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丙辰教授从脾胃论治小儿目劄症经验探析

2017-01-19赵素娜卢丙辰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小儿

赵素娜++卢丙辰

【摘要】近年来小儿目劄症发病者有逐年上升趋势,西医多诊为小儿抽动秽语症,目前尚无显效治疗方案。卢丙辰教授从脾胃着手,辅以调肝,治疗小儿目劄症,收效颇佳。

【关键词】目劄症;小儿;脾胃论治;健脾和胃熄风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1-0037-02

Abstract:

Keywords:

目劄症是以眼睑眨动次数频繁,眼睑不停开合为主症,常伴有揉眼揉眉,皱鼻,弄舌,啃噬指甲,咬舌尖,或伴有眼赤,多眵等临床表现症候[1]。该症的描述最早见于《小儿药证直诀·肝风有甚》:“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札也。”而《审视瑶函》其指出病因病机因“肝有风”或“胆经风热”[2]。肝生风从何来,谓小儿平素饮食不节,致使脾胃受损,气血亏虚,血虚而生风。因此,治疗小儿目劄症理应从治脾胃着手,以熄肝风,健脾胃,消积食,升清阳为法。

脾胃在肺、肾之间,居于中州,为上下之枢纽。小儿积食,脾胃健运,脾气之清阳不升,胃气之浊阴不降。故脾之轻清之气不能濡养目窍,胃之糟粕之浊不下反升,致目连眨。

卢丙辰教授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眼科临床,亦当注重调理脾胃。如《兰室秘藏》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从中可知,眼疾的发生与脾胃密切相关[3]。所以,从调理脾胃治疗眼疾是不容忽视的。临床遇目劄症之患儿,多以健脾之方加减化裁,辨证用之,现总结如下。

1验案举例

患儿许某,男,13岁,主诉双眼不自主眨动5年余,伴右眼角赤烂1周,2016年2月27日初诊。自2011年至今双眼频频眨动,伴大便溏,夹杂食物残渣1年余。初始家长未予以重视,后眨动愈加频繁,患儿不时皱眉,吸鼻,遂至医院诊治,诊以“小儿抽动秽语症”,西医给予药物氟哌啶醇、硫必利片口服,并辅以心理治疗,未见明显效果。此后,曾至多家西医院治疗,均未取得理想效果。刻诊:双眼眼睑不自主连连开阖,右眼睑缘赤烂,白睛红赤,皱眉,努唇,纳眠可,小便调,大便溏薄,舌淡红,苔薄白,脉数稍弦。辨证为脾胃湿热兼肝郁生风证。治以健脾燥湿疏肝,熄风明目。方用四君子汤加减:党参15g,茯苓15g,炒白术10g,炒麦芽15g,焦神曲15g,炒山楂15g,炒白芍30g,五味子10g,炒山药10g,枸杞10g,夏枯草10g,青箱子10g,天麻15g,钩藤15g,蜈蚣3条,砂仁10g(后下),山茱萸10g,黄芩6g,黄连3g,甘草10g。15剂,水煎服,日2次,每次300mL,早晚温服。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更昔洛韦滴眼液点右眼,以治疗右眼白睛红赤。半月后复诊,仍目劄,阴天甚,舌尖红被咬破,胃脘压痛,舌红,脉沉滑。前方去五味子,山药,枸杞,山茱萸,加牵牛子6g,槟榔10g,莪术10g,淡竹叶10g,莲子心6g。1月后复诊,眨眼次数减少,伴随症状明显减轻,舌淡红,脉沉。易方保和丸加蜈蚣4条,乌梅10g,僵蚕10g,服15剂。治疗1个月后,电话随访,告知目劄已痊愈,诸症悉除。

按语:患儿有便溏病史1年,据舌脉之象辨为脾胃湿热兼肝郁生风之证,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亏虚,纳运失司,方用四君子汤,保和丸加减意在健脾和胃,复少阴脾升,阳明胃降之机[4]。方中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痢;炒白芍,五味子,乌梅,山茱萸敛厥阴肝木;夏枯草,枸杞,青箱子清肝明目;天麻,钩藤,蜈蚣,僵蚕平肝通络。舌尖红,加淡竹叶,莲子心清心火;胃脘痛,加牵牛子,槟榔,莪术消积止痛。脾性喜燥恶湿,若湿热困脾,则变生诸症[5]。肝木乘脾土之虚而克之,引动肝风,故患儿有目连眨,皱眉,努唇之抽动。肝有风为标,脾胃弱为本,标本兼治,方能奏功。

