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市场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均等化研究
——基于2007年-2013年217个高等教育省际面板数据分析

2017-01-19汤晓建

贵州商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预算内均等化财政支出

杨 杨,汤晓建,杜 剑

(1.3.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我国市场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均等化研究
——基于2007年-2013年217个高等教育省际面板数据分析

杨 杨1,汤晓建2,杜 剑3

(1.3.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公共服务均等化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之一,但在其在丰硕的理论成果中未有对我国市场化进程中公共服务,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深入研究。本文分析了我国2007年至2013年217个高等本科教育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市场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均等化现状进行评价,由此提出相应可行的政策性建议。

市场化进程;高等教育;均等化

引言

近年来,公共服务均等化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例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均等化),进而围绕公共服务均等化产生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已有的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成果存在以下局限:

1.虽然这些理论成果融合了大量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但讨论的话题要么过于宽泛而导致不够深入细致,要么过于狭隘而导致延伸不足。例如,就公共教育领域而言,前者研究缺陷主要体现为:学术界基本上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在一起进行“大杂烩”式般的讨论,而缺少针对高等教育这一突破口找出当今某一阶段教育均等化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后者研究缺陷主要体现为:“一窝蜂”似的重点研究基础教育均等化问题,而忽略对高等教育均等化的深入研究。与其他方面公共教育均等化问题相比,基础教育均等化是最突出、最严重的问题,理应重点讨论,在基础教育均等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对包括高等教育均等化等其他教育均等化问题的忽视、乃至轻视,会造成“拆了东墙补西墙”的情形,使教育依旧陷入效益损失的恶性循环。

2.已有的理论成果缺乏围绕我国经济发展大背景的深入研究。以教育领域为例,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并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文件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另外,文件也指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围绕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迄今为止鲜有理论成果从市场化角度去探究公共教育均等化的现状。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会从公共教育的中高等本科教育出发,深入探究我国市场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均等化的现状。

一、文献回顾

近年来,我国学者围绕公共教育均等化的研究颇为丰富,主要研究角度如下:

1.对公共教育均等化水平评价指标构建的研究。安体富等(2008)利用综合评价方法,从地区公共服务差异角度,围绕基础教育均等化,构建了基础教育师生比作为基础教育均等化水平的评价指标[1];Ter Weele et al(1975)[2]、张长征等(2006)[3]、孙百才(2009)[4]、吕炜等(2010)[5]将教育基尼指数作为基础教育均等化水平的评价指标;李勇刚等(2012)[6]、高萍(2013)[7]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衡量公共教育均等化的水平,具体地,投入类的衡量指标为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产出类的指标为师生比等等。

2.对影响公共教育均等化的若干因素研究。张长征等(2006)[3]研究发现,1978年-2004年,我国公共教育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但区域教育与城乡教育的不平等依然是阻碍我国公共教育均等化的主要因素;李晓嘉等(2007)[8]研究发现,我国基础教育均等化程度的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区域教育不均等与城乡教育不均等的问题仍比较严重;吕炜等(2010)研究发现,教育经费不足、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有碍于公共教育的均等化,而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能促进公共教育的均等化;李勇刚等(2012)研究发现,土地财政加剧了公共教育的不均等化,此外,晋升激励促进教育的均等化,但引起了产出类各地区公共教育师生比差距的扩大;高萍(2013)研究发现,各区域间的公共教育逐渐趋向均等化水平。

综上所述,关于公共教育均等化问题的研究,学术界主要从公共教育均等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涉及影响公共教育均等化相应影响因素的角度进行研究。这些研究要么从公共教育大范围入手(包括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专科、本科教育),要么着重研究基础教育均等化问题,缺乏对高等教育均等化问题的系统研究,也缺乏从市场化角度去研究我国市场化进程过程中高等教育均等化问题。因此,本文分析2007年-2013年217个省际面板高等教育数据,分析我国市场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均等化的现状,从区域角度、高校管理归属角度对各区域市场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均等化问题深入探讨,进而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相应可行的政策性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1.全样本情形

