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水稻种植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7-01-21李景岭崔太昌娄金华周学标

中国农业信息 2017年19期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水稻

李景岭,陈 峰,崔太昌,娄金华,周学标※

(1.山东省水稻研究所,济南 250100;2.东营农业科学院,山东东营 257000)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水稻种植现状与发展对策*

李景岭1,陈 峰1,崔太昌1,娄金华2,周学标1※

(1.山东省水稻研究所,济南 250100;2.东营农业科学院,山东东营 257000)

文章通过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农业资源、水稻产业现状、水稻种植优势等进行调研,分析了该地区水稻产业发展潜力及面临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为该区水稻种植提供参考。

黄河三角洲 水稻 种植现状 存在问题 发展对策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4月,国家科技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启动实施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计划通过对环渤海地区267万hm2中低产田和67万 hm2盐碱荒地的改造,实现到2020年增粮50亿kg的目标。而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的改造利用成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渤海粮仓”工程建设的关键。

长期以来,由于受水资源、栽培技术、品种、生产条件多因素限制,该地区水稻产业的发展速度较慢,甚至一度萎缩;但近几年随着水资源状况和生产条件改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加[1]。为了进一步促进该地区水稻产业的发展,为“渤海粮仓”工程建设提供依据,文章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农业资源、水稻产业现状、水稻种植的优势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通过调研了解该地区水稻产业发展潜力,找出限制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1 农业资源与水稻种植现状

1.1 农业资源与种植业概况

黄河三角洲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2.5℃,无霜期长达206 d,≥10℃的积温约4 300℃,可满足农作物的两年三熟。年降水量550~600 mm,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易形成旱、涝灾害。目前,该区种植面积较大的作物是小麦、玉米、棉花,其次是枣树、水稻、大豆、高粱、莲藕等,其中,小麦37.3万hm2,玉米40万hm2,棉花16.7万hm2,水稻2万hm2左右。近年来,随着棉改粮面积的扩展,水稻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水稻、莲藕还被列为东营市优先发展和重点支持的2个产业。

1.2 水稻种植现状与优势

2015年水稻种植面积约2.04万hm2,集中分布在黄河和黄河故道两岸盐碱地,引水压碱种植。东营市水稻种植约1.91万hm2,其中河口区0.46万hm2,东营区0.05万hm2,垦利县1.17万hm2;利津县0.23万hm2;滨州市高新区0.07万hm2;淄博高青0.07万hm2左右。种植品种有圣稻14、圣稻18、圣稻19、盐丰47等,平均产量达8 250 kg/ hm2左右。栽培方式包括人工育插秧、盘育机插秧、直播稻。人工插秧约0.62万hm2,机插秧约0.33万hm2,直播稻约1.09万hm2。随着农村劳力的日益匮乏,人工育插秧面积逐年缩小,直播栽培面积逐年扩大。

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种植水稻具有不可替代性,该地区种植旱作物常因盐碱渍害失收。通过种植水稻,可有效压碱洗碱,改良土壤,使重度盐碱地改良为中、轻度盐碱地,最终将中低产田改良为稳产高产田[2]。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扩大水稻种植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水稻是滨海重度盐碱地改良的“先锋作物”。通过种植水稻进行洗盐压碱,能够有效改良利用盐碱地。改良好的地块可以轮作小麦、玉米,进一步增加粮食产量。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营市水稻种植面积曾达到3万hm2。后来由于黄河断流等原因,水稻面积有所减少。黄河小浪底工程建成后,断流现象消失,水稻灌溉用水得到保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水稻生产得到快速发展。

二是水稻是滨海盐碱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的高产高效粮食作物。随着水稻轻简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水稻种植的人工成本大幅度下降,机械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大大提高。重度盐碱地通过洗盐平整后,当年种植水稻平均产量550~600 kg,高产地块可达650 kg以上,并且病虫害较轻,基本不用化学农药防治,生产的稻谷能够加工成优质无公害大米,价格高,效益好。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气候条件利于水稻生长。该地区光温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具备生产高产、优质水稻的有利条件。

三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丰富。该区是山东省乃至我国后备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由于长期受盐碱地侵害,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土地增产潜力亟待挖掘。通过种植水稻可有效改良盐碱地,提高粮食产量,实现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种植水稻科技优势突出。随着渤海粮仓科技工程的实施,山东省加大了对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2014年,省科技厅、省农科院、东营市政府签署了共建“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框架协议书。2016年,山东省与中国农科院签订协议共建黄三角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通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为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2 黄河三角洲地区水稻产业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黄河三角洲地区仍然存在制约水稻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问题,亟需开展相关的技术攻关和研究。

2.1 水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水利设施不健全

首先,目前该地区种稻水利条件仍不完善,部分盐碱地未能有效利用,制约了水稻产业的发展[3]。其次,水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黄河年流入渤海的淡水总量约270亿m3,但黄河水利用率偏低,部分地区排灌设施不健全,传统的灌溉方式淡水资源浪费严重;此外,虽然该区夏季炎热多雨,但水库、水渠建设不完善,不能充分畜保自然降水。