患者仝某,女,6岁,主诉双眼频繁眨动3月余,2016年4月23日初诊。测眼压:右眼25mmHg,左眼27mmHg。刻诊:双眼睑频频眨动,伴用力挤眼,吸鼻,黑睛有细小星翳,手心热,咳嗽伴有少量黄白色黏痰,发热,咽痛,平素喜肉食,油炸食品,纳少,眠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白厚,脉细数。辨证为脾胃积热兼风热犯表证,治以健脾清热,辛凉解表。方用焦山楂10g,焦神曲10g,炒麦芽10g,槟榔6g,炒牵牛子6g,莪术3g,天麻6g,钩藤6g,僵蚕6g,蜈蚣1条,夏枯草6g,白蒺藜6g,升麻6g,桔梗10g,防风6g,甘草3g。考虑患儿年幼,依从性较差,取颗粒剂,10剂,水冲服,日2次,每次200mL,早晚温服。10天后复诊,测眼压:右眼 21mmHg,左眼 24mmHg。咳嗽,咯痰,发热,咽痛等症状基本消失,胞睑眨动次数减少,星翳渐消,手心热改善,纳食有增。舌质淡红,苔白稍厚,脉弱。前方去桔梗加竹叶6g,车前子10g,葛根10g,地龙10g,取10剂。三诊:目劄症基本痊愈,目翳消退,舌质红,脉沉滑,前方去莪术,加青箱子10g,谷精草6g,以巩固疗效。

按语:患儿平素嗜食肥甘厚味,依舌苔脉象辨为脾胃积热兼风热犯表之证。方中焦三仙健脾和胃;槟榔、炒牵牛子,莪术消胃中积食;天麻、钩藤、僵蚕、蜈蚣、地龙熄风止痉,清热平肝;升麻、葛根、防风、桔梗祛风解表退热,宣肺利咽祛痰;竹叶、车前子淡渗利湿,以图降眼压之功;夏枯草、青箱子、谷精草清热泻火,明目退翳。胃中食积,阳明郁热,脾胃枢转无力,阳明不降,郁热外散,故可见手心脚热之症。郁热则是由阳明不降而生,或外散不能,而成抽动。治以调理脾胃为主,兼清热之法。

2讨论

小儿目劄症目前西医临床将其归为“小儿秽语抽动症”范畴。其主要临床症状为“眨眼、努嘴、点头、伸舌、表情古怪、喉中出声、面部肌肉抽动等。”并将其诱因归于精神、心理、饮食、家庭、父母等因素。若因精神心理,父母因素引起者,应进行心理支持、认知和行为治疗[6]。从而调整家庭系统,积极去除家庭环境中可能对病情恢复不利的不良因素。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为控制症状。最常用的药物是神经阻滞多巴胺受体如氟哌啶醇、泰必利,以控制抽搐症状。但副作用也较明显。中医治疗此症大多以“肝风”立论,治以“平肝熄风”或“滋水涵木”为主。然而究其根源,肝风的一系列表现为脾胃受损所致。多数患儿体质较差,平素易感冒,伴手脚心热表现。饮食方面嗜肉食,加之平时过食肥甘厚味而酿生痰浊,生冷食品易损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失常[7]。脾虚湿气不化而“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或直接成“木郁生风”之象。治疗上从脾胃着手,按中医整体观及辨证论治原则对本病进行病因,证候分型,四诊合参。

3结语

卢丙辰教授在诊治过程中,重视脉诊及辨证用药。如《难经·六十一难》云:“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通过切脉,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的盛衰,也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从而确定治疗方法。五轮八廓之中,内外虚实之际,天时人事之间,变化药方之法,应剖析明透。这强调了辨证用药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目劄症由渐而来,非一朝一夕之故。卢丙辰教授常告诫,慢性眼病,夹杂掺和在所难免,辨证论治难囿一隅,主次矛盾常多转化,随机遣方不可拘泥。但病情若相对稳定不变,审证既确,守方勿替,亦不悖乎辨证论治。有方有守,即慢性眼病的治疗,不但有方,还要守方。故患者每来复诊,只在前方基础上加减数味,终获良效[8]。在控制症状的同时,改善患儿体质[9],祛除病因,治疗方案因人而异。治疗过程当中应注意依病情变化而调整药物,症状控制后可用扶正固本法以巩固疗效,通过调整阴阳,标本兼治,以减少复发。

参考文献

[1]彭清华.中医眼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10-111.

[2]傅仁宇.审视瑶函[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9-170.

[3]梁跃华.小儿目劄与脾胃的关系辨析[J].陕西中医,2003,24(6):565-566.

[4]金靖宇.健脾柔肝治疗小儿目眨96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8):39.

[5]马远东,高军.辨证治疗儿童目劄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10):33-34.

[6]林静兰,王忻,李雪梅.自拟健脾祛风汤治疗儿童目劄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0,28(4):96-97.

[7]陈乃杨.清肝熄风、健脾杀虫法治疗小儿目劄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9,28(05):15.

[8]张少聪,林素财.浅析用药繁简当以切中病机为宜[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7(02):55.

[9]雷春燕,张一迎,张夏玲,等.中药治疗小儿目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1,25(02):762-763.

(编辑:陶希睿)

猜你喜欢

小儿
小儿腹泻不要慌,中医贴敷来相帮
小儿厌食莫急躁 辨证施治有良效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小儿感冒莫掉以轻“心”
小儿涵之三事
小儿肺炎不容忽视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
小儿推拿退热作用探讨
辨证论治小儿慢性咳嗽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