自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来,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在公共教育均等化领域有研究我国公共教育发展水平的文献(张长征等,2006;李晓嘉,2007;高萍,2013),也有寻找制约公共教育均等化水平提高因素的文献(吕炜等,2010;李勇刚,2012)。但这些文献都缺乏从我国市场化进程的角度,以及进一步从高校归属角度去研究我国公共教育均等化中高等教育均等化的问题。一般而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能促进高等教育方面财政投入的提高,进而提高高等教育均等化的水平,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必将推动经济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增加,有利于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公共教育事业。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11:限定条件下,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显著促进了高等教育方面财政投入的提高。

由于高等本科院校分为教育部直属与地方所属,在财政分权体制下,教育部直属高校获得的财政支持是显著高于地方高校的,势必对我国市场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均等化水平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教育部直属高校与地方所属高校财政投入上将产生显著的差异。我们又提出如下假设:

H12:限定条件下,相对于中央所属高校而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更显著地促进了针对地方高校高等教育方面财政投入的提高。

2.各区域划分样本情形

随着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深入,高等教育均等化的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地区高校在财政投入上也势必会形成较大的差距。例如,经济发达区域的高校财政投入远远大于经济欠发达区域的高校财政投入,进而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硬件投入不足、软件基础薄弱等。由此,从区域划分的角度(一般地,由东向西,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可预见我国市场化进程将会影响各区域高等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我们再提出如下假设:

H21:限定条件下,相对于东部而言,我国中、西部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显著促进了高等教育方面财政投入的提高。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研究选取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7年至2013年共计217个高等教育相关的省际面板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各区域公共预算内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公共预算内总财政支出、市场化得分①、城乡收入差距、人均GDP。其中,本文所涉及的公共预算内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数据仅指高等本科教育,并不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此外,为了使研究数据口径一致,除了各区域公共预算内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占总预算内财政支出比重无需无量纲化处理外,其余数据均需无量纲化②。

2.模型选取与变量定义

本文旨在研究各区域公共预算内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占比与各区域市场化水平的关系,此外,在控制变量选取上参照吕炜等(2010)模型构建方法,构建如下模型:

Yi=α0+α1×MARKET+α2INCOME+α3ECONOMY+ε(I = 0,1,2)

其中,Yi为被解释变量,分别代表Y0(全样本公共预算内高等教育方面财政支出占公共预算内财政支出比重)、Y1代表(中央所属高校公共预算内高等教育方面财政支出占公共预算内财政支出比重)、Y2代表(地方所属高校公共预算内高等教育方面财政支出占公共预算内财政支出比重),以此来衡量各区域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情况;MARKET为解释变量,代表各区域市场化水平;控制变量为INCOME(城乡居民收入差距)、ECONOMY(人均GDP),前者体现各区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后者体现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表1 描述性统计结果

东部:NMeanMedianMaximumMinimumStd.DevY2170.02680.02150.32930.00550.0256Y12170.00780.00510.06980.00000.0110Y22170.01900.01690.31880.00550.0213MARKET2177.14497.150011.80000.29002.2462INCOME21710909.360110406.530022384.66005629.88003232.4611ECONOMY21729613.231224884.193591242.11876184.281817628.3575

数据来源:根据实证结果整理而得

如表1所示,为无量纲化前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其中,Y0最大与最小值相差32.38%,表明各区域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比重差距较大;Y1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6.98%,同时最小值为0,表明各区域中央所属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比重存在严重不均衡现象;Y3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31.33%,表明各区域地方所属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比重也存在严重不均衡现象。其次,MARKET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11.51分,表明各区域市场化程度存在巨大差距。再者,INCOME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16754.78元,ECONOMY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85057.8369元/人,前者表明各区域“二元经济”结构差距很大,后者表明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进而本文研究中,控制MARKET与ECONOMY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二)回归结果分析

1.全样本回归结果

表2 全样本回归结果

系数(1)Y0(2)Y1(3)Y2VIF值C0.0063(1.1668)0.0013(0.5965)0.0049(1.0286)MARKET0.0289∗(2.7334)0.0045(1.0180)0.0244∗∗(2.5951)1.7208INCOME-0.0403∗∗(-2.9570)-0.0205∗(-3.6308)-0.0198(-1.6296)2.8013ECONOMY0.0582∗∗∗(4.1381)0.0372∗(6.3906)0.0210∗(1.6732)3.4378调整后R20.18470.25120.0682样本数F值17.3142∗∗∗25.1521∗∗∗6.2717∗∗∗ND-W值2.02642.00912.0533217

