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鹅瘟的流行病学及综合防控技术

2017-01-17徐技松施朝辉李维超顾海兵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年11期
关键词:小鹅鹅群雏鹅

徐技松 施朝辉 李维超 顾海兵

(1.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江苏淮安 223200;2.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施河镇畜牧兽医服务站,江苏淮安 223229)

小鹅瘟的流行病学及综合防控技术

徐技松1施朝辉2李维超1顾海兵1

(1.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江苏淮安 223200;2.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施河镇畜牧兽医服务站,江苏淮安 223229)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发的对3~20日龄雏鹅有较大危害、并以发生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急性或亚急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是严重危害养鹅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传染病,应引起养殖户和动物防疫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介绍小鹅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措施,供业内人员参考。

小鹅瘟 流行病学 诊断 防控

小鹅瘟是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症,以发生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病理变化,主要侵害3~20日龄雏鹅,传染快病死率高。在自然条件下成年鹅的感染是无症状的,但可经卵将病传至下一代。

1 病原

小鹅瘟病毒是细小病毒科的一员,完整病毒粒子无囊膜,呈六角形,直径20~22nm,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约为1.38g/ml。病毒基因组为单股DNA,病毒结构多肽有3种。分子量分别为85(VP1)、61(PV2)、57.5(VP3)KD。与一些哺乳动物细小病毒不同,本病毒无血凝活性,与其他细小病毒亦无抗原关系。国内外分离到的毒株抗原性基本相同,仅有一种血清型。

小鹅瘟病毒在感染细胞的核内复制,病雏的内脏组织、肠、脑及血液都含有病毒。初次分离可用鹅胚或番鸭胚,也可用从它们制得的原代细胞培养。初次分离时病毒虽可在鹅胚成纤维细胞上繁殖,但不产生细胞病变。在鹅胚成纤维细胞上适应的病毒,能在单层上形成分散的颗粒性细胞病变和发生细胞脱落,并见细胞融合成合胞体。用盖玻片培养染色镜检,可见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

本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强,65℃加热30min对滴度无影响,能抵抗56℃3h。对乙醚等有机溶剂不敏感,对胰酶和PH3稳定。

2 流行病学

本病的自然临诊疾病仅发生于鹅和番鸭的幼雏。白鹅、灰鹅和狮头鹅幼雏的易感性相似。雏鸭和雏鸡均有抵抗力。雏鹅的易感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1周龄以内的雏鹅死亡率可达100%,10日龄以上者死亡率一般不超过60%,20日龄以上的发病率低,而1月龄以上则极少发病。

发病雏鹅从粪中排出大量病毒,导致感染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迅速传播。最严重的暴发是发生于病毒垂直传播后的易感雏鹅群。大龄鹅可建立亚临床或潜伏感染,作为带毒者并通过蛋将病毒传给孵化器中的易感雏鹅。病原体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很强,蛋壳上的病原体虽经一个月孵化期也未被消灭。孵坊环境及用具的严重污染,使孵出的雏鹅大批发病。

在每年更新种鹅的地区,本病的暴发与流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在大流行后的一、二年内都不致再次流行。用流行次年的雏鹅作人工感染试验,有75%能抵抗耐过,说明大流行之后的幸存者都获得坚强免疫,并能传给下一代。有些地区并不每年更新全部种鹅,在部分淘汰之后,现补充部分种鹅。这些地区本病的流行不表现明显的周期性,每年均有发病,但死亡率较低,在20%~50%之间。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依感染时的年龄而定,1日龄感染为3~5d,2~3周龄感染为5~10d,根据病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等病型。病程的长短视雏鹅日龄大小而定。3~5日龄发病者常为最急性,往往无前驱症状,一发现即极度衰弱,或倒地乱划,不久死亡。以后至15日龄内所发生的大多数病例常为急性。症状为全身委顿,虽能随群采食,但将啄得之草随即甩去;半日后行动落后,离群、缩颈、呆立、打瞌睡、食欲减退或食欲废绝,但饮欲增强,排灰白或淡黄绿色稀粪,并混有气泡,肛门突出,周围被毛潮湿并粘有污物;呼吸用力,鼻端流出浆性分泌物,喙端色泽变暗;临死前出现扭颈、两腿麻痹或抽搐,病程1~2d。15日龄以上雏鹅病程稍长,一部分转为亚急性,以委顿消瘦和拉稀为主要症状,少数幸存者在一段时间内生长不良。

4 病理变化

最急性型病例除肠道有急性卡他性炎症外,其他器官的病变一般不明显。急性病例表现全身性败血变化,全身脱水,皮下组织显著充血。嗉囊柔软,含有大量的液体和气体,鼻端有浆液性分泌物,肝脏肿大,呈紫红色或黄色,胆囊膨大,充满胆汁,心脏有明显急性心力衰竭变化,心脏变圆,心房扩张,心壁松弛,心肌晦暗无光泽,颜色苍白。本病的特征性变化是空肠和回肠的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整片肠黏膜坏死脱落,与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栓子或包裹在肠内容物表面的假膜,堵塞肠腔。剖检时可见靠近卵黄与回盲部的肠段,外观极度膨大,质地坚实,长约2~5cm,状如香肠,肠管被一淡灰或淡黄色的栓子塞满,这是小鹅瘟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这一变化在亚急性病例更容易看到。

