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扶贫背景下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新模式分析

2017-01-21郭富坤

中国农业信息 2017年19期
关键词:经济作物白芨普洱

海 莲,杨 蓉,郭富坤

(普洱市科学技术开发服务中心,云南普洱 665099)

科技扶贫背景下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新模式分析

海 莲,杨 蓉,郭富坤

(普洱市科学技术开发服务中心,云南普洱 665099)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国家十分重视科技扶贫工作,通过科技扶贫工作可以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文章结合林下经济作物种植主要阐述了科技扶贫的定义、注意的问题,科技扶贫背景下经济作物种植的新模式及促进林下经济作物种植的措施,期望提高科技扶贫工作成效及林下经济作物的种植效益。

科技扶贫 林下经济作物 林粮 林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和创新愈益发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部分贫困地区技术生产落后和技术人才极度缺乏,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急需加强科技扶贫工作的开展,依靠科技创新,加速推动扶贫攻坚进程。林下经济作物种植作为科技扶贫的主要内容,如何积极创新科技扶贫的形式和种植模式,值得关注。

1 科技扶贫相关阐述

1.1 定义

当前我国的政府部门非常注重科技扶贫工作,通过科技扶贫可以促进农民增收,促进我国农业种植技术的进步。科技扶贫主要是根据贫困地的具体的实际生产情况引进先进的技术及高素质人才对种植进行指导,不断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并将先进的种植技术传授给他们,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和增收,让科技扶贫中技术发挥主要作用占主导地位。

1.2 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提升科技扶贫的效果,在实施科技扶贫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科技扶贫过程中应该注重需求效益。科技扶贫过程中应该注重需求效益问题,只要“科技扶贫”的相关工作满足农民种植中的实际需求,才会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利于扶贫项目、技术的推广,实现精准扶贫,只有实现贫困农民的扶贫需求和扶贫技术人员、介入扶贫公司的精准对接,才能实现“真扶贫”。

(2)科技扶贫过程中应该强化因地制宜。扶贫过程中还应该强化因地制宜,扶贫工作只有和地方特色相结合,才能实现扶贫工作“接地气”,才能更快的被农民接受。在扶贫过程中要注意最佳的受益人应该是大部分的贫困农民,而不会某个企业或者是某个主体。

(3)科技扶贫过程中应该强调优化设计。扶贫过程中应该强化优化设计,优是指扶贫工作的带动性强、返贫率低、扶贫率高、广覆盖受益者多,因此,区域扶贫工作的开展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合理配置科技项目,这样才能促进扶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扶贫项目最好有大型的企业介入,这样才能不断投入资金,维持扶贫工作的长远发展,解决“真扶贫”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科技扶贫工作的整体优化应该是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扶贫项目组共同商讨的问题。

2 科技扶贫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新模式

云南省普洱市坚持保护是第一政绩不动摇,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保护,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生计兼顾、增绿与增收协调、 绿起来 与 富起来 统一的绿色崛起新路子。全市绿色GDP占比达90%以上,农民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绿色产业;“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2.3%;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33.33万hm2,林下经济收入占到农民总收入的1/3,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收入来源[1]。林下经济作物种植也是科技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开展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此对种植新模式进行分析,期望继续扩大林下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2.1 林药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开始注重养生,我国的中医保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一些中药材如薄荷、白芍、连翘等的需求大量提高,因此,中药这种经济作物受到重视,农民也期望了解更多的重要种植技术,因此,可以根据区域地理环境特点,有选择性的开展中药种植科技扶贫工作,进行实地种植。如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祁山镇光明村的高田组万亩道地中药材林下种植示范基,组培的白芨苗成势良好。当前,白芨野生资源较为匮乏,随着市场需求量不断加大,人工种植已然成为发展趋势。该基地是依托当地毛竹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发展起来的林下中药材示范种植项目。根据目前市场行情,白芨鲜品可以卖到160元/kg,按照产白芨鲜品1 500 kg/667 m2计算,每667 m2收益预计在24万元,目前种植的8.67 hm2示范基地,4年以后白芨成熟采挖,总收入将超过3 000万元。近年来,祁门县在林下经济发展中注重发挥基地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良好的经济效益激发了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目前以竹笋、竹荪、食用菌、中药材、经果林套种等为主的一批特色资源开发型产业相继兴起,成为全县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林下经济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2]。而扶贫工作可以针对当地种植白芨的具体情况,讲解相关的种植技术及种植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2 养殖与林业双重发展