数据来源:根据实证结果整理而得

(注:***表示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示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表示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 )表示t值。)

如表2所示,在模型(1)中,F值为11.3142,表明模型很稳健;D-W值为2.0264,表明模型不存在严重的自相关问题;其中,MARKET与Y0呈显著正相关性,表明限定条件下,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显著促进了高等教育方面财政投入的提高,从而支持假设H11。其次,在模型(2)中,F值为25.1521,表明模型很稳健;D-W值为2.0091,表明模型不存在严重的自相关问题;其中,MARKET与Y1呈正相关,但并不显著。模型(3)中F值为6.2717,表明模型很稳健;D-W值为2.0533,表明模型不存在严重的自相关问题;其中,MARKET与Y呈显著正相关性。由此通过模型(2)中MARKET与Y1、(3)中MARKET与Y2关系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限定条件下,相对于中央所属高校而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更显著地促进了针对地方高校高等教育方面财政投入的提高,从而支持假设H12;此外,这也表明我国市场化程度提高对地方所属高校财政投入上的促进所产生的效果更大,这可能的原因是我国地方所属院校较中央所属院校数目众多,由此市场化对其产生的影响更大的缘故。再者,模型(1)、(2)、(3)中MARKET、INCOME、ECONOMY的VIF值均为低于5,表明这些模型本身并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进而保证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2.分样本回归结果

表3 Y0分样本回归结果

系数(4)东部VIF值(5)中部VIF值(6)西部VIF值C-0.0057(-0.2644)-0.0043(-0.3482)0.0109∗∗∗(3.5493)MARKET0.0484(1.3319)1.95510.0542∗∗(2.5485)1.69230.0164∗∗∗(2.6590)1.0608INCOME-0.0613∗∗(-2.0185)2.8378-0.0470∗∗∗(-3.1617)3.9583-0.0116(-1.0780)2.2058ECONOMY0.0734∗∗(2.4723)3.16290.0354∗∗(2.2265)3.62740.0238(1.4835)2.1944调整后R20.1144样本数0.1195样本数0.0935样本数F值4.5754∗∗∗N3.8055∗∗N3.4418∗∗ND-W值2.1259841.8571631.501172

数据来源:根据实证结果整理而得

(注:***表示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示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表示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 )表示t值。)

如表2所示,在模型(4)中,F值为4.5754,表明模型很稳健;D-W值为2.1259,表明模型不存在严重的自相关问题;其中,MARKET与Y0呈正相关,但这种关系并不显著。其次,在模型(5)中,F值为3.8055,表明模型很稳健;D-W值为1.8571,表明模型不存在严重的自相关问题;其中,MARKET与Y0呈显著正相关。模型(6)中F值为3.4418,表明模型很稳健;D-W值为1.5011,表明模型并不存在很严重的自相关问题;其中,MARKET与Y0呈显著正相关性。由此通过模型(4)、(5)、(6)中MARKET与Y0关系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限定条件下,相对于东部而言,我国中、西部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显著促进了高等教育方面财政投入的提高,从而支持假设H21;再者,模型(4)、(5)、(6)中MARKET、INCOME、ECONOMY的VIF值均为低于5,表明这些模型本身并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进而保证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三)稳健性检验

本文采用通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各区域公共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去替代各区域公共预算内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比重③作为被解释变量,然后进行如上相应模型的回归,进而得出与如上相同的结论,从而支持了H11、H12与H21假设,由此证明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四、相关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相关结论:

1.限定条件下,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显著促进了高等教育方面财政投入的提高。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进而增加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收入,从而加大了我国市场化进程中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更进一步表明我国市场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均等化水平是不断提高的。

2.限定条件下,较之中央所属高校,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更显著地促进了地方高校高等教育方面财政投入的提高。这表明了高校较中央所属高校数量众多的情形下,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地方高校高等教育方面财政投入的提高产生的影响更大,更进一步的促进了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均等化。

