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2017-01-23高利峰

价值工程 2016年35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摘要:以《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为例,从教材内容、实践教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阐述了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改革发展的建议,以期为应用型的教学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Abstract: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from teaching content,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eaching method by taking the Regional Analysis and Plann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teaching system.

关键词: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改革;商洛学院

Key words: Regional Analysis and Planning;teaching reform;Shangluo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160-02

0 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区域规划工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尤其是2009年国家批准了“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等九大区域规划,旨在解决区域矛盾,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主干课,在培养适应城乡建设发展需要、培养在区域发展中从事规划设计、开发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2-4]。因此,本文以商洛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探讨《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对创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 课程特点

《区域分析与规划》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其以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学为主干学科,课程体系包含了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规划学、信息科学和环境学等众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其次,由于该课程的实践性较强,社会需要高校培养出重基础、强实践、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应用也是该门课程的主要特点。

2 研究现状

目前,商洛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以2009年开设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改名而来,自2013年改名以来,共招收学生近320人,并确定了小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专业方向。经过几轮修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开设学期为第五学期,主要面向大三学生,其先修课程主要有《自然地理学》、《城乡地理学》、《城乡规划原理》、《城乡经济学》、《城乡社会学》等课程,共36学时,参考教材为崔功豪等编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该课程分为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两部分。前者主要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编制区域规划提供基础和研究方法的。课程主要介绍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域分析方法和区域分析与模型在地区经济规划和发展研究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在城乡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掌握区域发展、国土开发与整治、城乡建设的研究与规划的基本方法。

3 存在的问题

3.1 教材内容较陈旧

由于区域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因此,与该工作相对应的《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首先,课程教学内容较多,其教材内容主要有十五章,涵盖了较多的知识点,其学科跨度较大,与《自然地理学》、《城乡地理学》和《城乡经济学》等课程内容存在交叉和重复的现象;其次,与国内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一样,该课程选用的教材《区域分析与规划》(第二版)于2006年出版,至今已有10余年,知识体系较陈旧,不能反映区域规划的前沿理论和技术,也跟不上我国区域规划的步伐,无法体现时代特征。

3.2 实践环节较薄弱

区域规划工作本身具有实践性特征,《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也应该突出其实践性,尤其是商洛学院创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背景下,培养学生进行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应用能力至关重要。然而,由于课程的理论知识较多,实践课时较少,致使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区域规划工作一般包括现场踏勘、资料收集与整理、专题研究与分析、规划设计、方案编制与定稿等,该项工作的时间跨度较长,至少也需要一至二年。而《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总课时也就36课时,由于经费有限,也没有该课程的专业实习。因此,无论从课时还是经费都无法满足学生进行具体课程实践的要求,只能进行相关的概念性实践。

3.3 教学方法较单一

目前,《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在教学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要求学生了解区域分析的相关概念,理解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和整体评价,基本掌握区域规划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在课程教学中,虽然使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但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其“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较单调,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4 对策与建议

4.1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首先,在教学大纲的修订中,不仅要理顺先修课程与后修课程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与《城乡地理学》等其它课程知识交叉的关系,尽量避免授课内容简单重复;其次,要优化教材内容,反映学科前沿,突出课程特色。对现使用的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如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区域经济与劳动力分析和区域技术支持分析三章内容整合为一章,即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根据区域规划的发展添加最新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料,并将它们引进到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习视野。

4.2 加强实践教学

由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主要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技能环节。首先,要加大实践课时,尽可能将现有的36课时修订为36+18课时,其中36为理论教学,18为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加强过程实践。通过借助SPSS,ArcGIS等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野外实地调研,掌握对自然资源、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的能力,同时学会制作专题地图,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认知,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再次,根据《商洛学院创新学分管理办法》,学生要获得6个创新学分。因此,可以依托城乡绘图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综合实验室和自然地理实验室等,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并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4.3 创新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实现教学相长,还能提高专业的整体水平。在教学中除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外,还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如加强案例式教学,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讲解[5]。也可以开展合作研讨式教学,对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查阅和课堂讨论,有利于加强师生互动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积极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实践应用

商洛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中,运用合作研讨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讲解中,为了避免枯燥和课堂气氛沉闷,给学生提前布置选题“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中的应用”,然后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学生围绕如何选“点”进行资料查询,第二组主要以“如何选择重点开发轴”展开调研,第三组主要以“点-轴如何扩散”进行思考;在前期资料查询和调研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以达成共识,最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上讲台讲解,由教师点评。通过类似的合作研讨式教学,既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创新的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实现了教学效果。

6 结语

综上所述,《区域分析与规划》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学校创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背景下,必须完善该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紧跟学校转型发展的步伐,体现时代性和应用性,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魏衡.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模块式教学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8):241-242.

[2]仇方道.《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507-2509.

[3]刘桂菊.“区域分析与规划”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12):66-68.

[4]马莉,刘云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区域分析与规划》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方法选择研究—以赤峰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9):259-261.

[5]高利峰,张孝存.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建筑,2015,41(32):221-222.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