养殖业和林业的双重发展,在林地中散养鸡鸭鹅等可以显著降低林地中的害虫虫口密度,而家禽的粪便又是良好的肥料,二者相互促进,在提高林地资源的利用率的同时又提高了收入。如2014年,云南省普洱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确定了发展目标任务和具体扶持政策;并制定下发了《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林下经济开发管理工作》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加强扶持。当前已初步建成了以景东、景谷县为代表的林下黑山羊、乌骨鸡养殖示范基地。在普洱的许多山区,林中养殖胡蜂随处可见,但由于规模小、养殖技术落后、效益低,在烧取蜂蛹的过程中还容易破坏环境。2012年,普洱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华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思茅区思茅镇三家村开展标准化胡蜂养殖项目。一年下来,胡蜂项目实现经济效益600万元。为了提高养殖效果,科技扶贫工作可以根据地区特点和农民养殖的需求,为他们带来最新的养殖技术和养殖新品种,提高扶贫工作的实效性[3]。

2.3 林粮模式

林下经济是以林为主,林下种养为辅。发展林下经济可根据具体情况,包括地力、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进行,在此主要论述林粮种植模式。林粮种植模式主要是指在林地中种植大豆、花生、辣椒等耐阴的品种,提高农民收入,在种植过程中要依托林业科技队伍,多层面提升林粮种植模式的质量和效益。相关部门围绕现代林业、新兴产业、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组织开展林粮种植科技研发攻关,推广先进林粮种植实用技术,加大培训林农力度,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督制度,通过组织科技人员开展“一对一”技术帮扶,指导贫困农户的林粮种植生产建设,最终实现技术扶贫。

3 促进林下经济作物种植的措施

3.1 组建扶贫指导员团队,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

在科技扶贫工作中,政府部门应该起主导作用,联合财政厅、人社厅、扶贫办等部门,并从科研单位、高校接近退休年龄的农业科技人员和实施农业示范项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中遴选科技人员,组建科技脱贫致富指导员团队,在贫困村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每名扶贫指导员针对贫困村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林下经济作物种植的技术引进、示范推广、信息服务。同时创建“科技创业+全产业链服务”型、“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产业升级”等精准扶贫科技样板,扩大林下经济作物在贫困村的种植规模。

3.2 落实部门对口扶贫责任,整合各类资源定点帮扶

相关部门应该根据政府帮扶工作部署,每年投入资金,组织扶贫工作队员开展帮扶规划制定、科技示范、技术培训、产业培育、设施建设、基层党建等工作。同时,选派优秀的“三区”人才进驻科技扶贫工作站,协助做好定点帮扶。结合机关党建和“两学一做”、干部“下基层”等活动,加强与村党组织、党员的联系,加强林下种植经济作物的宣传,带领更多的农民致富。

3.3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为了扩大林下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种植积极性,可以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合作林场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如林农销售的自产的林下产品免去增值税的征收,从事林下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可以依法免征、减征,对于从事林下产品加工、生产的企业可以免去企业所得税等,从事林下经济作物的市场主体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扩大林下产品的销售,反过来促进林下经济作物种植的积极性。

3.4 强化科技支撑,构建信息平台

为了做好林下经济的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林下经济作物种植科技平台,在平台上实时发布一些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推广和引进工作,做好技术咨询服务及法律服务等相关工作,强化市场营销服务,规避市场种植风险。

[1]普洱市委书记卫星:绿色才是经济发展本色.来源:华夏时报(北京),2017~09~08

[2]祁门县林下经济润泽万千农户.黄山新闻网,2017~08~29

[3]生态青山变“金山银山”普洱让林农不砍树也能增收致富.云南日报.2015~03~13

猜你喜欢

经济作物白芨普洱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绿色是普洱的底色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白芨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研究
El regreso triunfal del alforfón
白芨的高产栽培技术
关于白芨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保护地高效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
一杯普洱的姐妹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