3.限定条件下,相对于东部而言,我国中、西部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显著促进了高等教育方面财政投入的提高。这表明由于东部与中西部相比无论是经济发展质量还是数量都处于领先地位,进而造成东、中、西部之间市场化程度的差距;此外,相对于东部而言,中、西部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空间明显更大一些,由此体现出较东部而言,我国中、西部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更能促进高等教育方面财政投入的提高,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均等化,也缩小与东部在高等教育均等化水平上的差距。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市场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均等化水平是显著提高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1)我国市场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均等化在中央所属高校与地方所属高校方面存在较大差异;(2)我国市场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均等化在东中西部不同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会关系到我国市场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均等化水平“质”上的提高,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针对这些问题,经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1.围绕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继续深入推进各区域、尤其是中、西部市场化的程度,继续加大对中、西部财税方面的支持,并制定出更多适合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政策,由此带动中、西部地区财政收入的提高,进而促进地方高等教育均等化。

2.建立有效的高等教育均等化水平评价机制。建议由教育部组织领导,协同各区域高等教育官员、学者,在各区域民意调研(例如网上投票、实地访谈、听证会)的基础上,定期对我国市场化进程中各区域的高等教育均等化水平进行实地调研与打分,并得出相应的评价报告,以此作为当年度对我国市场化进程中各区域的高等教育均等化水平评价依据,再根据这些评价报告,因地制宜的进行高等教育均等化方面工作的改善。

3.应积极鼓励高等教育,尤其是中、西部高校教育与企业的合作,或者设立校办企业。一方面,进一步拉近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距离,为社会输送了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化人才,形成了有效的“产学研”结合;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在中、西部区域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这也吸引了企业对学校的支持,例如,企业为学校兴建教学楼、购置实验仪器与设立学生奖学金等,有利于中、西部高等教育均等化水平,缩小与东部的差距。

注释:

①由于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的市场化得分仅涉及到截止2009年的数据,综观2009年至今各区域市场化进程并无较大变动,由此,本文将2009年以后的市场化得分取值同于2009年市场化得分。

②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与《中国市场化指数》。

③在替代被解释变量数据过程中,包括了对所有高等本科教育财政支出比重数据、中央所属高校与地方所属高校高等本科教育财政支出比重数据三种数据类型的替代。

[1]安体富,任强.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贸经济,2008(6):79-82.

[2]Ter Weele et al.Equity in financing education in east Africa:The cases of Ethiopia,Kenya,and Tanzania[M].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Volume:36-11,Section:A,page:7197,Harvard University,1975.

[3]张长征,郇志坚,李怀祖.中国教育公平程度实证研究:1978-2004-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10-14+22.

[4]孙百才.测度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教育平等-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09(1):12-18.

[5]吕炜,刘国辉.中国教育均等化若干影响因素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5):20-33.

[6]李勇刚,高波,王璟.晋升激励、土地财政与公共教育均等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2):1-9.

[7]高萍.区域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现状、成因及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13(6):91-97.

[8]李晓嘉,刘鹏.财政支出视角下的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研究[J].财经科学,2009(11):110-116.

[责任编辑:毛会晶]

The Research on Higher Education Equalization in the Marketization Process in China——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217 Inter-provincial Panel Datum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2007 to 2013

Yang Yang1, Tang Xiao-jian2, Du Jian3
(1.3.School of Economics, Guizhou Un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25;2.School of Management, Zhongsha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has recently been one of the hot spotsin China but few research was conducted in the realm of higher education despite many fruitful research achievements. Using the analysis of 217 Inter-provincial Panel Datum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2007 to 2013,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evaluations concer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equalization in the market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and offers some effective and feasible suggestions to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marketization process; Higher education; Equalization

2016-08-07

1.杨 杨(1980-),女,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2.汤晓建(1989-),男,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3.杜 剑(1976-),男,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

F812.0

A

1671-9549(2016)03-0001-07

猜你喜欢

预算内均等化财政支出
四川省地方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变化分析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201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支出完成预算情况
新疆:中央预算内投资8.39亿元支持易地扶贫搬迁
福建省苏区老区县执行中西部地区中央预算内投资政策和转移支付补助情况
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建设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发改委下达5.52亿元水污染防治中央预算内投资
均等化服务试点一年间
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