2.2 耐盐碱优质水稻新品种缺乏

黄河三角洲地区普遍存在盐碱度高,通过淡水压盐排碱后才能耕种的问题。通过品种改良提高水稻的耐盐特性,使其能够利用含盐量较高的排碱水进行灌溉,将会进一步扩大盐碱地水稻面积,使该区丰富的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但目前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仍缺乏耐盐水稻新品种,成为限制该地区水稻发展的重要瓶颈。

2.3 水稻轻简栽培关键技术仍不完善

黄河三角洲地区人少地多,农村劳力严重匮乏,因此亟需水稻轻简化生产技术。目前,该地区尚缺乏熟化的水稻轻简栽培技术,生产全程机械化进展缓慢,一些关键技术环节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如直播稻一播全苗、安全除草与地下害虫防治等突出问题。

2.4 缺乏盐碱地高效利用的作物轮作模式与技术

盐碱危害造成黄河三角洲地区出现大量的中、低产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合理的作物种植制度能够有效利用盐碱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粮食产量。通过种植水稻将重度、中度盐碱地改良为轻度盐碱地,逐步改善中低产田,在此基础上合理搭配种植其它作物,可进一步提高复种指数与经济效益。因此,生产中亟需建立一种高效作物轮作模式。

3 黄河三角洲地区水稻发展潜力及对策

3.1 改善水利设施,充分利用黄河水和自然降水

黄河水是主要可供利用的淡水(客水)资源。据调研,河口区引用黄河水主要依托辖区内的王庄灌区和东水源灌区,年平均引水量8 000万m3,相对黄河270亿m3的年入海水量占比很小[4]。因此,黄河水的利用潜力较大,建议适当加大黄河引水,搞好规划,兴修水利,以水定水稻面积;同时加强土地平整,建设标准化农田,集中连片开发。除此之外,还要加大中小型水库建设,有效畜保自然降水,并加强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2 进行耐盐、优质、早熟、多抗水稻新品种培育

耐盐水稻品种的培育与应用是充分改良利用盐碱地的重要途径。通过耐盐水稻品种培育,可节约淡水资源,对充分利用盐碱荒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稻米品质,特别是食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该地区优质食味米专用品种缺乏,应加强优质食味、功能型(抗性淀粉、糊粉层加厚、软米、色米等)品种的培育,创建优质米品牌,提高种植效益,满足市场需求。此外,该地区高产品种大多偏晚,适于直播种植的品种缺乏,熟期偏晚且易造成后期低温冷害,所以应加强培育适于直播种植的中早熟优质品种。

3.3 加强盐碱地水稻轻简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及配套农机装备研制

研究盐碱地水稻机械直播成苗技术、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安全除草技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对机械直播生产技术进行熟化、集成,建立成熟的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水稻机械直播生产技术体系[5]。

应加强智能精准土地整平机、旱直播播种技术与装备、肥水运筹与草害防治技术与装备、水稻秸秆还田技术、稻谷干燥技术与设备研究,建立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为核心的盐碱地水稻旱直播生产技术及装备体系,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解决大面积种植水稻劳动力短缺等突出问题,为盐碱地水稻轻简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3.4 创新种植模式,实现高效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提高产业化水平

一是因地制宜,创新高效种植模式。确立“重度盐碱地发展水稻种植、中轻度盐碱地发展旱粮耕作”的种植模式。重度盐碱区域种植水稻,兼顾灌溉用水和洗盐用水,提高用水效率,降低种植成本;中轻度盐碱区域种植旱粮,改碱成本较低,粮食产量较高,增加综合效益。二是因业制宜,创新集约化种植模式。在水稻种植区域,积极探索稻鸭、稻渔(蟹、鳅、鳖)等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实施动植物共生共作,形成集约化种养模式,提高复合种养效益。三是因企制宜,创新规模化种植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采取订单农业模式,为农户提供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机械插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购加工等“四统一”服务;建立水稻种植示范区,建立规模化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优质水稻生产。

3.5 创建优质米品牌,创新营销模式,提升经济效益

目前区域内水稻生产销售初步呈现规模化,形成了“黄河三角洲”、“水城米仓”、“东土稻皇”等一批黄河口大米品牌,但这些加工企业小而分散,缺乏树立和维护品牌的意识,不能产生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效应。其销售模式也停留在传统加工销售层面,在电子商务方面拓展业务较少,网上销售平台处于起步阶段,尚有很大提升空间。建议企业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工作,增强自身品牌的宣传力度,扩展品牌影响力;增加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拓展电子销售渠道,提升经济效益。

[1]杨长军,毛玉莲.东营市生态高效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现代农业,2008,(6):38~39

[2]李仕勇.东营加快生态农业发展助推黄河三角洲新飞跃,经济导报,2010,(45):40~41

[3]吴修,杨连群,陈峰,等.山东省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山东农业科学,2013,45(5):119~125

[4]杨光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背景下的滨州经济发展战略,滨州学院学报,2010,(4):28~33

[5]李延典.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几点思考,滨州学院学报,2009,(4):16~18

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水稻产业创新团队(SDAIT-17-01);国家水稻产业体系(CARS- 01-60);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水稻轻简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山东省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2015ZDJS0300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5BAD01B02-1-3)

猜你喜欢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张巍婷 盐碱地上拓出“常丰”路
一季水稻
盐碱地枸杞提质增效关键技术
三种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冬枣园的影响
水稻花
黄河三角洲地区民间戏曲生态研究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生态视阈下的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