也有病例表现骨骼肌蜡样变性和大量腹水等病变,腹水中有多量纤维素凝块,常沉积在肝脏表面为一厚层。

5 诊断

本病具有特征的流行病学表现,遇有孵出不久的雏鹅群大量发病及死亡,结合到症状和特有的病变,即可做出初步诊断。如需确诊,要进行如下实验室检验。

5.1 涂片镜检

无菌取病死鹅的肝、肾、心血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未检出细菌。

5.2 细菌分离

无菌挑取病死雏鹅的肝、脾组织接种于普通琼脂、新鲜血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平板,置37℃恒温箱培养24h后观察,未发现致病性细菌生长。

5.3 球虫检查

取病死鹅肠膨大部内容物做球虫检查,无球虫卵囊。

5.4 动物试验

无菌采取病雏鹅的脾、肝及胰等组织,磨碎后加入灭菌生理盐水做成悬液,离心后再加双抗处理,吸取上清液,分别注入用小鹅瘟高免血清免疫过的健康雏鹅体内,和未经免疫同等条件的健康雏鹅体内做对照。结果免疫过的雏鹅没有发病,而对照组被感染,且病理变化与病死鹅情况相同。

6 综合防治措施

6.1 立即隔离病鹅,无害化处理病死鹅

对发病雏鹅立即进行隔离,对病死鹅进行无害化处理,并用消毒药对养殖环境和用具以及受污染的场地进行彻底消毒,同时进行全群带鹅消毒,以防病情扩散和蔓延,1d消毒2次。待病情控制稳定后,改为1周消毒1次。

6.2 紧急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和禽类干扰素

及早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能制止80%~90%已被感染的雏鹅发病。由于病程太短。对于症状严重的病雏鹅,抗血清的治疗效果甚微,而对发病初期的病雏鹅,抗血清的治愈率约为40%~50%。因此,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抗小鹅瘟高免血清的注射剂量,对处于潜伏期的雏鹅每只1ml,已出现初期症状者为每只2~3ml,日龄在10日龄以上者可相应增加,注射一律实行皮下注射。同时按0.2ml/只注射禽类干扰素,1次/日,连用3次。另外,在饲料中添加多西环素,防止雏鹅继发感染。

6.3 加强饲养管理

保证提供适宜雏鹅生长发育的温度、湿度、饲养密度和良好的通风;饲喂新鲜、富含营养的饲料,提供清洁的饮水,并在饮水中添加复合多维、黄芪多糖,增强雏鹅的体质,同时,提供充足、易消化的嫩绿牧草,促进雏鹅康复;及时清扫圈舍粪便,保持圈舍地面的干燥和清洁;减少应激,消除诱因。

6.4 严格把好引种关

严禁从感染区购进种蛋、种苗及种鹅,对入孵的种蛋应严格地进行药液冲洗和福尔马林熏蒸消毒,以防止病毒经种蛋传播。购进苗鹅时,应到证照齐全、管理规范的正规的、大型种鹅场或孵化场采购苗鹅,新购进的雏鹅,应隔离饲养20d以上,当确认无小鹅瘟发生时,才能与其他雏鹅群混养。

6.5 强化消毒

小鹅瘟主要是通过孵坊传播的,因此孵坊的一切用具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清洗消毒,收购来的种蛋应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如发现分发出去的雏鹅在3~5天发病,即表示该孵坊已被污染,应立即停止孵化,将房舍及孵化、育雏等全部器具彻底消毒。刚出壳的雏鹅要注意不与新进的种蛋和大鹅接触,以防感染。对于已污染的孵坊所孵出的所有雏鹅,应立即注射高免血清。同时,要加强对养殖场内的活动场地、鹅舍、器具以及人员、车辆的定期消毒,消毒药要定期更换,以防产生抗药性。

6.6 按时免疫

母鹅在产蛋前1个月应注射小鹅瘟疫苗,可使后代雏鹅获得被动免疫而不发病。对新购进的雏鹅或刚出壳的雏鹅,每只肌注0.5-1mL的小鹅瘟疫苗,可防止小鹅瘟的暴发流行。受病毒威胁的鹅群及大鹅群一律注射弱毒疫苗。

[1] 曾清洪.小鹅瘟的诊疗及防治对策[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6,37(4):35.

[2] 孟伟,张丽群.小鹅瘟的科学防控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16,32(5):139-140.

[3] 汪霞,刘永恒.小鹅瘟的诊断与治疗[J].水禽世界,2015,10(3):21-22.

[4] 王永坤,田龙,冯太兰,等.如何预防小鹅瘟[J].中国禽业导刊,2004,21(5):31-32.

[5] 谢海,李崇斌.小鹅瘟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动物保健,2016,18(7):80-82.

猜你喜欢

小鹅鹅群雏鹅
被鹅追
鹅流行性感冒的防治
雏鹅痛风“三步五防”更有效
二十年后,暖心归来
瘸腿小鹅
浅谈雏鹅养殖关键技术措施
浅谈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放鹅娃
雏鹅育雏前的准备工作与育雏方法
阿健的小鹅