有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评价的范围之中,但在评价准则中却没有进一步地对实践活动类别进行细化和归类,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去真正地拓展自己的核心能力。有42.83%的受访学生对于“你认为学校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对你有帮助吗?”问题的反馈是“没有帮助”,有12.42%学生认为“学校没有举办或者自己不知道有课外实践活动”,这种对实践性活动缺乏有效规划进一步导致大学生“知易行难”、”纸上谈兵”的状况出现。

3 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3.1 以职业能力为切入,提升评价体系的全面性

职业能力是高职学生将来能在社会安身立命之本。在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标准中应该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一起,通过实践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理念,开设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将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作为基础课程加入到课程设置,结合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并形成可持续的、科学的学生能力培养指标。譬如要加大学生在“第二课堂”或“校外实践活动”表现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测评体系的评价比例。从而让学生在认真学习相关职业能力教程为第一课堂之外,也能在课外通过开展商务谈判、礼仪风采、技能大赛、学生素质联赛等的第二课堂、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基地的第三课堂中得到职业能力的锤炼、提升和深化,从而改变过去学生综合测评制度当中偏重学习成绩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提升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3.2 以学习能力为目标,增强评价体系的人本性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薄弱,我们应该通过综合素质能力评价的引导与激励,进一步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将学生素质能力的评价与“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式教育模式紧密结合一起。例如,可以将专业课本的内容变成一项项的“任务”与“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运用相应的专业知识“动手”去解决这些任务,并且根据这些“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认定和评价学生的能力素养。这就打破过去“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机制,并且在此过程中能够真正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真正寻找到对该专业的兴趣点和兴奋点。

3.3 推行“素质拓展学分”制度,凸显评价体系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开发、塑造和深化学生的潜在能力,譬如“创新”已经成为“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自主创新能力无疑成为大学生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让学生自觉培育自主创新能力,这离不开大学生评价体系的引导,其中“素质拓展学分”制度的推行是重要的环节。在推行“素质拓展学分”制度的过程中,有几点是需要注意:一是推行的主体必须成立专门的部门机构,如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素质拓展的认定工作本质上就是一种内容复杂、涉及面广、认定时间长的繁重工作,如果没有专门负责的人员进行规划设计、协调沟通、跟踪反馈,这必然会使大学生的素质拓展流于形式。二是推行的内容必须细致,在以“基本分+奖励分-惩罚分”的学分制度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应该将“奖励分”的内容进一步地阐释和细分,让其能够基本囊括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的同时获得加分的奖励,极大调动他们投入、参与和创新的积极性。三是推行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譬如可以建立网络素质拓展学分的“微商城”,利用新媒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素质拓展的项目、完成项目对应的学分、学分记录直观地展现在他们面前,并且获得的素质拓展学分可以发挥类似“虚拟商品”的功能,用以兑换一定比例的奖励分、公共选修课学分。激发学生素质拓展的主体要求,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

3.4 积极打造学生创业平台,完善评价体系的实践性

首先,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中设置创业相关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创业竞赛活动,在创新实践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环境下,培养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市场敏感度等,具体而言,如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创业指导、创业法律指导等基础理论,在课程外积极开展“淘市场”、“商务谈判”等校内创业比赛,形成激励机制,出台《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协同就业指导中心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等激励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其次,在校园内构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为高职学生进行创业提供平台,强化学生实践意识,建立健全的创业基地的管理机制,探索基地的运行模式和长效机制,力求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在校园内发展对创新创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社团,激发学生创业兴趣,营造良好创业氛围。最后,形成工学结合模式下人才培养,要求教育模式应是向创新教育转变,重视学生潜能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共同培育人才,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将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各种资源整合,以“培养适合企业或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校园内形成良好创业文化”[2]。

综上所述,提升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增强评价体系的人本性、凸显评价体系的发展性、完善评价体系的实践性是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金泽.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基于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视角[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6).

[2]翁楚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文化融合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12).

[3]翁楚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探析[J].价值工程(上旬刊),2015(12).

[4]张国良.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出国与就业,2011(19).

猜你喜欢

学分制评价体系综合素质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